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842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00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该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扁管(1)、转接件(2)、第一集流管(3)和第二集流管(4),第一集流管(3)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第二集流管(4)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转接件(2)沿换热扁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转接件(2)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通过转接件(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3)上;和/或,转接件(2)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通过转接件(2)连接在第二集流管(4)上。根据本申请的微通道换热器,能够使得制冷剂流量分配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由若干扁管、连接于扁管之间的翅片以及连接于扁管两端的两根集流管组成。微通道流换热器由于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本较普通铜管翅片式换热器更具有优势,已作为单冷机冷凝器广泛应用于家用和商用空调上。然而,传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的集内孔直径必须大于扁管的宽度才能完成装配,因此导致集管内部空间较大,会降低集管内的制冷剂流速,导致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气液分层,进入扁管时分液不均,降低换热器性能,同时增大制冷剂充注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器,能够使进入扁管的冷媒分液更均匀,提高换热器性能,同时减小冷媒充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扁管、转接件、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一端,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二端,转接件沿换热扁管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转接件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一端,换热扁管的第一端通过转接件连接在第一集流管上;和/或,转接件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二端,换热扁管的第二端通过转接件连接在第二集流管上。优选地,转接件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扁管槽,换热扁管安装在扁管槽内,位于换热扁管第一端的转接件的管口连接至第一集流管,和/或位于换热扁管第二端的转接件的管口连接至第二集流管。优选地,转接件远离集流管的管口通过封挡件密封。优选地,第一集流管为液管,转接件连接在换热扁管的第一端与液管之间,液管的直径小于换热扁管的宽度。优选地,转接件伸入液管的长度为液管内孔半径的一半。优选地,位于换热扁管第一端的转接件与换热扁管一一对应连接。优选地,液管沿轴向形成至少两个间隔的腔体,每个腔体均对应连接有转接件。优选地,液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断槽,隔断槽内安装有隔片,隔片被配置为将液管沿轴向分隔为至少两个腔体。优选地,液管包括至少两个沿轴向间隔设置的分段,至少一个分段在底部位置沿着从上往下的方向形成缩口结构,每个分段均形成独立的腔体。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为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四通阀、节流装置和第一换热器,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微通道换热器依次连接,四通阀安装在压缩机的排气口。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分流器,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为液管,第一集流管沿轴向形成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腔体,分流器的分流口与腔体一一对应连接。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扁管、转接件、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第一集流管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一端,第二集流管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二端,转接件沿换热扁管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转接件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一端,换热扁管的第一端通过转接件连接在第一集流管上;和/或,转接件设置在换热扁管的第二端,换热扁管的第二端通过转接件连接在第二集流管上。本申请中采用转接件实现集流管与换热扁管的连接,且使得转接件的延伸方向与换热扁管的宽度方向一致,能够使得换热扁管的宽边对应于转接件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转接件只要长度能够大于换热扁管的宽度,内部流通孔的孔径大于换热扁管的厚度,就能够满足换热扁管的连接需求,而由于换热扁管的厚度远小于换热扁管的宽度,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转接件的横截面面积,进而减小与转接件配合的集流管的管径,使得集流管的内径能够小于换热扁管宽度,从而能够通过减小集流管内径的方式提高集流管内的冷媒流速,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且集流管为液管时,可以有效减缓集流管内冷媒气液分层,使得进入到换热扁管内的冷媒分液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性能,同时由于集流管容积降低,集流管内冷媒能够快速均匀分配至换热扁管,因此也可以减小冷媒充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转接件与第一集流管的配合结构图;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转接件与第一集流管的配合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媒流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换热扁管;2、转接件;3、第一集流管;4、第二集流管;5、扁管槽;6、封挡件;7、隔断槽;8、隔片;9、缩口结构;10、压缩机;11、四通阀;12、节流装置;13、第一换热器;14、分流器。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扁管1、转接件2、第一集流管3和第二集流管4,第一集流管3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第二集流管4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转接件2沿换热扁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转接件2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通过转接件2连接在第一集流管3上;和/或,转接件2设置在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通过转接件2连接在第二集流管4上。本申请中采用转接件2实现集流管与换热扁管1的连接,且使得转接件2的延伸方向与换热扁管1的宽度方向一致,能够使得换热扁管1的宽边对应于转接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从而使得转接件2只要长度能够大于换热扁管1的宽度,内部流通孔的孔径大于换热扁管1的厚度,就能够满足换热扁管1的连接需求,而由于换热扁管1的厚度远小于换热扁管1的宽度,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转接件2的横截面面积,进而减小与转接件2配合的集流管的管径,使得集流管的内径能够小于换热扁管1宽度,从而能够通过减小集流管内径的方式提高集流管内的冷媒流速,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且集流管为液管时,可以有效减缓集流管内冷媒气液分层,使得进入到换热扁管1内的冷媒分液更加均匀,提高换热器性能,同时由于集流管容积降低,集流管内冷媒能够快速均匀分配至换热扁管1,因此也可以减小冷媒充注量。转接件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扁管槽5,换热扁管1安装在扁管槽5内,位于换热扁管1第一端的转接件2的管口连接至第一集流管3,和/或位于换热扁管1第二端的转接件2的管口连接至第二集流管4。转接件2例如为圆管结构,在圆管结构的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扁管槽5,换热扁管1的端部安装在扁管槽5上,圆管结构的管口连接在集流管的管壁上,从而使得换热扁管1能够通过圆管结构与集流管相连通。由于圆管结构的内孔直径只需要大于换热扁管1的厚度就可以实现与换热扁管1的有效连接,而集流管的内孔直径只需要大于或者等于圆管结构的内孔直径,就能够实现集流管与圆管结构的有效连接,因此能够大幅度降低集流管的管径,使得集流管的内孔直径可以小于换热扁管1的宽度,也能够满足换热扁管1的连接需要。转接件2采用圆管结构,结构简单,方便实现与换热扁管1的连接,也方便实现与集流管的连接,取材及加工都容易实现。转接件2远离集流管的管口通过封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扁管(1)、转接件(2)、第一集流管(3)和第二集流管(4),所述第一集流管(3)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4)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所述转接件(2)沿所述换热扁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n所述转接件(2)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转接件(2)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3)上;/n和/或,所述转接件(2)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转接件(2)连接在所述第二集流管(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扁管(1)、转接件(2)、第一集流管(3)和第二集流管(4),所述第一集流管(3)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集流管(4)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所述转接件(2)沿所述换热扁管(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转接件(2)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转接件(2)连接在所述第一集流管(3)上;
和/或,所述转接件(2)设置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转接件(2)连接在所述第二集流管(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扁管槽(5),所述换热扁管(1)安装在所述扁管槽(5)内,位于所述换热扁管(1)第一端的所述转接件(2)的管口连接至所述第一集流管(3),和/或位于所述换热扁管(1)第二端的所述转接件(2)的管口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远离所述集流管的管口通过封挡件(6)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3)为液管,所述转接件(2)连接在所述换热扁管(1)的第一端与所述液管之间,所述液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换热扁管(1)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伸入所述液管的长度为所述液管内孔半径的一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吴迎文杨瑞琦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