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组件,它解决了现有换热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其包括呈扁平管状且轴向具有换热通道组的扁管本体,换热通道组包括两个位于扁管本体沿宽度方向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的侧部换热通道,两个侧部换热通道之间具有若干依次等间距设置的中间换热通道,扁管本体两侧分别具有散热外翅片,散热外翅片沿扁管本体宽度方向延伸且呈开放状或闭合状;或者换热通道组内具有若干换热齿部,换热齿部分别位于侧部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和/或位于中间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提高了换热器的承载能力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组件
本技术属于换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扁管及换热组件。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炼油、化工、环保、能源、电力等工业中的一种重要单元设备,通常在化工厂的建设中,换热器占总投资的比重较大,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换热器大体上可以分为管式和板式两大类。对于有气体换热的情况,一般采用增加翅片的方式来强化换热,通常而言,板翅式换热器广泛应用于气-气换热,管翅式换热器较多的应用于气-液换热。对于板翅式换热器,因其在钎接过程中局部没有钎牢而形成薄弱环节,从而决定了板翅式换热器不能承受较高的绝对压力或者故障状态下较高的相对压力,因此人们开发出了扁管管翅式换热器,即以扁管管束代替圆管管束,从而能够使得换热面积得到有效地提高,使其接近板壳式换热器的热效率,同时其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制造工业简单,但对于单纯的扁管换热器而言,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高黏度流体在换热器光管中加热,常出现管壁附近流体温度过高,而在管中心部位流体换热不足,即流体换热不均匀、不充分现象,从而影响设备的换热效率,而且,若要保证流通量需要增加散热翅片的长度,这种方式在周转、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倒伏现象,此外,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较小,导致换热能力不佳。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换热器的微通道扁管及其微通道扁管换热器[CN201821093193.X],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集流管,集流管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扁管主体,扁管主体的两端分别连通一个集流管,扁管主体宽度小于集流管宽度,扁管主体两两之间设置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一侧或两侧突出于扁管主体,支撑机构远离扁管主体的一端与散热翅片齐平。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组件运输不便、容易倒伏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流体换热不均匀,换热面积小,影响设备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换热均匀且换热效果好的微通道换热扁管。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承压性能好的换热组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微通道换热扁管,包括呈扁平管状且轴向具有换热通道组的扁管本体,换热通道组包括两个位于扁管本体沿宽度方向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的侧部换热通道,两个侧部换热通道之间具有若干依次等间距设置的中间换热通道,扁管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侧部换热通道一侧且位于远离中间换热通道一侧的散热外翅片,且散热外翅片沿扁管本体宽度方向延伸且呈开放状或闭合状;或者换热通道组内具有若干换热齿部,换热齿部分别位于侧部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和/或位于中间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通过在中间换热通道和侧部换热通道内设置换热齿部增加换热面积,使得流体换热均匀,散热外翅片的设置可以避免流体温度高损坏设备。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散热外翅片均呈弯曲状且散热外翅片和扁管本体连为一体式结构,且散热外翅片包括与扁管本体相连的弧形连接部,弧形连接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水平散热部,且水平散热部和扁管本体外侧面齐平。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扁管本体侧部分别设置一个散热外翅片,且位于扁管本体两侧的散热外翅片相互对应设置或一一错位设置。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扁管本体侧部分别设置两个散热外翅片,且散热外翅片相互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叉状结构。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扁管本体侧部分别设置两个散热外翅片,散热外翅片相互对应设置且水平散热部远离弧形连接部的一端之间通过竖直连接部相连从而将两个散热外翅片连为闭合结构,两个散热外翅片之间形成外部换热通道,且外部换热通道、侧部换热通道以及中间换热通道共同构成上述的换热通道组。闭合结构的散热翅片有效提高了换热面积。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其特征在于,侧部换热通道和中间换热通道未设置换热齿部的剩余内侧呈平直状,且侧部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上下表面的换热齿部以及中间换热通道靠近扁管本体上下表面的换热齿部均相互对应设置。换热齿部的设置可以使流体换热均匀。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换热齿部为弧形齿状、矩形齿状、三角齿状中的任意一种。换热齿部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达到不同的换热效果。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中,扁管本体的宽度大小为12mm-16mm;扁管本体的厚度大小为1.4mm-1.44mm;换热齿部的齿高大小大于0.15mm。