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678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4:57
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现有采茶机的结构复杂,难以应对不同地势的茶园环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自调节平衡总成设置在自走系统上,自调节平衡总成上设有采茶器,两个单体移动车并列设置,定位架的底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上;每个升降杆的下端穿过定位架与一个单体移动车固接,每个升降杆的上端铰接有液压箱,中间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相铰接,中间梁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弧形块,每个弧形块设在液压箱内,每个弧形块与其对应的中间梁的端部固接,每个弧形块的下端为朝向液压箱底部的弧形凸起端,每个液压箱内注入有油液,中间梁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连接管,每个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茶园。

A self-propelled balanced electric tea pick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茶机,具体涉及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
技术介绍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高质量的生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而饮茶就是其中的追求。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家里,饮茶已成为大多数人饭前饭后的习惯。茶业在近几十年来发展得很快,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生产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采茶工作的改进,以前人工方式的采茶逐渐被采茶机取代,而且采茶机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自走式农用机械,几乎都是用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作为自走动力的来源,这种方式存在功率低、能耗高、污染大、工作成本高的缺点。由于目前电动自行车技术越来越成熟可靠,而且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等电动车越来越普及,所以电动自走式农用机械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在近十年前,我国很多地方对茶叶的采摘还是依靠手工进行,虽然这样的劳动方式使茶叶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但其同样会使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茶叶有一个特点,就是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这就决定了手工采茶需要很大的劳动力才能把茶叶及时采摘完。采茶地区因人工有限而种植面积扩大易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基于该情况,近十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采茶机,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传统汽油采茶机存在油耗多、噪音大、污染重、不灵活、操作受地势限制等此类缺点,不能满足无公害和有机茶园的要求。为了节能环保,市场上又出现了单人操作或者双人操作的电动采茶机,但是都是手提操作为主,这种方式对采茶工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和不便性的。而且手提操作采茶机不容易把握好采茶的平衡度,这会对茶叶有一定的损坏,影响到茶叶的质量,电动采茶机因自身平衡性不稳定,难以适用于不同地势的采茶环境,导致采茶质量以及采茶效率难以平衡和兼顾。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器,包括采茶器、自调节平衡总成和自走系统,自调节平衡总成设置在自走系统上,自调节平衡总成上设置有采茶器,自走系统包括转向框架、定位架和两个单体移动车,两个单体移动车并列设置,转向框架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的前进端之间,定位架设置在转向框架的后方,定位架的底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上;所述自调节平衡总成包括中间梁、两个液压箱、两个连接管、两个弧形块和两个升降杆,所述两个升降杆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升降杆的下端穿过定位架与一个单体移动车固定连接,每个升降杆的上端铰接有一个液压箱,中间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相铰接,中间梁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弧形块,每个弧形块设置在液压箱内,每个弧形块与其对应的中间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每个弧形块的下端为朝向液压箱底部的弧形凸起端,每个液压箱内注入有与弧形块相配合的油液,中间梁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管,每个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本技术结构合理可行,能够实现自调平衡和自行走的效果,适用于多种地势形态的茶园环境中,节省人力,既能够简化采茶的操作难度,还能够提高采茶的工作效率。二、本技术结构整体平衡稳定性能高,自平衡的调节过程无需人工监控,能够根据具体地势环节实时快速调节。三、本技术的自行走控制过程稳定且耐用,仅需要一名工作人员同旁监控即可,节省人力。四、本技术采茶过程无人工介入,通过采茶器、输料组件和集茶筐相互配合实现从采摘至收集过程实现无人介入的操作流程,适于批量操作,适用于大规模茶园的采摘工作中。五、本技术整体结构轻质,驱动力为清洁能源,绿色环保,节能减排。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采茶器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采茶器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下刀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自调节平衡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种自调节平衡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一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第二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转向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定位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采茶器;1-1-顶部连接件;1-2-支撑外壳;1-3-上刀片;1-4-下刀片;1-6-驱动机构;1-6-1-底座;1-6-2-供电组件;1-6-3-主动齿轮;1-6-4-传动齿轮;1-6-5-被动齿轮;1-6-6-圆柱体;1-6-7-环形槽;2-自调节平衡总成;2-1-中间梁;2-2-液压箱;2-3-连接管;2-4-弧形块;2-5-升降杆;3-转向框架;3-1-横梁;