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479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包括槽体和槽盖,槽体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体包括一个底板、一个第一侧板、一个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向设置,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分别连接在底板的两侧,槽盖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盖包括一个顶板、一个第三侧板、一个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向设置,第三侧板的下侧和第四侧板的下侧分别连接在顶板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中槽盖不仅能够以滑动抽拉的方式实现与槽体的分离和闭合,又能以半轴为轴进行转动实现槽盖与槽体不分离式的开启和闭合,使槽盖不易丢失,方便光电线缆的安装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光电线缆安装和保护技术,具体而言是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
技术介绍
各通信运营商在入户通信基础设施薄弱的老旧小区敷设入户光电线缆时,多要求将入户光电缆线敷设在线管内以保护线缆安全及保证楼宇美观。在选择线管时,由于仅考虑自家线缆的敷设及快速施工的需求,因此多选择Φ20mm/30mm波纹管、Ø25/32单孔PVC管、Ø32多孔PVC管、Ø25/32C型管以及24mm×14mmPVC线槽。波纹管采用波壁式柔性结构,截面为圆形,壁薄易弯曲盘绕,适合楼宇内连续90度转角的场景,适合不超过三根入户光缆同时布放的场景。单孔PVC管采用光壁筒式硬性结构,截面为圆形,壁厚保护性好,适应于对楼宇内美观性要求较高的水平布线场景,管内最终布放入户光缆不超过三根。多孔PVC管采用光壁蜂窝筒式硬性结构,截面为蜂窝状,壁厚保护性好,适应于对楼宇内美观性要求较高的垂直布线场景,管内每子孔布放入户光缆不超过两根。C型管采用光壁非闭合筒式硬性结构,截面为C型,壁厚保护性好,适应于对楼宇内美观性要求较高的水平及垂直布线场景,因纵向不闭合,因此方便二次传线及维护,管内最终布放入户光缆不超过5根。PVC线槽采用盖、体分离式硬性结构,截面为矩型,壁薄轻便,适应于对楼宇内美观性要求较高的水平及垂直布线场景,并且墙面路由的可选择较为宽松,槽内最终布放入户光缆不超过4根。在多年的实际建设应用及目前架空线入地强制共建共享入户通道的大环境下,这些独立建设的管槽产品已无法满足需求。波纹管壁薄易老化碎裂,尤其用于室外时;波壁式结构导致路由上直角弯过多时不便于穿线,更不便于二次穿线及线缆维护。单/多孔PVC管需要多人配合的额外施工周期,不便于通信运营商业务的快速开通;无标准配件,现场制作异形管工艺难度较大;在楼宇走道墙面线管堆叠、墙面路由空间有限复杂的情况下路由选择比较困难;不便于二次穿线及线缆维护。C型管同样需要多人配合的额外施工周期,不便于通信运营商的业务快速开通;在楼宇走道墙面线管堆叠、墙面路由空间有限复杂的情况下路由选择同样比较困难;但具有配套弯头等少数配件,非闭合的筒形结构便于线缆的穿放及维护。PVC线槽壁薄,施工及维护不当很容易碎裂;槽盖与槽体分离的结构导致线槽安装、线缆穿放及维护时,槽盖易坏易丢,使线槽失去保护作用;槽体较宽,同样面临在楼宇走道墙面线管堆叠、墙面路由空间有限复杂的情况下路由选择的困难。各通信运营商多年来独立敷设入户线管的模式以及老旧小区楼宇内经历水、气、强电的改造,使得楼内走道墙面被水、气、强电、弱电管线大量占用,不仅影响楼内的整洁美观也存在较大的通信隐患。此外,由于入户线缆通道的共建共享是架空线入地改造实施的硬指标,而通信运营商的管槽容量仅为自己规划,使得任何一家通信运营商的管槽都不具备同时容纳多家通信运营商多根多种类型光电线缆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所述的这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槽盖易丢失、无法统一容纳多根不同类型光电线缆、墙面安装线槽的空间有限及路由选择困难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包括槽体和槽盖,在槽体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体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槽盖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盖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槽体的长度方向和槽盖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槽体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体包括一个底板、一个第一侧板、一个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向设置,第一侧板的上侧和第二侧板的上侧分别连接在底板的两侧,第一侧板的下侧向槽体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一凹槽,第二侧板的下侧向槽体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侧板的下侧在第一凹槽的下侧边弯折后向第一凹槽的上侧边延伸并在其末端形成一个半轴,半轴的两倍半径大于第一侧板下侧的厚度,半轴与第一凹槽的上侧边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的槽盖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盖包括一个顶板、一个第三侧板、一个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相向设置,第三侧板的下侧和第四侧板的下侧分别连接在顶板的两侧,第三侧板的上侧向槽盖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第三侧板的内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与第三侧板上侧弧形弯曲部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圆弧底面的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与半轴配合铰接,第三侧板上侧弧形弯曲部穿过半轴与第一凹槽上侧边的间隙并位于第一凹槽内,第四侧板的上侧向槽盖内腔方向设置一个第二凸条,第二凸条的宽度大于第四侧板的厚度,第二凸条卡设于第三凹槽中,槽盖可以以半轴为轴转动,槽盖的转动角度介于0~170°之间,第一凹槽限制槽盖的末端行程,当槽盖转至最大转动角度时,第三侧板的上侧位于第一凹槽中且最低点的高度低于半轴最高点的高度。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凸条的外轮廓为圆弧形,第二凹槽的底面为圆弧形。优选的,所述的底板的内侧设置有一个T型滑轨,T型滑轨上设置有一个线卡,所述的线卡包括一个连接座,连接座的上侧面设置有T型滑槽,T型滑槽与T型滑轨滑动连接,连接座下侧通过一个竖板连接有一个横板,横板的两侧各自连接有一个倾斜板,两个倾斜板分别与横板和竖板构成两个隔离线槽。