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0391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压系统,该层压系统包括上料单元、预热单元、层压单元、冷却单元及下料单元,其中层压单元采用单加热腔或双加热腔使待封装组件的单面或双面受热,通过在第二加热腔中设置加热单元、弹性的腔室隔板及充气、抽真空装置实现了第二加热腔的加热及压力的可调可控,设置弹性的腔室隔板实现了异形组件层压封装时线接触转变为面接触,能够缩短层压封装时间减少异形组件层压封装时的破片率。此外,上料单元增加加热单元,预热单元设置为上下两面的双面加热方式也能够提升组件层压封装时的封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压系统
本技术涉及层压
,尤其是涉及一种层压系统。
技术介绍
层压系统主要用于将多层物质压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光伏组件的制成设备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组件的应用日益广泛,相较于应用场景较为单一的平板组件,曲面及异形组件因其应用领域更为丰富,造型更加美观而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青睐。常规平板组件层压过程如下:经过预热的待封装组件放置于层压腔室的传动平台上,层压机上腔室下降,上腔室的硅胶板与传动平台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构成下腔室,上下两个腔室分别抽真空,对放置于传动平台上的待封装组件进行除气操作,排掉待封装组件内部的空气,然后对上腔体充气,如此可使硅胶板上下腔体存在最大接近一个大气压的压差,利用该压差对组件施加压力,完成平板组件的层压过程。常规平板组件厚度较薄,所以常规层压机在层压作业时硅胶板与传动平台间形成的下腔室的顶部与底部间的间距也比较小,曲面组件或异形组件因为表面存在高度差,曲面组件的厚度较常规平板组件有所增加,因此直接使用常规层压机封装曲面组件容易导致曲面组件局部压力过大而产生破片,极大的影响了制成良率。此外,常见的平板组件或者曲面组件的上下板材通常采用钢化或者半钢化玻璃,层压机传动平台的传输面一般是硬质材质构成的,在层压过程中平板组件是面接触,而曲面组件或者异形组件则是线接触,这种硬质材质的传输面更容易导致曲面组件或者异形组件层压过程中的破裂。另外,常规层压机一般是采用底部加热的方式,只能对待层压组件进行单面加热,加热效率低,增加了工艺及节拍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传统层压系统加热方式单一加热效率低,针对曲面组件或异形组件层压封装时破片率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层压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层压系统,包括层压单元,所述层压单元包括第一加热腔、层压腔和第二加热腔;所述第一加热腔包括腔室顶板、弹性的腔室隔板及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腔室顶板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之间;所述腔室顶板上开设有充气孔及抽真空孔,所述充气孔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连通,所述充气孔的另一端经充气阀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连通,所述抽真空孔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通过第一固定块与所述腔室顶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上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顶板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与所述腔室顶板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与所述腔室顶板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加热腔包括腔室底板、弹性的腔室隔板及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腔室底板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之间;所述腔室底板上开设有充气孔及抽真空孔,所述充气孔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连通,所述充气孔的另一端经充气阀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连通,所述抽真空孔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通过第二固定块与所述腔室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上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底板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腔室底板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与所述腔室底板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加热腔设置于传动单元内,所述传动单元可将待封装组件传送至所述第一加热腔与第二加热腔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块远离第一加热腔的一端还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上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块螺纹连接,所述法兰靠近及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一加热腔与所述第二加热腔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一加热腔与所述第二加热腔闭合时,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与所述法兰围合成密闭的层压腔;所述法兰上还开设有充气孔及抽真空孔,所述充气孔的一端与层压腔连通,所述充气孔的另一端经充气阀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的一端与层压腔连通,所述抽真空孔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与抽真空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腔、层压腔和第二加热腔分别设置有真空计。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单元为热油盘管或加热板或红外灯管。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孔或抽真空孔分别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层压系统还包括:上料单元,包括传动单元及设置于所述传动单元内部的加热单元,用于承载及加热待封装组件,将所述待封装组件传送至预热单元;预热单元,包括传动单元及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置于传动单元内部及待封装组件上部,用于承载并对待封装组件进行预热,将所述待封装组件传送至层压单元;冷却单元,包括传动单元及冷却装置,用于对经过层压单元后的待封装组件进行冷却后传送至下料单元;下料单元,包括传动单元,用于下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层压单元采用双加热腔,使待封装组件的双面受热,通过在第二加热腔中设置加热单元、弹性的腔室隔板及充气、抽真空装置实现了第二加热腔的加热及压力的可调可控,设置弹性的腔室隔板实现了异形组件层压封装时线接触转变为面接触,并且缩短了层压封装时间。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层压系统的构成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层压系统中上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层压系统中预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层压系统中层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层压系统中层压单元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料单元;2、预热单元;3、层压单元;4、冷却单元;5、下料单元;6、待封装组件;7、加热单元;8、传动单元;9、弹性的腔室隔板;10-1、第一固定块;10-2、第二固定块;11、螺栓;12、法兰;13、密封圈;14、充气阀;15、充气孔;16、抽真空阀;17、抽真空孔;18、真空计;19、第一加热腔;20、层压腔;21、第二加热腔;22、腔室顶板;23、腔室底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层压系统,该层压系统包括上料单元1、预热单元2、层压单元3、冷却单元4和下料单元5,其中:上料单元1包括传动单元8及设置于传动单元8内部的加热单元7,上料单元1主要用于承载及加热待封装组件6并通过传动单元8将待封装组件6传送至预热单元2;加热单元7位于传动单元8的内部,可由热油盘管、加热板或红外灯管作为加热源(下述加热单元7的构成与此处类似不再赘述),当待封装组件6通过传动单元8传送至加热单元7的上方时,因加热单元7产生热量可预先对待封装组件6进行初步加热,从而提高待封装组件6的加热效率,缩短总的加热时间。