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保护装置、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277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18:52
一种电极保护装置、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保护装置设置在充电电极的外周并能够由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通过触发单元输出触发信号,通过触发信号接通或关断充电站的主供电电路。由此,不充电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保护充电电极免受污染、损坏,并避免误触碰,提高充电站的安全性和电极的使用寿命;对接充电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又可以通过自动行走设备的运动,利用机器的对接撞击力推动电极保护装置回缩,使充电电极外露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接通主供电电路,不需要人为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充电站上,充电电极不充电时不带电,当接收到触发单元的信号时自动切换充电电极带电,提高了割草系统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保护装置、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
本技术涉及自动行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极保护装置、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
技术介绍
智能割草机器人等自动行走设备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其能够代替传统割草机,减少维护草坪所需人力成本。自动行走设备能够自动运行,有效的解放了人力,为用户带来了便利。自动行走设备通常采用电池包为设备提供动力。当工作一段时间后,电池包电量不足,则需要返回充电站进行充电。充电站通常设在自动行走设备工作区域的边界导线上。自动行走设备检测电池包,接收到返回充电的指令后,其控制单元会控制自动行走设备沿着边界导线运行,返回至充电站进行对接充电。现有的充电站上,其充电电极一直带电。这样不仅使得充电站始终消耗电能,而且还会造成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设置有单独的输入模块,其能够向充电站的控制器输入控制信号,再由充电站的控制器充电站内的控制主供电线路上的电子开关通电或断电。但是,上述方式需要另外设置输入模块,需要额外的电子器件和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极保护装置、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及割草系统,本技术通过自动行走设备推动电极保护装置触发触发信号而实现对充电站主供电电路工作状态的切换。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电极保护装置,该电极保护装置可活动地安装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的充电电极的外周,其能够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使充电电极的前端位于电极保护装置的外侧,并触发触发单元输出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切换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的电路状态。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充电站的每一个电极上均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电极保护装置,各电极保护装置之间相互独立移动。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每一个所述电极保护装置能够分别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独立触发触发单元。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各所述触发单元串联连接在充电信号的输出电路中。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电极保护装置为设置在电极外周的可伸缩结构。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可伸缩结构包括保护筒主体;未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时,所述保护筒主体的前端凸出于充电站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充电电极的外部;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时,充电电极的前端位于保护筒主体的外侧,且充电电极的前端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可伸缩结构还包括:安装在保护筒主体内侧的位置恢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保护筒主体由充电电极的后端恢复至充电站的壳体外。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位置恢复装置为弹性件。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触发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可伸缩结构与充电站壳体之间的机械开关或传感装置。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传感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可伸缩结构与充电站壳体上的霍尔元件和磁性装置;或者,所述传感装置为设置在可伸缩结构或充电站壳体上的光电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每一个所述触发单元均被触发时,所述触发信号切换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至充电状态;任意一个触发单元被撤销触发时,切换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至非充电状态;充电状态下,所述主供电电路具有充电电压;非充电状态下,所述主供电电路具有非充电电压;其中,所述充电电压大于所述非充电电压,所述非充电电压为断路电压或接地电压或待机电压。可选的,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自动行走设备推动所述可伸缩结构向充电站壳体内收缩时,充电电极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可伸缩结构外,触发单元被可伸缩结构触发;所述自动行走设备撤销对所述可伸缩结构的推动时,所述可伸缩结构恢复至充电站壳体的外部,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可伸缩结构内,所述触发单元撤销触发。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种割草系统,其包括自动行走设备以及与该自动行走设备匹配的充电站,其中所述充电站上设置有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电极保护装置设置在充电电极的外周并能够由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通过触发单元输出触发信号,通过触发信号接通或关断充电站的主供电电路。由此,不充电时,本技术可保护充电电极免受污染、损坏,并避免误触碰,提高充电站的安全性和电极的使用寿命;对接充电时,本技术又可以通过自动行走设备的运动,利用机器的对接撞击力推动电极保护装置回缩,使充电电极外露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对接充电,接通主供电电路,不需要人为操作。本技术所提供的充电站上,充电电极不充电时不带电,当接收到触发单元的信号时自动切换充电电极带电,提高了割草系统的安全性。本技术为充电站的两个充电电极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电极保护装置,两个电极保护装置又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触发单元,两个触发单元之间串联连接在主供电电路上。本技术只有在两个触发单元同时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才能够导通主供电电路为充电电极通电。因此,本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充电过程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的电路模块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自动行走设备与充电站对接充电过程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充电站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充电站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充电站在对接充电状态下的剖视图。图中,1-边界线,2-充电站,3-进站感应信号,4-充电电极,5-自动行走设备,6-充电接头,7-开关单元,8-电极保护装置,9-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装置可活动地安装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的充电电极的外周,其能够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使充电电极的前端位于电极保护装置的外侧,并触发触发单元输出触发信号;/n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切换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的电路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装置可活动地安装在自动行走设备的充电站的充电电极的外周,其能够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使充电电极的前端位于电极保护装置的外侧,并触发触发单元输出触发信号;
所述触发信号用于切换充电站中主供电电路的电路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站的每一个电极上均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电极保护装置,各电极保护装置之间相互独立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极保护装置能够分别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而独立触发触发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触发单元串联连接在充电信号的输出电路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装置为设置在电极外周的可伸缩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结构包括保护筒主体;
未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时,所述保护筒主体的前端凸出于充电站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充电电极的外部;
被自动行走设备推动时,充电电极的前端位于保护筒主体的外侧,且充电电极的前端与自动行走设备上的充电接头(6)对接充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结构还包括:安装在保护筒主体内侧的位置恢复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保护筒主体由充电电极的后端恢复至充电站的壳体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恢复装置为弹性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扬王夕雯郑鑫刘楷汪洋王近成孟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