3-2-立柱;4-定位架;4-1-顶框体;4-2-侧框体;4-3-横杆;4-4-前置定位套;4-5-中间定位套;4-6-底部定位孔;5-单体移动车;5-1-第一支撑架;5-1-1-前罩体;5-1-2-中间箱体;5-1-3-尾架;5-2-第一前轮;5-3-第一后驱动轮;5-5-第二支撑架;5-6-第二前轮;5-7-第二后驱动轮;5-8-第二驱动轮用控制器;6-连接孔;7-进茶口;8-出茶口;9-鼓风机;10-集茶筐;11-输料组件;11-1-第一入料管;11-2-第二入料管;11-3-出料管;11-4-软管;12-缓冲件;13-中央控制器;14-挡板;15-盖板;16-通孔;17-托板;18-镂空口;19-连接杆;20-电源分路器;21-电池;22-升降杆用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技术,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技术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技术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采茶器1、自调节平衡总成2和自走系统,自调节平衡总成2设置在自走系统上,自调节平衡总成2上设置有采茶器1,自走系统包括转向框架3、定位架4和两个单体移动车5,两个单体移动车5并列设置,转向框架3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的前进端之间,定位架4设置在转向框架3的后方,定位架4的底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上;所述自调节平衡总成2包括中间梁2-1、两个液压箱2-2、两个连接管2-3、两个弧形块2-4和两个升降杆2-5,所述两个升降杆2-5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升降杆2-5的下端穿过定位架4与一个单体移动车5固定连接,每个升降杆2-5的上端铰接有一个液压箱2-2,中间梁2-1的两端分别与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采茶器(1)、自调节平衡总成(2)和自走系统,自调节平衡总成(2)设置在自走系统上,自调节平衡总成(2)上设置有采茶器(1),自走系统包括转向框架(3)、定位架(4)和两个单体移动车(5),两个单体移动车(5)并列设置,转向框架(3)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的前进端之间,定位架(4)设置在转向框架(3)的后方,定位架(4)的底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上;/n所述自调节平衡总成(2)包括中间梁(2-1)、两个液压箱(2-2)、两个连接管(2-3)、两个弧形块(2-4)和两个升降杆(2-5),所述两个升降杆(2-5)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升降杆(2-5)的下端穿过定位架(4)与一个单体移动车(5)固定连接,每个升降杆(2-5)的上端铰接有一个液压箱(2-2),中间梁(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2-2)相铰接,中间梁(2-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弧形块(2-4),每个弧形块(2-4)设置在液压箱(2-2)内,每个弧形块(2-4)与其对应的中间梁(2-1)的端部固定连接,每个弧形块(2-4)的下端为朝向液压箱(2-2)底部的弧形凸起端,每个液压箱(2-2)内注入有与弧形块(2-4)相配合的油液,中间梁(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管(2-3),每个连接管(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2-2)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采茶器(1)、自调节平衡总成(2)和自走系统,自调节平衡总成(2)设置在自走系统上,自调节平衡总成(2)上设置有采茶器(1),自走系统包括转向框架(3)、定位架(4)和两个单体移动车(5),两个单体移动车(5)并列设置,转向框架(3)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的前进端之间,定位架(4)设置在转向框架(3)的后方,定位架(4)的底部分别设置在两个单体移动车(5)上;
所述自调节平衡总成(2)包括中间梁(2-1)、两个液压箱(2-2)、两个连接管(2-3)、两个弧形块(2-4)和两个升降杆(2-5),所述两个升降杆(2-5)竖直并列设置,每个升降杆(2-5)的下端穿过定位架(4)与一个单体移动车(5)固定连接,每个升降杆(2-5)的上端铰接有一个液压箱(2-2),中间梁(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2-2)相铰接,中间梁(2-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弧形块(2-4),每个弧形块(2-4)设置在液压箱(2-2)内,每个弧形块(2-4)与其对应的中间梁(2-1)的端部固定连接,每个弧形块(2-4)的下端为朝向液压箱(2-2)底部的弧形凸起端,每个液压箱(2-2)内注入有与弧形块(2-4)相配合的油液,中间梁(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连接管(2-3),每个连接管(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液压箱(2-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其特征在于:采茶器(1)包括顶部连接件(1-1)、支撑外壳(1-2)、上刀片(1-3)、下刀片(1-4)、刀片用支撑片和驱动机构(1-6),支撑外壳(1-2)的顶部设置有顶部连接件(1-1),支撑外壳(1-2)的前端加工有进茶口(7),支撑外壳(1-2)的底部加工有安装口,上刀片(1-3)固定连接在安装口内,刀片用支撑片设置在支撑外壳(1-2)上且其处于安装口的下方,刀片用支撑片上滑动配合有下刀片(1-4),支撑外壳(1-2)的后端加工有两个出茶口(8),驱动机构(1-6)设置在支撑外壳(1-2)的后端处,驱动机构(1-6)与下刀片(1-4)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其特征在于:两个单体移动车(5)分别为第一移动车和第二移动车,第一移动车包括第一支撑架(5-1)、第一前轮(5-2)、第一后驱动轮(5-3)和第一驱动轮用控制器,所述第一前轮(5-2)和第一后驱动轮(5-3)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架(5-1)底部的前端和后端,第一驱动轮用控制器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架(5-1)内且其与第一后驱动轮(5-3)相连接,所述转向框架(3)的一端穿过第一支撑架(5-1)与第一前轮(5-2)相连接,转向框架(3)的后端顶部设置有集茶筐(10);
第二移动车包括第二支撑架(5-5)、第二前轮(5-6)、第二后驱动轮(5-7)和第二驱动轮用控制器,所述第二前轮(5-6)和第二后驱动轮(5-7)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架(5-5)底部的前端和后端,第二驱动轮用控制器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架(5-5)内且其与第二后驱动轮(5-7)相连接,所述转向框架(3)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架(5-5)与第二前轮(5-6)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走平衡式电动采茶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移动车和采茶器(1)之间配合设置有输料组件(11),输料组件(11)包括第一入料管(11-1)、第二入料管(11-2)、出料管(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伟姚嘉黄升吴顾斌蒋红达方子祥梁文辉蒙江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