需要说明的是,传动单元8上可铺设高温布防止待封装组件6因高温产生的溢胶污损传动单元8。如图3所示,当上料单元1的待封装组件6达到一定数量时,将会被传动单元8传送至预热单元2,预热单元2包括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压单元(3),所述层压单元(3)包括第一加热腔(19)、层压腔(20)和第二加热腔(21);/n所述第一加热腔(19)包括腔室顶板(22)、弹性的腔室隔板(9)及加热单元(7),所述加热单元(7)设置于所述腔室顶板(22)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之间;所述腔室顶板(22)上开设有充气孔(15)及抽真空孔(17),所述充气孔(15)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19)连通,所述充气孔(15)的另一端经充气阀(14)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17)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19)连通,所述抽真空孔(17)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16)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通过第一固定块(10-1)与所述腔室顶板(2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0-1)上开设有通孔,螺栓(1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顶板(22)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0-1)与所述腔室顶板(22)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与所述腔室顶板(22)压合在一起;/n所述第二加热腔(21)包括腔室底板(23)、弹性的腔室隔板(9)及加热单元(7),所述加热单元(7)设置于所述腔室底板(23)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之间;所述腔室底板(23)上开设有充气孔(15)及抽真空孔(17),所述充气孔(15)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21)连通,所述充气孔(15)的另一端经充气阀(14)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17)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21)连通,所述抽真空孔(17)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16)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通过第二固定块(10-2)与所述腔室底板(23)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10-2)上开设有通孔,螺栓(1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底板(23)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10-2)与所述腔室底板(23)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与所述腔室底板(23)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加热腔(21)设置于传动单元(8)内,所述传动单元(8)可将待封装组件(6)传送至所述第一加热腔(19)与所述第二加热腔(21)之间;/n所述第一固定块(10-1)远离第一加热腔(19)的一端还设置有法兰(12),所述法兰(12)上开设有通孔,螺栓(1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块(10-1)螺纹连接,所述法兰(12)靠近及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块(10-1)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密封圈(13);/n所述第一加热腔(19)与所述第二加热腔(21)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一加热腔(19)与所述第二加热腔(21)闭合时,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与所述法兰(12)围合成密闭的层压腔(20);所述法兰(12)上还开设有充气孔(15)及抽真空孔(17),所述充气孔(15)的一端与层压腔(20)连通,所述充气孔(15)的另一端经充气阀(14)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17)的一端与层压腔(20)连通,所述抽真空孔(17)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16)与抽真空装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层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压单元(3),所述层压单元(3)包括第一加热腔(19)、层压腔(20)和第二加热腔(21);
所述第一加热腔(19)包括腔室顶板(22)、弹性的腔室隔板(9)及加热单元(7),所述加热单元(7)设置于所述腔室顶板(22)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之间;所述腔室顶板(22)上开设有充气孔(15)及抽真空孔(17),所述充气孔(15)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19)连通,所述充气孔(15)的另一端经充气阀(14)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17)的一端与第一加热腔(19)连通,所述抽真空孔(17)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16)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通过第一固定块(10-1)与所述腔室顶板(2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0-1)上开设有通孔,螺栓(1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顶板(22)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0-1)与所述腔室顶板(22)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与所述腔室顶板(22)压合在一起;
所述第二加热腔(21)包括腔室底板(23)、弹性的腔室隔板(9)及加热单元(7),所述加热单元(7)设置于所述腔室底板(23)与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之间;所述腔室底板(23)上开设有充气孔(15)及抽真空孔(17),所述充气孔(15)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21)连通,所述充气孔(15)的另一端经充气阀(14)与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抽真空孔(17)的一端与第二加热腔(21)连通,所述抽真空孔(17)的另一端经抽真空阀(16)与抽真空装置连接;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通过第二固定块(10-2)与所述腔室底板(23)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10-2)上开设有通孔,螺栓(1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腔室底板(23)螺纹连接,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10-2)与所述腔室底板(23)之间的所述弹性的腔室隔板(9)与所述腔室底板(23)压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加热腔(21)设置于传动单元(8)内,所述传动单元(8)可将待封装组件(6)传送至所述第一加热腔(19)与所述第二加热腔(21)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飞云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富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