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为单通道管,包括依次相连的鼻胆引流管头部、引流部、弯曲部和引出部,所述引流部包括若干胆汁引流孔,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后,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伸入右肝管内,所述胆汁引流孔靠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所述胆汁引流孔包括中间孔和与中间孔相连的、设置于中间孔左、右侧的三角形孔,所述弯曲部设有多组弯曲转角,从而形成反a形,所述引出部伸出于人体后与引流袋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导丝引导下容易经十二指肠乳头置入到肝内胆管,具有较好的防滑作用,拔出容易且对十二指肠乳头刺激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a形鼻胆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创医疗技术及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
技术介绍
内镜鼻胆管引流是ERCP操作中的一种常规技术,具有引流胆汁、降低胆管压力的作用,一般用于预防术后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通过鼻胆引流管造影可判断有无结石残留,此外还能观察胆汁性状,判断肝功能恢复程度,使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经过鼻胆引流管冲洗,促进感染的恢复,预防和治疗术后迟发性胆道出血。目前使用的鼻胆管包括单猪尾和襻式两种鼻胆引流管,单猪尾鼻胆引流管头端呈襻后具有良好的防移位作用,但是一般应用于肝内外胆管显著扩张的患者,如肝内外胆管无扩张,鼻胆引流管头端不仅不能呈襻,形成的弧形管容易压迫胆管壁导致术后疼痛,胆管溃疡、出血等并发症。襻式鼻胆引流管头端直线形、体部有两个60°角,具有良好的防移位效果,但是临床应用发现襻式鼻胆管存在以下缺陷:①鼻胆管襻一般位于幽门处,导致鼻胆管容易压迫十二指肠胰管开口而诱发急性胰腺炎;②襻式鼻胆管头端呈直线形,鼻胆引流管直接带导丝插管进入胆管难度较大,更换乳头切开刀插管延长了操作时间;③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呈锐角,而襻式鼻胆引流头端呈直线形,引流管拔出时,直线行的头部在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时容易导致胆总管成角,引流管头端容易划伤胆管壁及十二指肠乳头,导致出血、急性胆管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具体为单通道管,包括依次相连的鼻胆引流管头部、引流部、弯曲部和引出部,所述引流部包括若干胆汁引流孔,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后,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伸入右肝管内,所述胆汁引流孔靠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所述胆汁引流孔包括中间孔和与中间孔相连的、设置于中间孔左、右侧的三角形孔,所述弯曲部设有多组弯曲转角,从而形成反a形,所述引出部伸出于人体后与引流袋相连。进一步地,所述三角形孔为等腰三角形,所述中间孔上、下部分以两侧三角形孔顶点连线为轴,对称设置,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即为三角形孔的底边长度,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或是脱离人体的过程中,所述胆汁引流孔经过十二指肠一次管壁时,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进入肝总管后,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至复位。进一步地,所述胆汁引流孔为5~7个,且均匀布设在靠近鼻胆引流管头部的引流部处。进一步地,所述弯曲部各弯曲转角分别符合十二指肠乳头、幽门、胃大弯的拐角。进一步地,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具有圆弧,长1-2cm,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与引流部之间的夹角为140-150°,所述引流部长11-13cm。进一步地,所述弯曲部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引流部的尾端与第一管段相连,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相连,所述第二管段的尾端与引出部的头端相连,所述引流部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夹角为40-60°,所述第一管段长5-7cm,所述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之间的夹角为80-90°,所述第二管段长7-9cm,所述第二管段与引出部之间的夹角为100-130°。进一步地,所述引出部为直线型,长200-220cm。进一步地,鼻胆引流管外径包括5、7、8.5、10Fr,对应内径包括4、5、6.5、8Fr,全长2.5-3m。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管头端呈弧形,容易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管内,拔出引流管时,引流管头端对胆管壁及十二指肠乳头刺激更小;2.本技术胆汁引流孔呈上下半圆左右三角形,具有更好的引流作用;3.本技术头段呈弧形,更容易进入右肝管内;4.本技术胆汁引流孔于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上,拔出鼻胆管过程中,有侧孔的鼻胆管段在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时,侧孔两边的管壁相互贴近,形成更小的襻,更容易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对胆管壁及十二指肠乳头刺激小;5.