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属于微通道换热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且仅能实现对一种液体进行冷却换热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两组集流管中间连接扁管,形成两组液体流通通道,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中分别流通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完成双液体的换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微通道扁管相互焊接,相邻扁管分别流通两种不同温度的制冷剂液体,利用微通道扁管之间相互传热的原理,实现了对两种液体热量进行交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空气能热泵热水器水箱内胆外部包裹的冷凝器,主要功用是将空气能热泵热水器空调外机输送进来的高温制冷剂通过该微通道换热器传输散热到水箱内胆,从而加热水箱当中的水。微电子领域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伴随晶体管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高速电子器件的热密度已达5-10MW/m2,散热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微通道换热器取代传统换热装置已成必然趋势。因此在嵌入式技术及高性能运算依赖程度较高的航空航天、现代医疗、化学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微通道换热器将有具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常规换热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不仅体积小换热系数大,换热效率高,可满足更高的能效标准,而且具有优良的耐压性能。目前,现有的换热器方案需要靠较宽的扁管来提升外部与水箱内胆的接触面积来达到能力能效,这样使得整体扁管的重量较重,成本较高。或者,在集流管外径、扁管宽度、扁管厚度方面做了减小的改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证能力能效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材料重量从而提高性价比。常规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且仅能实现对一种液体进行冷却换热,适当改变换热器结构、工艺强化传热措施,能够有效增强换热器的传热、提高其节能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及其换热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且仅能实现对一种液体进行冷却换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包括:两组集流管、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每组集流管均包括左右两个集流管;第一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中分别流通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进一步地,第一扁管的两侧设置第二扁管组成扁管单元,多组扁管单元并列安装在集流管上。进一步地,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均设有多个;多个第一扁管和多个第二扁管间隔设置。进一步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进一步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顺序排列。进一步地,第一扁管的长度大于第二扁管的长度。进一步地,第一扁管的一端穿过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的一端与第三集流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扁管一端穿过第三集流管与第四集流管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二扁管一端与第三集流管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之间通过焊接或粘接固定。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的换热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进行双液体换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固定为一体;步骤S2: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分别与两侧的两组集流管连通;步骤S3:一组集流管中流通第一制冷剂;另一组集流管中流通第二制冷剂;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在流经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时进行热交换。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如下:1、双液体流通换热。本专利技术的微通道热交换器用于制冷系统,主要功用是将两种不同温度液体之间实现相互换热的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微通道扁管相互焊接,相邻扁管分别流通两种不同温度的制冷剂液体,利用微通道扁管之间相互传热的原理,将微通道内流体的热量进行交换。2、多个循环通道换热。本专利技术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在两侧集流管之间连接多个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分别用于流通不同温度的制冷剂液体进行换热,多个扁管与两侧集流管形成多个流通通道,多层扁管进行换热,提高了换热效率。3、集成度高,适用性好。本专利技术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结构简单,通过扁管重叠设置且设置扁管长度不同实现交叉连通形成双液体流通通道,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且能够根据实际工况的安装空间要求进行形状变化,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本专利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俯视图;图3为扁管横排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A-A向剖视图;图4为扁管纵排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图5为扁管纵排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A-A向剖视图;图6为扁管结构示意图;图7为扁管纵排时换热器的B-B向剖视图;图8为扁管纵排时换热器的C-C向剖视图。附图标记:1-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第三集流管;4-第四集流管;5-第一扁管;6-第二扁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扁管横排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如图1-3所示,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三集流管3、第四集流管4、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其中,第一扁管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和第四集流管4连通,第二扁管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2和第三集流管3连通;第一集流管1、第一扁管5和第四集流管4形成一个循环通路,用于流通第一制冷剂;第二集流管2、第二扁管6和第三集流管3形成一个循环通路,用于流通第二制冷剂。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之间存在温度差。具体的,第一扁管5紧邻第二扁管6,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能够以热辐射或热传递的方式进行热量交换。进一步地,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三集流管3和第四集流管4按顺序排布,且位于同一平面/曲面上。进一步的,集流管竖直放置的情况下,对扁管的安装方式进行设置:图3为图1的换热器在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一个第一扁管5和两个第二扁管6组成一个扁管单元,第二扁管6设置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集流管、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每组集流管均包括左右两个集流管;所述第一扁管(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扁管(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中分别流通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集流管、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每组集流管均包括左右两个集流管;所述第一扁管(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扁管(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组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中分别流通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5)的两侧设置第二扁管(6)组成扁管单元,多组所述扁管单元并列安装在集流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5)和第二扁管(6)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扁管(5)和多个所述第二扁管(6)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三集流管(3)和第四集流管(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第三集流管(3)和第四集流管(4)顺序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扁管微通道双液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管(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扁管(6)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国,周赛军,刘超桂,刘伟峰,赵康,周高永,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金宸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