优选的,两个所述的倾斜板与横板构成的夹角大于90°。优选的,所述的通信用翻盖式线槽的宽度大于等于60mm,高度大于等于40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中槽盖不仅能够以滑动抽拉的方式实现与槽体的分离和闭合,又能以半轴为轴进行转动,实现槽盖与槽体不分离式的开启和闭合,第一凹槽限制槽盖的末端行程,槽盖的转动角度介于0~170°之间,当槽盖转至最大转动角度时,第三侧板的上侧位于第一凹槽中且第一侧板使槽盖不能脱出槽体,使槽盖不易丢失,方便光电线缆的安装与维护,进行安装缆线。大容量及隔离线卡的线缆隔离方式,使线槽内可隔离布放多根不同类型的光电线缆,满足了多通信运营商共建共享入户线缆通道的需求和对各自线缆的管理需求。本技术不仅可以平行于墙面安装,还可以平行于天花板安装,大大增加了路由的选择面,解决了墙面空间有限的难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中的线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凡是采用本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包括槽体14和槽盖15,在槽体14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体14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槽盖15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盖15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槽体14的长度方向和槽盖15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的槽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4)和槽盖(15),在槽体(14)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体(14)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槽盖(15)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盖(15)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槽体(14)的长度方向和槽盖(15)的长度方向平行,/n所述的槽体(14)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体(14)包括一个底板(1)、一个第一侧板(2)、一个第二侧板(10),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10)相向设置,第一侧板(2)的上侧和第二侧板(10)的上侧分别连接在底板(1)的两侧,第一侧板(2)的下侧向槽体(14)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一凹槽(16),第二侧板(10)的下侧向槽体(14)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二凹槽(8),/n所述的第一侧板(2)的下侧在第一凹槽(16)的下侧边弯折后向第一凹槽(16)的上侧边延伸并在其末端形成一个半轴(18),半轴(18)的两倍半径大于第一侧板(2)下侧的厚度,半轴(18)与第一凹槽(16)的上侧边之间形成间隙,/n所述的槽盖(15)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盖(15)包括一个顶板(7)、一个第三侧板(4)、一个第四侧板(9),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9)相向设置,第三侧板(4)的下侧和第四侧板(9)的下侧分别连接在顶板(7)的两侧,第三侧板(4)的上侧向槽盖(15)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第三侧板(4)的内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与第三侧板(4)上侧弧形弯曲部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圆弧底面的第三凹槽(3),第三凹槽(3)与半轴(18)配合铰接,第三侧板(4)上侧弧形弯曲部穿过半轴(18)与第一凹槽(16)上侧边的间隙并位于第一凹槽(16)内,第四侧板(9)的上侧向槽盖(15)内腔方向设置一个第二凸条(5),第二凸条(5)的宽度大于第四侧板(9)的厚度,第二凸条(5)卡设于第三凹槽(3)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用翻盖式线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4)和槽盖(15),在槽体(14)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体(14)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在槽盖(15)长度方向上的任意两个垂直于槽盖(15)长度方向的截面均具有相同的形状,槽体(14)的长度方向和槽盖(15)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的槽体(14)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体(14)包括一个底板(1)、一个第一侧板(2)、一个第二侧板(10),第一侧板(2)和第二侧板(10)相向设置,第一侧板(2)的上侧和第二侧板(10)的上侧分别连接在底板(1)的两侧,第一侧板(2)的下侧向槽体(14)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一凹槽(16),第二侧板(10)的下侧向槽体(14)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并形成具有弧形底面的第二凹槽(8),
所述的第一侧板(2)的下侧在第一凹槽(16)的下侧边弯折后向第一凹槽(16)的上侧边延伸并在其末端形成一个半轴(18),半轴(18)的两倍半径大于第一侧板(2)下侧的厚度,半轴(18)与第一凹槽(16)的上侧边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的槽盖(15)的截面为一边开口的矩形,槽盖(15)包括一个顶板(7)、一个第三侧板(4)、一个第四侧板(9),第三侧板(4)和第四侧板(9)相向设置,第三侧板(4)的下侧和第四侧板(9)的下侧分别连接在顶板(7)的两侧,第三侧板(4)的上侧向槽盖(15)内腔方向呈弧形弯曲,第三侧板(4)的内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第一凸条,第一凸条与第三侧板(4)上侧弧形弯曲部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圆弧底面的第三凹槽(3),第三凹槽(3)与半轴(18)配合铰接,第三侧板(4)上侧弧形弯曲部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森垒曲乐梁昱峰刘慧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