本换热组件采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如下所述,本换热组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的集流管,集流管相互对应的一侧分别依次设有若干集流管槽,且两根集流管上的集流管槽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两根集流管之间设有若干相互平行且横向设置的扁管本体,且扁管本体端部分别插接于集流管槽内。在上述的换热组件中,相邻两个集流管槽间距大小为3mm-5mm;集流管槽的长度大小为12mm-16mm;集流管槽的宽度大小为1.4mm-1.44mm;集流管的内径大小为12mm-16mm;集流管的壁厚为1.2mm-1.8mm。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微通道换热扁管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增加了换热面积,有效提高换热面积与换热能效,同时换热组件的设置提高了承重力,使得本装置能够承载更多的流体,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扁管本体的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扁管本体结构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扁管本体结构截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扁管本体结构截面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中的集流管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扁管本体1、换热通道组2、侧部换热通道21、中间换热通道22、散热外翅片23、弧形连接部231、水平散热部232、竖直连接部233、换热齿部24、外部换热通道25、换热组件3、集流管31、集流管槽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本微通道换热扁管,包括呈扁平管状且轴向具有换热通道组2的扁管本体1,换热通道组2包括两个位于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的侧部换热通道21,两个侧部换热通道21之间具有若干依次等间距设置的中间换热通道22,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一侧且位于远离中间换热通道22一侧的散热外翅片23,且散热外翅片23沿扁管本体1宽度方向延伸且呈开放状或闭合状;或者换热通道组2内具有若干换热齿部24,换热齿部24分别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和/或位于中间换热通道22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通过散热外翅片23的增加换热面积,同时,利用设置在中间换热通道22和侧部换热通道21内设置的换热齿部24达到流体换热均匀的目的。其中,的散热外翅片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扁管,包括呈扁平管状且轴向具有换热通道组(2)的扁管本体(1),所述的换热通道组(2)包括两个位于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的侧部换热通道(21),两个侧部换热通道(21)之间具有若干依次等间距设置的中间换热通道(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一侧且位于远离中间换热通道(22)一侧的散热外翅片(23),且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沿扁管本体(1)宽度方向延伸且呈开放状或闭合状;/n或者所述的换热通道组(2)内具有若干换热齿部(24),所述的换热齿部(24)分别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和/或位于中间换热通道(22)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扁管,包括呈扁平管状且轴向具有换热通道组(2)的扁管本体(1),所述的换热通道组(2)包括两个位于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两侧且相互对应设置的侧部换热通道(21),两个侧部换热通道(21)之间具有若干依次等间距设置的中间换热通道(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本体(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一侧且位于远离中间换热通道(22)一侧的散热外翅片(23),且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沿扁管本体(1)宽度方向延伸且呈开放状或闭合状;
或者所述的换热通道组(2)内具有若干换热齿部(24),所述的换热齿部(24)分别位于侧部换热通道(21)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和/或位于中间换热通道(22)靠近扁管本体(1)周向外表面的周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均呈弯曲状且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和扁管本体(1)连为一体式结构,且散热外翅片(23)包括与扁管本体(1)相连的弧形连接部(231),所述的弧形连接部(231)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水平散热部(232),且所述的水平散热部(232)和扁管本体(1)外侧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本体(1)侧部分别设置一个散热外翅片(23),且位于扁管本体(1)两侧的散热外翅片(23)相互对应设置或一一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本体(1)侧部分别设置两个散热外翅片(23),且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相互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叉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本体(1)侧部分别设置两个散热外翅片(23),所述的散热外翅片(23)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的水平散热部(232)远离弧形连接部(231)的一端之间通过竖直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国,周赛军,刘超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金宸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