本技术头短呈弧形,且在右肝管、十二指肠乳头、幽门、胃大弯四处呈角,符合体力生理走形,呈反a形,引流管对组织刺激更小、防移位能力更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置入人体后的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拔出鼻胆管过程中引流段经过十二指肠乳头时的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胆汁引流孔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胆汁引流孔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1、鼻胆引流管头部;12、引流部;13、第一管段;14、第二管段;15、引出部;16、胆汁引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具体为单通道管,包括依次相连的鼻胆引流管头部11、引流部12、弯曲部和引出部15,所述引流部包括若干胆汁引流孔16,如图2所示,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后,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伸入右肝管内,所述胆汁引流孔靠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所述胆汁引流孔包括中间孔和与中间孔相连的、设置于中间孔左、右侧的三角形孔,所述弯曲部设有多组弯曲转角,从而形成反a形,所述引出部伸出于人体后与引流袋相连。如图4所示,所述三角形孔为等腰三角形,所述中间孔上、下部分以两侧三角形孔顶点连线为轴,对称设置,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即为三角形孔的底边长度,所述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为半圆形或是优弧。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或是脱离人体的过程中,如图5所示,所述胆汁引流孔经过十二指肠一次管壁时,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逐本实施例中,胆汁引流孔为5~7个,且均匀布设在靠近鼻胆引流管头部的引流部处。所述弯曲部各弯曲转角分别符合十二指肠乳头、幽门、胃大弯的拐角。具体地,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具有圆弧,长1-2cm,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与引流部之间的夹角为140-150°,所述引流部长11-13cm。所述弯曲部包括第一管段13和第二管段14,所述引流部的尾端与第一管段13相连,所述第一管段13与第二管段14相连,所述第二管段14的尾端与引出部15的头端相连,所述引流部与第一管段13之间的夹角为40-60°,所述第一管段13长5-7cm,所述第一管段13与第二管段14之间的夹角为80-90°,所述第二管段14长7-9cm,所述第二管段14与引出部15之间的夹角为100-130°,所述引流部与第一管段颜色存在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具体为单通道管,包括依次相连的鼻胆引流管头部、引流部、弯曲部和引出部,所述引流部包括若干胆汁引流孔,/n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后,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伸入右肝管内,所述胆汁引流孔靠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所述胆汁引流孔包括中间孔和与中间孔相连的、设置于中间孔左、右侧的三角形孔,所述弯曲部设有多组弯曲转角,从而形成反a形,所述引出部伸出于人体后与引流袋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a形鼻胆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具体为单通道管,包括依次相连的鼻胆引流管头部、引流部、弯曲部和引出部,所述引流部包括若干胆汁引流孔,
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后,所述鼻胆引流管头部伸入右肝管内,所述胆汁引流孔靠近十二指肠的一次管壁,所述胆汁引流孔包括中间孔和与中间孔相连的、设置于中间孔左、右侧的三角形孔,所述弯曲部设有多组弯曲转角,从而形成反a形,所述引出部伸出于人体后与引流袋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a形鼻胆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孔为等腰三角形,所述中间孔上、下部分以两侧三角形孔顶点连线为轴,对称设置,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即为三角形孔的底边长度,
反a形鼻胆引流管置入人体或是脱离人体的过程中,所述胆汁引流孔经过十二指肠一次管壁时,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进入肝总管后,上中间孔、下中间孔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至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a形鼻胆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胆汁引流孔为5~7个,且均匀布设在靠近鼻胆引流管头部的引流部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诚,宋玲玲,杨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