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8727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在喷口内侧上表面增加下偏襟翼,在喷口内侧侧面增加侧偏襟翼,通过下偏襟翼和侧偏襟翼对喷管出口几何形状和内型面进行修型,改变喷流的初始流动速度和空间分布。下偏襟翼偏转,在喷口上侧形成偏转绕流,喷流到达柯恩达襟翼之前就已经预偏了一定的角度,降低喷流有效高度;侧偏襟翼偏转,促进喷流展向扩张,增加喷流作用面积。通过下偏襟翼和侧偏襟翼的组合控制,在保持基本喷口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喷流偏转的难度,显著增大推力矢量偏转角和偏转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气动力学
,涉及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尤其是基于喷口修型的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组合控制。
技术介绍
翼身融合布局具有较高的气动效率和较大的装载空间,能够降低油耗、增加有效载荷,是下一代运输类飞机的首选气动布局。由于翼身融合部面积占比较大,传统意义上的机翼面积占比较小,因此常规缝翼、襟翼等组合机械式增升装置的增升能力下降,降低了飞行器的低速高升力性能,需要更长的跑道才能满足起降要求。因此需要利用发动机推力矢量偏转控制实现动力增升,显著增加有效升力,以降低对跑道的依赖程度。发动机推力矢量偏转利用柯恩达附壁效应,当发动机喷流流经弯曲的柯恩达襟翼上表面,高速喷流附着并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流速增加,在高速喷流加速、裹挟作用下,绕机翼环量增加,产生相当大的气动升力。对于翼身融合布局飞机翼上内埋发动机布置,没有尾椎角,减少跨声速巡航阻力。但内埋发动机位置靠后,发动机喷口至襟翼前缘距离较小;为提高巡航效率,机翼尾缘封闭角较小,限制了机翼后缘大半径襟翼的安装空间。以上两因素使得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至少包括下偏襟翼(101)、侧偏襟翼(102)和柯恩达襟翼(103),/n其中,所述下偏襟翼(101)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的上表面,并与经第一转轴(104)与所述矩形喷管(100)相接;/n所述侧偏襟翼(102)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的侧面,并经第二转轴(105)与所述矩形喷管(100)相接;/n所述柯恩达襟翼(103)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下表面之上;/n在控制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喷口面积恒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所述下偏襟翼(101)的下偏角与所述侧偏襟翼(102)的展开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至少包括下偏襟翼(101)、侧偏襟翼(102)和柯恩达襟翼(103),
其中,所述下偏襟翼(101)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的上表面,并与经第一转轴(104)与所述矩形喷管(100)相接;
所述侧偏襟翼(102)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的侧面,并经第二转轴(105)与所述矩形喷管(100)相接;
所述柯恩达襟翼(103)设置于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出口端下表面之上;
在控制所述矩形喷管(100)的喷口面积恒定的条件下,通过控制所述下偏襟翼(101)的下偏角与所述侧偏襟翼(102)的展开偏转角,完成所述矩形喷管(100)喷口喷流的初始速度及喷流空间分布的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104)位于矩形喷管(100)的出口内表面的上部,并与出口平面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矩形喷管推力矢量偏转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偏襟翼(101)的长度为L1、下偏角为θ1、喷口高度方向的投影高度为h1,且满足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刘姜裕标赖庆仁汪军陈洪李昌何萌赵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