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沥青涂料桶及沥青涂料桶组件,沥青涂料桶组件包括桶体、桶盖及桶体底座;桶盖设置在桶体的顶端且两个形成可容纳涂料的容腔,桶体的底端设有贯穿的出料口,出料口使得容腔与桶体的外部连通,在出料口上设有反向底盖,反向底盖只能从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桶体底座包括可容纳桶体的腔体,桶体底座上设有顶柱及下料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当需要使用桶体内加热后的涂料时,员工只需将桶体放置在桶体底座内,顶柱将反向底盖从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顶开,涂料依次从出料口及下料口流入涂覆设备中,无需人工开盖倾倒,避免员工受损,保障员工安全,且避免大量废气排出,施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青涂料桶及沥青涂料桶组件
本技术涉及涂料容器的
,具体涉及一种沥青涂料桶及沥青涂料桶组件。
技术介绍
防水系统的施工中通常需要涂覆沥青防水涂料层,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高温下呈液态,常温下呈固态,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在沥青施工前,需要将沥青加热到150℃才能使用,但是目前做法,将加热完的沥青倒在涂料桶后盖上,通过员工搬运到施工地方后开盖将沥青倾倒出来,这种方式存在几种弊端:1、通过人工方式倒出,存在沥青飞溅到员工身上,造成皮肤受损等安全隐患;2、通过员工将加热后的沥青开盖倒出,有大量的废气排出大气中,污染环境;3、通过人工方式倒出,效率慢。目前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是局限于桶体的结构,因此,需要对桶体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涂料桶,其包括桶体和桶盖,该沥青涂料桶具有无需开盖倾倒,避免员工受损、保障员工安全、避免大量废气排出、施工效率高的优点。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沥青涂料桶,包括桶体及桶体底座;所述桶盖设置在所述桶体的顶端,所述桶体与所述桶盖形成中空的容腔,所述容腔可以容纳涂料,所述桶体的底端设有贯穿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使得所述容腔与所述桶体的外部连通,所述出料口上设有反向底盖,所述反向底盖只能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作为优选,所述出料口包括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所述出料口沿轴线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端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口的直径,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桶体的底端,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反向底盖与所述出料口相适配设置,所述反向底盖贴合在所述出料口上,且所述反向底盖朝向所述出料口的一侧设有密封圈,通过这样设置,当所述桶体内注入涂料时,所述涂料的对所述反向底盖产生向下的压力,但由于所述第一端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口的直径,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桶体的底端,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反向底盖贴合在所述出料口时,使得所述反向底盖被压向所述出料口但不能将所述反向底盖压出,并且所述密封圈放置所述涂料渗漏,随着所述桶体内的涂料注入的越多,所述反向底盖与所述出料口压的越紧,当需要使用所述涂料时,将所述反向底盖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无需人工打开桶盖,避免员工受损,保障员工安全,避免大量废气排出,施工效率高。作为优选,所述桶体为柱形桶,所述桶体的底面积为d2,所述反向底盖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为d3,则d2与d3的比值在2:1~4:1之间,通过这样设置,在便于所述顶柱将所述反向底盖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顶开的前提下,提高涂料从所述桶体流出的速度;若d2与d3的比值小于2:1,即所述反向底盖沿轴线方向的投影直径较大,所述反向底盖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较大,由于所述反向底盖会受到涂料压强的作用力,所述反向底盖的面积较大,所述反向底盖受到涂料向下的作用力越大,使得所述顶柱顶开所述反向底盖所需的作用力增大;若d2与d3的比值大于4:1,即所述反向底盖沿轴线方向的投影直径较小,所述反向底盖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较小,虽然所述反向底盖受到涂料的作用力减小,所述顶柱顶开所述反向底盖所需的作用力减小,但是由于所述反向底盖与所述出料口相适配设置,则表明所述出料口沿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较小,当所述顶柱顶开所述反向底盖时,涂料从所述出料口流出的速度较慢。作为优选,所述出料口包括锥形口,所述锥形口直径较小的一端相对所述锥形口直径较大的一端靠近所述桶体的底端,所述反向底盖包括圆板及锥板,所述锥板沿所述圆板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锥板与所述锥形口相适配,所述锥板贴合在所述锥形口上,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锥板朝向所述锥形口的一侧,通过这样设置,制作所述锥形口的工艺简单,降低生产成本,且能很好地保证所述反向底盖只能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作为优选,所述出料口还包括柱形口,所述锥形口的一端与所述锥形口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所述柱形口的另一端与所述桶体的底端连接,通过这样设置,设有所述柱形口,当所述反向底盖打开时,首先,所述桶体内的涂料经过所述锥形口的导流作用进行汇集,最后,汇集后的所述涂料经过所述柱形口的导流作用呈柱形流出,避免所述涂料从所述出料口流出时呈发散状,更好地避免所述涂料产生飞溅的现象。