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972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04
本申请提供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本申请光学镜头包括:通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且双凸面的第四透镜;具有负曲折力且双凹面的第五透镜;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七透镜,其物侧面包括形成凸面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其像侧面包括形成凹面的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本申请能兼顾等效焦距及感光元件大小,利用该光学镜头能够拍出大视角、高画质的画面,满足用户的拍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电子设备(如手机)的普遍应用,对智能电子设备的摄像头要求越来越高,在智能电子设备上也会配置多种焦距段的镜头。其中在广角镜头的使用上,要求低畸变、更大的视角以及更高的像素,因此超广角镜头应运而生。为了追求大视角,超广角镜头需要小的等效焦距,而为了追求高画质,超广角镜头需要大尺寸的感光元件,目前智能电子设备在超广角镜头的配置上无法做到兼顾等效焦距及感光元件大小,以实现大视角下的高画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智能电子设备在超广角镜头的配置上无法做到兼顾等效焦距及感光元件大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连接形成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连接形成凹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V1/V2<5.2;0.1<V2/V3<0.6;0.2<V3/V4<1.8;0.7<V4/V5<5.2;0.1<V5/V6<0.6;0.6<V6/V7<4.2;N1<N2,N2>N3,N4<N5,N6<N5,N6<N7;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V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学模组,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光学镜头;感光元件;设于所述光学镜头的第七透镜与所述感光元件之间的滤光片。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光学模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七透镜,其物侧面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连接形成凸面,其像侧面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连接形成凹面,如此,具有上述结构的光学镜头,能够兼顾等效焦距及感光元件大小,利用该光学镜头能够拍出大视角、高画质的画面,满足用户的拍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场曲率/畸变曲线示意图之一;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之一;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纵向偏差曲线图之一;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场曲率/畸变曲线示意图之二;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之二;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纵向偏差曲线图之二;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场曲率/畸变曲线示意图之三;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图之三;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纵向偏差曲线图之三。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详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之前,为了便于理解,简要说明一下等效焦距与视场角FOV之间的换算关系,参见表1。表1等效焦距(mm)DFOV(度)HFOV(度)11.0126.1117.112.0122112.613.0118.0108.314.0114.2104.315.0110.5100.416.0107.096.717.0103.793.318.0100.590.0其中,DFOV表示水平视场角,DFOV表示垂直视场角。这里,由上表可知,等效焦距越小对应的视场角越大。另外,感光元件的尺寸越大,拍到的画面的画质也越高。而现有电子设备在超广角的配置上存在两难的局面,无法兼顾等效焦距及感光元件大小,以实现大视角下的高画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光学镜头、光学模组及电子设备。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光学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1,所述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为凸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n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n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n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n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n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n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n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连接形成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连接形成凹面;/n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n0.7<V1/V2<5.2;/n0.1<V2/V3<0.6;/n0.2<V3/V4<1.8;/n0.7<V4/V5<5.2;/n0.1<V5/V6<0.6;/n0.6<V6/V7<4.2;/nN1<N2,N2>N3,N4<N5,N6<N5,N6<N7;/n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V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具有正曲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
具有负曲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连接形成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包括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所述第三弯曲部和所述第四弯曲部连接形成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7<V1/V2<5.2;
0.1<V2/V3<0.6;
0.2<V3/V4<1.8;
0.7<V4/V5<5.2;
0.1<V5/V6<0.6;
0.6<V6/V7<4.2;
N1<N2,N2>N3,N4<N5,N6<N5,N6<N7;
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V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8.6mm<R1<23.1mm,0.9mm<R2<2.5mm;
2.0mm<R3<5.3mm,2.6mm<R4<7.0mm;
2.5mm<R5<6.8mm,4.0mm<R6<10.7mm;
1.9mm<R7<5.2mm,-0.8mm<R8<-2.2mm;
3.8mm<R9<10.2mm,1.4mm<R10<3.6mm;
-2.1mm<R11<-5.7mm,-0.5mm<R12<-1.3mm;
1.6mm<R13<4.2mm,0.5mm<R14<1.3mm;
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7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8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9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10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13为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14为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2.9mm<f1<-4.4mm;15mm<f2<22.8mm,18.5mm<f3<28.1mm,1.7mm<f4<2.6mm,-4.8mm<f5<-7.4mm,1.6mm<f6<2.4mm,-1.7mm<f7<
-2.6mm;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f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
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的光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6mm<CT1<0.8mm,0.5mm<CT2<0.8mm,0.3mm<CT3<0.4mm,0.8mm<CT4<1.1mm,0.3mm<CT5<0.4mm,0.8mm<CT6<1.0mm,0.4mm<CT7<0.5mm;
CT1为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为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4.1mm<R1<11mm,0.9mm<R2<2.4mm;
2.2mm<R3<5.8mm,2.6mm<R4<7.1mm;
2.5mm<R5<6.7mm,4.2mm<R6<11.2mm;
2.0mm<R7<5.4mm,-0.8mm<R8<-2.1mm;
4.0mm<R9<10.6mm,1.4mm<R10<3.6mm;
-1.7mm<R11<-4.6mm,-0.5mm<R12<-1.3mm;
1.6mm<R13<4.4mm,0.5mm<R14<1.2mm;
其中,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半径,R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半径,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俊谚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