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1417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包括有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本体设置有本体固定座,本体固定座上设置有枕板及头圈,其中:本体固定座上设置有X向运动导轨,X向运动导轨上设置有Y向运动导轨,Y向运动导轨上设置有Z向运动导轨,Z向运动导轨通过滑块上安装有软管支撑换向弯臂,软管支撑换向弯臂连接有软管推进臂,软管支撑换向弯臂包括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安装有换向管及调控机构,换向管内连接有弯曲管及调控机构。由此,配置有枕板及头圈,可以实现患者头部的稳定定位,确保使用安全。软管支撑换向弯臂连接有软管推进臂及转轴控制机构,实现协同操作,既拥有较佳的操作可靠性,也可进一步减少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
技术介绍
人体有很多自然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等,需要很多软管类医疗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如纤维支气管镜、电子胃镜、气管、胃管等橡胶软管,进行呼吸道、胃部疾病的标本采集、诊治等,以往主要采用人工操控的方式近距离操作。近日来,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予我们极大地警示:医务人员这种近距离人工操作的方式面临很大的职业暴露风险,例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要将疑似病例确诊,必须具备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的病原学证据,但呼吸道采集标本是一项高风险且需要多次重复的操作,需要近距离接触病人,会引起患者剧烈咳嗽,飞沫四处飞溅,感染风险极高。因此,有必要发展新的软管类医疗器械操控设备,避免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预防交叉感染。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本技术的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包括有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设置有本体固定座(1),所述本体固定座(1)上设置有枕板(2)及头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固定座(1)上设置有X向运动导轨(5),所述X向运动导轨(5)上设置有Y向运动导轨(6),所述Y向运动导轨(6)上设置有Z向运动导轨(7),所述Z向运动导轨(7)通过滑块(8)上安装有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所述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连接有软管推进臂(10),所述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包括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上安装有换向管及调控机构(12),所述换向管(14)内连接有弯曲管及调控机构(13)。/n

【技术特征摘要】
1.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包括有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设置有本体固定座(1),所述本体固定座(1)上设置有枕板(2)及头圈(3),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固定座(1)上设置有X向运动导轨(5),所述X向运动导轨(5)上设置有Y向运动导轨(6),所述Y向运动导轨(6)上设置有Z向运动导轨(7),所述Z向运动导轨(7)通过滑块(8)上安装有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所述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连接有软管推进臂(10),所述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包括有固定板(11),所述固定板(11)上安装有换向管及调控机构(12),所述换向管(14)内连接有弯曲管及调控机构(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管及调控机构(12)包括有换向管(14),所述换向管(14)上设置有蜗轮蜗杆(15),所述蜗轮蜗杆(15)上连接有第一电机(16),所述弯曲管及调控机构(13)包括有弯曲管固定座(17),所述弯曲管固定座(17)上设置有前端转轴(19),所述前端转轴(19)内设置有可弯曲管(18),所述可弯曲管(18)上连接有钢丝(20),所述软管支撑换向弯臂(9)上还安装有绕轮(21)与换向轮(22),所述钢丝(20)缠绕在绕轮(21)与换向轮(22)上,所述绕轮(21)上安装有第二电机(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类器械操控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推进臂(10)包括有连接座(24),所述连接座(24)上安装有主推进轮(26)与副推进轮(28),所述连接座(24)上设置有软管(25),所述软管(25)穿过主推进轮(26)与副推进轮(28)之间的间隙,所述主推进轮(26)上连接有第三电机(2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点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