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应用,及一种可融合结构化胶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968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应用,及一种可融合结构化胶带。为了解决结构化胶带在将两层需互相对位搭配的部件对位贴合后降低显示器件清晰度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应用,及一种可融合结构化胶带。所述增亮膜依次包括基材层、结构层和反结构离型膜;所述结构层的材质选自胶粘剂;所述结构层包括肉厚以及四棱台,四棱台的底面与肉厚上表面相接,四棱台间隔排列;胶粘剂的固化程度为30~50%。当撕开反结构离型膜,所述结构层的四棱台能变形并与肉厚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平层。该产品在将两张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准确对位贴合后,结构层的四棱台与肉厚层融合成一体,提高了显示器件的清晰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应用,及一种可融合结构化胶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光学膜,尤其涉及一种四棱台二维间隔排列,准直光可透过的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及其应用,及一种可融合结构化胶带。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LCD(LiquidCrystalDisplay)是目前最常见的显示技术,需要借助背光模组BLU(BackLightUnit)提供高亮、均匀的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BLU中包含了反射膜、扩散膜和增亮膜三种主要的光学膜片。扩散膜DIF(Diffuser)在BLU中主要发挥匀光作用,置于增亮膜的下方,为其提供均匀的面光源。增亮膜BEF(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在BLU中主要发挥聚光作用,置于扩散片的上方,将扩散片提供的均匀光线重新汇聚到中心视角以内(一般与发光面法线夹角为35°内),可以显著提高法线方向的发光强度以及正视亮度。传统增亮膜一般为紧密排列的棱镜结构(三棱柱)阵列,横截面一般为三角形,通过光线在棱镜结构的侧面折射、全反射以及相邻棱镜结构之间的多次折射,产生光线的正视累积效果和回收利用效果,实现了对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四棱台,所述四棱台间隔排列,四棱台之间的区域称为间隔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8 CN 20191057508781.一种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包括基材层和结构层,所述结构层置于基材层之上,所述结构层包括若干个四棱台,所述四棱台间隔排列,四棱台之间的区域称为间隔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棱台的上表面为平台区域,所述四棱台形成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四棱台左右两个斜面与纵剖面的夹角,即横截面梯形左右斜边与垂心高的夹角,分别为α1、β1,α1、β1均为15~75°;α1与β1的和为θ1,θ1为30~150°;所述单个四棱台前后两个斜面与横截面的夹角,即纵剖面梯形左右斜边与垂心高的夹角,分别为α2、β2,α2、β2均为15~75°;α2与β2的和为θ2,θ2为30~150°;所述单个四棱台的垂心高H为5~100μm;不同四棱台的垂心高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四棱台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膜从下到上依次包括基材层、结构层和反结构离型膜;所述结构层的材质选自亚克力体系、聚氨酯体系、或有机硅体系的胶粘剂;所述结构层包括肉厚以及若干个四棱台,四棱台的底面与肉厚上表面相接,所述四棱台间隔排列,四棱台之间的区域称为间隔区域;所述胶粘剂的固化程度为30~50%;所述反结构离型膜的表面结构与结构化胶层的四棱台结构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海江夏寅陈建文钟林陈强刘建凯李刚张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