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8900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基于获取得到的参数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量。该方法能够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因埋藏热解而增加的孔隙量实现定量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溶蚀孔隙成因、机制和规模的认识,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的高效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涉及石油地质
,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微生物岩是微生物形成的或与微生物有关的岩石的统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将微生物碳酸盐岩简称为微生物岩。在中国,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华北地区蓟县雾迷山组皆发现了与微生物建造相关的碳酸盐岩优质油气储层,并具备较大的商业价值。与传统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一样,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时代老、埋藏深和经历多期次成岩改造作用等特性,复杂的孔隙成因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大。不同的是,微生物碳酸盐岩具有富含有机质的属性,这对孔隙成因分析带来了新的难题,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能否因为热解作用产生有机酸,有机酸类型和产量有多大,如何定量评价微生物碳酸盐岩生成有机酸对自身孔隙增加的贡献等。总之,能够实现针对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增孔的定量评价,事关中国油气工业能否在深层碳酸盐岩实现高效勘探。众多学者针对不同盆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开展了大量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因机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n获取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n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获取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
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包括:
通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量;
通过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确定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进行热解生酸得到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
通过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确定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量通过下述公式进行:
M'a=RTOC·Ra
其中,M'a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量,kg/kg;Ra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RTOC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确定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通过下述公式进行:
m1=M'a×Cr÷Cs
其中,m1为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进行热解生酸得到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kg/kg;M'a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量,kg/kg;Cr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mg/L;Cs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mg/L。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通过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通过下述公式进行:



其中,m1为研究区单位质量微生物碳酸盐岩进行热解生酸得到的产物溶解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质量,kg/kg;n为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φ为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和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利用预设的微生物岩储层溶孔评价计算模型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通过下述方式实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岩储层溶孔评价计算模型为:



其中,Cr为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mg/L;Cs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mg/L;Ra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RTOC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n为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φ为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孔隙度增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定量评价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以及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
获取研究区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并获取该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的有机碳含量;使用所述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制备得到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岩心,并获取所述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岩心的干重;其中,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的有机碳含量即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
使用所述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岩心注水进行热演化模拟实验,采集热演化模拟实验后的水溶液;确定水溶液的总量,对所述水溶液进行组分分析获取所述水溶液中各种酸组分的含量;
基于所述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岩心的干重、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的有机碳含量、所述水溶液的总量以及所述水溶液中各种酸组分的含量,获取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以及水溶液中酸的总含量;其中所述水溶液中酸的总含量即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
制备溶蚀模拟实验用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制备得到溶蚀模拟实验用岩心;按照所述水溶液组分分析的结果配制与所述水溶液组分相同的溶蚀模拟实验用酸溶液;
使用溶蚀模拟实验用岩心以及溶蚀模拟实验用酸溶液进行溶蚀模拟实验,采集溶蚀模拟实验的反应生成液;对所述溶蚀模拟实验的反应生成液进行Ca2+、Mg2+浓度分析;基于Ca2+、Mg2+浓度分析结果获取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
步骤2:获取研究区域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
步骤3:基于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生酸产率、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酸组分的总含量、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在微生物碳酸盐岩热解所得酸溶液中的溶解浓度、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中储层段厚度与岩石总厚度比值以及所述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确定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埋藏热解增孔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研究区热演化模拟实验用微生物碳酸盐岩岩样满足如下条件:
总有机碳含量TOC>0.1%,岩石热解S1<S2,镜质体反射率值RO<0.6%,X射线岩石全岩分析结果为碳酸盐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X射线岩石全岩分析结果为碳酸盐岩通过下述标准进行判断:以岩石总质量为100%计,岩石中所包含的各类碳酸盐岩矿物的质量含量之和不低于50%。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所述获取研究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安江佘敏胡安平张杰乔占峰王永生陈薇王鑫夏志远吕玉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