作为优选,所述桶盖上设有释压阀,所述释压阀包括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容腔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桶体的外部连通,且位于所述出气口内设有过滤网,通过这样设置,设有所述释压阀及过滤网,一方面,在正常状态下避免所述容腔内的废气排出,另一方面,在加热状态下涂料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当废气在所述容腔内积累到一定压力时打开所述释压阀,并且废气通过所述过滤网过滤后再从所述释压阀排出,避免气压过大产生危险及有废气排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由于所述沥青涂料桶内设有反向底盖,当需要使用所述沥青涂料桶内加热后的涂料时,只需将所述反向底盖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无需开盖倾倒,避免员工受损,保障员工安全,且避免大量废气排出,施工效率高。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涂料桶组件,包括上述的沥青涂料桶及桶体底座,所述桶体底座包括可容纳所述桶体的腔体,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桶体底端的中心,所述桶体底座的底端上设有顶柱,且所述桶体底座的底端设有镂空的下料口,通过这样设置,当需要使用所述沥青涂料桶内加热后的涂料时,将所述沥青涂料桶放置在所述桶体底座上,所述顶柱将所述反向底盖从所述桶体的外部朝向内部顶开,涂料依次从所述出料口及所述下料口流入涂覆设备中,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作为优选,所述顶柱的直径为d4,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桶体底端的直径为d5,则d4与d5的比值范围在1:6~1:4之间,通过这样设置,在确保所述顶柱能把所述反向底盖顶开的前提下,保证所述桶体内的涂料能顺畅流出;若d4与d5的比值大于1:4,即所述顶柱的直径d4太大,当所述顶柱打开所述反向底盖时,所述顶柱占用了所述出料口较大的面积,涂料流出的速度过于缓慢;若d4与d5的比值大于6:1,即所述顶柱的直径d4太小,假设涂料的质量为m1,沥青涂料桶的质量为m2,则所述顶柱作用于所述反向底盖的作用力F1=(m1+m2)g,当所述顶柱与所述反向底盖抵触的面积s4太小,所述顶柱作用于所述反向底盖的压强得知顶柱作用于反向底盖的压强p1过大,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从而导致所述顶柱可能将所述反向底盖顶穿。作为优选,所述顶柱偏心设置,通过这样设置,经测试,便于所述顶柱将所述反向底盖打开;若所述顶柱居中设置,所述顶柱的作用力均匀分布在所述底盖上,造成需要更大的作用力才能将所述反向底盖打开。作为优选,所述桶体底座包括底板及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锥侧壁及柱侧壁,所述锥侧壁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柱侧壁的一端连接,所述柱侧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内侧壁与所述底板形成容纳所述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沥青涂料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1)与桶盖(4);所述桶盖(4)设置在所述桶体的顶端,所述桶体(1)与所述桶盖(4)形成中空的容腔(1.1),所述容腔(1.1)可以容纳涂料,所述桶体(1)的底端设有贯穿的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使得所述容腔(1.1)与所述桶体(1)的外部连通,所述出料口(1.2)上设有反向底盖(3),所述反向底盖(3)只能从所述桶体(1)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涂料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1)与桶盖(4);所述桶盖(4)设置在所述桶体的顶端,所述桶体(1)与所述桶盖(4)形成中空的容腔(1.1),所述容腔(1.1)可以容纳涂料,所述桶体(1)的底端设有贯穿的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使得所述容腔(1.1)与所述桶体(1)的外部连通,所述出料口(1.2)上设有反向底盖(3),所述反向底盖(3)只能从所述桶体(1)的外部朝向内部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涂料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1.2)包括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及所述第二端口分别位于所述出料口沿轴线方向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端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口的直径,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桶体(1)的底端,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容腔(1.1)内,所述反向底盖(3)与所述出料口(1.2)相适配设置,所述反向底盖(3)贴合在所述出料口(1.2)上,且所述反向底盖(3)朝向所述出料口(1.2)的一侧设有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涂料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为柱形桶,所述桶体(1)的直径为d2,所述反向底盖(3)沿轴线方向的投影直径为d3,则d2与d3的比值范围在2:1~4: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沥青涂料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1.2)包括锥形口(1.2.2),所述锥形口(1.2.2)直径较小的一端相对所述锥形口(1.2.2)直径较大的一端靠近所述桶体(1)的底端,所述反向底盖(3)包括圆板(3.1)及锥板(3.2),所述锥板(3.2)沿所述圆板(3.1)的周向设置,且所述锥板(3.2)与所述锥形口(1.2.2)相适配,所述锥板(3.2)贴合在所述锥形口(1.2.2)上,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锥板(3.2)朝向所述锥形口(1.2.2)的一侧。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先华,夏石松,童秋亲,张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