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二半壳体,内径各形成半圆形槽; 一物镜,其设于该二半壳体内,该物镜固定于该半圆形槽内; 一目镜,其远离该物镜设于该半壳体内的另一端,该目镜固定于该半圆形槽内; 该半壳体为可拆解结构,该物镜及目镜的相对距离可调整。(*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特别有关于一镜筒由二半壳体组成,利用在该半壳体内调整目镜及物镜的相对距离,再由固定环组装固定该半壳体,因此使用者可学习操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光学原理及实际操作显微镜的调整放大倍数。习用的显微镜的镜筒构造,镜筒1的光学管长及物镜11与目镜12的相对距离已经固定,使用者仅能观察标本而不能实际了解显微镜的调整放大倍数的光学原理;再者,使用者欲调整放大倍数,也需要更换物镜11及目镜12的倍数,然而物镜11及目镜12的放大倍数越高,相对会增加制造成本;此外,物镜11及目镜12制造时,其放大的倍数已经固定,使用者仅能更换物镜11及目镜12的放大倍数作少数的组合选择,而不能弹性调整相对不同位置组合连续放大的倍数。有鉴于此,本技术改良上述缺点,其利用镜筒的二半壳体供拆解及组合,以便调整物镜及目镜的相对位置距离,再由固定环组装固定,供使用者操作学习凸透镜用于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并可在不更换物镜及目镜的情形下,提供使用者连续调整放大倍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关于镜筒由二半壳体组成,利用在该半壳体内调整物镜及目镜的相对距离,再由固定环固定组装,供使用者学习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光学原理及产生色散现象原理并实际操作显微镜的调整,使本技术具有提升教学、弹性选择放大倍数及降低制造成本的功效。本技术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物镜形成物镜组及目镜形成目镜组,该物镜组及目镜组分别由二单面凸透镜组成,该二单面凸透镜可调整相对的距离,使本技术具有减少色散、镜缘发生影像模糊的情形并增加放大倍数的选择性的功效。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目镜形成目镜组设于目镜筒内,该目镜筒可单独作为放大镜使用,并可适当加长光学管长,使本技术的目镜筒具有放大镜及增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功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包含二半壳体,内径各形成半圆形槽;一物镜,其设于该二半壳体内,该物镜可固定于该半圆形槽内的任意位置;一目镜,其远离该物镜设于该半壳体内的另一端,该目镜可固定于该半圆形槽内的任意位置;由此使用者可拆解该半壳体,以调整该物镜及目镜的相对距离,以改变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该其中的一半壳体外缘设有刻度。该半壳体内设有至少一遮光环。其另设有至少一固定环,用以固定该二半壳体。该物镜为一物镜组,该物镜组是由至少二单面凸透镜组成。该目镜为一目镜组,该目镜组是由至少二单面凸透镜组成。其镜筒一端另设有一目镜筒,该目镜筒内置入有一组目镜组。本技术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主要是包含一对半壳体、一物镜、一目镜、数个遮光环及数个固定环,该半壳体供该物镜、遮光环及目镜依调整倍数移动定位的容置,该固定环用以套固组合完成后的半壳体。本技术的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可供使用者操作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光学原理及实际操作显微镜的调整放大倍数,其不仅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减少色散及镜缘影像发生模糊,并增加放大倍数的选择性。33a 单面凸透镜33b 单面凸透镜35物镜35’ 物镜组35” 物镜组35a 单面凸透镜35b 单面凸透镜36 固定环38目镜筒4 镜架 41 镜筒座42调节轮Fe目镜焦距 Fe’ 目镜焦距Fo物镜焦距 Fo’ 物镜焦距I 标本 I’ 实像I”虚像 L光学管长P 物像 Pe 实像至目镜中心距离Po标本至物镜中心距离qe物镜中心至实像焦距在该半壳体31内,该物镜35装设于该半壳体31的靠近欲观物的一端,其用以将标本放大成像于该目镜33的焦距内。该遮光环32则选择设置于适当位置,其用以减少不必要的光线由该物镜35及目镜33进入,该目镜33设于该半壳体31内远离该物镜35的一端,其用以将标本的影像再放大供使用者观察。该固定环36较佳具有弹性,其用以固定组装完成后的该半壳体31。如图4所示,为避免因手持的振动产生影像的模糊,可将上述本技术组合成的镜筒3装设于一镜架4的镜筒座41,由调整一调节轮42使该镜筒座41上下移动并带动该镜筒3上下移动,如此可精确调整该镜筒3与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便于观察。该镜架4的调整构造则与一般显微镜构造相同,在此不予赘述。如图5所示,一般显微镜在光学成像时,标本I由光线通过该物镜35产生折射,而在该目镜33的焦距Fe’内形成倒立的一实像I’,该实像I’再由光线通过该目镜33产生折射,而在该实像I’的同侧形成倒立的一虚像I”,同时该虚像I”的光线通过该目镜而在使用者的视网膜上形成标本的物像P,其中,该物镜35及目镜33的放大倍数可以下列公式表示,放大倍数=×〔250mm÷实像I’至目镜中心距离(Pe)〕,然而在一般使用显微镜时,上述的公式可简化为下者,即放大倍数=〔光学管长(L)÷物镜中心至焦距Fo的距离〕×〔250mm÷目镜中心至目镜焦距Fe的距离〕,且光学管长(L)=物镜焦距Fo’至目镜焦距Fe’的距离,而250mm则为明视距离,由上述公式可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光学管长L成正比,而与物镜至焦距Fo及目镜至焦距Fe的距离成反比。请再参照图5,在操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光学原理时,使用者可依据上述放大倍数的公式,决定物镜焦距Fo、目镜焦距Fe及光学管长L,以达到调整放大倍数的目的,然而,在使用同一组的物镜35及目镜33时,物镜焦距Fo及目镜焦距Fe都已固定,因此使用者仅需调整光学管长的距离,即可决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此时,再依据决定的光学管长使物镜35及目镜33的相对距离调整对准至该半壳体31外缘的预定刻度311上,再由二固定环36固定组装完成后的半壳体31,即可达到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的目的。如图6所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显微镜的镜筒构造相对应设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因而在元件相同部分采用相同图号组进行标示,以便易于了解本技术诸较佳实施例之间差异。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已揭示于第一较佳实施例说明内容,于此并入参考,不予详细赘述。如图6所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显微镜的镜筒构造,其主要包含一对半壳体31、数遮光环32、一目镜组33’、一物镜组35’及二固定环36。该半壳体31的外缘设有刻度311,供使用者调整该目镜组33’与物镜组35’的距离。该物镜组35’是由二单面凸透镜35a组成,其用以将标本放大成像于该目镜组33’的焦距内,并减少光线产生色散及镜缘发生影像模糊,该单面凸透镜35a可适当的调整相对的距离,改变物镜组35’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以调整该物镜组35’的放大倍数或仅改变二该单面凸透镜35a的凸面呈同向或反向的设置,以改变其光学间隔的距离〔即二单凸透镜35a的相邻主平面距离〕,供使用者了解同向及反向设置的差异。该遮光环32是用以减少不必要的光线由该物镜组35’进入该目镜组33’。该目镜组33’是由二单面凸透镜33a组成,其设于该半壳体31的另一端,其用以将标本的影像再放大供使用者观察,并减少光线折射后产生色散及镜缘的影像发生模糊,该单面凸透镜33a可适当的调整相对的距离,改变目镜组33’的有效焦距,以适当的调整该目镜组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明达,薛锦龙,
申请(专利权)人:罡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