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44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折叠站台门(6)、立柱(4)、端门(2);若干升降折叠站台门和立柱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每个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之和在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升降折叠站台门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6‑1)依次上下铰接,屏蔽折叠片(6‑1)的两端在两侧的立柱上可上下滑动。通过升降折叠站台门的上下折叠与展开,代替传统站台门的固定门以及滑动门,实现站台门的屏蔽功能。在不退后设置站台门装置减小站台宽度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系统联动,可适应多种铁路车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铁路站台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为保证铁路列车正常运营及乘客安全,改善候车环境,提高乘客候车的舒适度,通常考虑在站台边缘设置防护装置,如:站台门。站台门是安装于铁路站台靠轨道侧边沿,把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相互隔离开的设备。列车到达时,开启电动门供乘客上下列车。当列车过站不停车,且车速较快时,为保障乘客安全,十分有必要设置站台门等防护设施。现有的铁路站台门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多车型混跑,由于国内铁路车型繁多(CRH1A、CRH2、CRH5、CRH6A、CRH1、CRH3C、CRH380A、CRH380B、CRH380AL等),列车车门数量及设置位置复杂不一,站台门应与车门一一对应,传统的站台门难以同时适应多种车型。问题二:即使通过机械设计实现了站台门对于多种车型车门的匹配,对于不同车辆不同时间到站且存在特殊情况的复杂工况,难以满足大客流与高密度行车的无缝对接,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极高。问题三:铁路站台宽跨度有限,安装站台门设备影响旅客的疏散以及安全快速通行。问题四:从既有站台门设计情况来看,兼容多种车型或满足正线高速过站条件时,站台门一般采用退后站台门安装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版](GB50016-2014)相关要求:单向人行通道净宽度为0.55m。为减少双向人行的相互冲突,一般采取站台门系统退后站台边缘1.2m安装的方案。但是站台门退后直接造成站台加宽,线间距增大,投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在铁路站台边隔一定的间距安装升降折叠站台门以及立柱,代替传统站台门的固定门以及滑动门,通过升降折叠站台门的上下折叠与展开,实现站台门的屏蔽功能。在不退后设置站台门装置减小站台宽度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系统联动,可适应多种铁路车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需退后、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包括升降折叠站台门、立柱、端门;若干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和立柱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每个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宽度之和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依次上下铰接,所述屏蔽折叠片的两端在两侧的所述立柱上可上下滑动;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在下降的展开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为大致平面;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在上升的收叠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从下至上依次滑动、旋转、折叠为大致柱状。优选地,所述立柱上设有立柱导槽,与所述屏蔽折叠片滑动配合。优选地,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在所述屏蔽折叠片的两侧,与所述立柱导槽滑动配合。优选地,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还包括屏蔽折叠片上部连接副和屏蔽折叠片下部连接副,分别安装在屏蔽折叠片的上下端。优选地,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升降折叠为机械自动控制方式。优选地,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还具有机械手动装置,用于手动应急升降折叠。优选地,各个升降折叠站台门之间互相独立,互不影响其他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升降折叠。优选地,防护装置还包括顶箱,设置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上方。优选地,所述顶箱包括顶箱盖板,设置在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的上方。优选地,所述顶箱盖板上这有状态灯,通过亮灯与灯光颜色反映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升降、展开及折叠状态。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升降折叠站台门基于屏蔽折叠片折叠,实现乘客通行大通道,适用于多种车型的混跑。在不退后设置站台门装置减小站台宽度的前提下,实现屏蔽功能,减少对站台宽度的要求。2)由于升降折叠站台门的大开度,对其控制系统的要求也相对简单,不需要根据多类车型、编组数来进行复杂的开关门控制,实现旅客的疏散以及安全快速通行。3)由于采取是上下折叠的形式,与传统的滑动门开关门不同,不需要留出与滑动门开度配置的固定门空间。4)站台门折叠结构形式简单,通过导向块和立柱导槽的配合实现折叠,开关门速度快,为站台门竖向开门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5)顶箱状态灯通过亮灯与灯光颜色反映升降折叠站台门的折叠以及展开的状态,实现与乘客的可视化交互。6)各个折叠门单元之间相互独立,某一处折叠门故障不影响其他门的开关。7)若升降折叠站台门控制系统出故障,可以实现手动上提折叠门实现应急功能,功能类似于传统站台门系统的“应急门”8)升降折叠站台门由于其自身结构形式,厚度较小,易于安装。9)控制系统在屏蔽折叠片上方,不收下部活动设备影响,易于检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的升降折叠站台门展开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的升降折叠站台门半展开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的升降折叠站台门折叠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站台1上的升降折叠站台门6、立柱4、端门2。若干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和立柱4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2;端门2全开时向站台侧旋转90°,端门在车站宽度方向上将站台公共区与轨行区隔开,起到了屏蔽作用。站务或维修人员可从端门进入站台设备区和区间隧道。每个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之和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进一步优选90%以上。1道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相当于传统站台门系统1道滑动门和两边固定门的宽度之和,传统站台门系统中,所有滑动门的宽度之和不超过总长度的50%,因此本技术的升降折叠站台门实现了打开度和大通道,列车客室门数量及间距各不相同的多种车型均能适应。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6-1依次上下铰接,所述屏蔽折叠片6-1的两端在两侧的所述立柱4上可上下滑动;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在下降的展开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折叠站台门(6)、立柱(4)、端门(2);/n若干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和立柱(4)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2);/n每个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之和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n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6-1)依次上下铰接,所述屏蔽折叠片(6-1)的两端在两侧的所述立柱(4)上可上下滑动;/n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在下降的展开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6-1)为大致平面;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在上升的收叠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6-1)从下至上依次滑动、旋转、折叠为大致柱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折叠站台门(6)、立柱(4)、端门(2);
若干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和立柱(4)沿轨道纵向依次交替形成纵向站台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两端分别设置横向的端门(2);
每个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相等,且所有升降折叠站台门(6)的宽度之和在所述纵向站台门的总长中占比80%以上;
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包括的多片屏蔽折叠片(6-1)依次上下铰接,所述屏蔽折叠片(6-1)的两端在两侧的所述立柱(4)上可上下滑动;
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在下降的展开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6-1)为大致平面;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在上升的收叠状态下,多片屏蔽折叠片(6-1)从下至上依次滑动、旋转、折叠为大致柱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柱(4)上设有立柱导槽(5),与所述屏蔽折叠片(6-1)滑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折叠站台门(6)还包括导向块(6-2),所述导向块(6-2)设置在所述屏蔽折叠片(6-1)的两侧,与所述立柱导槽(5)滑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多种车型的升降折叠式站台防护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翔朱丹张琨张浩殷勤周明翔史明红邱绍峰王志飞厉万力刘辉张俊岭彭方进崔万里孟庆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