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868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包括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和梁模板支撑体系;所述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顶板模板,相邻两个所述顶板模板之间设有板带,所述顶板模板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一连接,所述木方一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二连接,所述木方一与木方二垂直,所述板带的底部设有早拆头,所述早拆头的底端与早拆支撑的顶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早拆模板支撑体系通过增加支撑点,从而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并且支拆快捷,避免了周转材料的中间堆放环节,加快了材料周转,进而降低耗材,减少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设备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梁、顶板模板施工过程中,安装过程复杂、不便且耗时长。待梁、顶板浇筑施工完成后,需同时拆除顶部模板和支撑组件。模板、支撑组件投入量大,周转利用率低,增加了施工成本。根据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于≤2m跨度的现浇楼盖,其混凝土强度可比>2m、≤8m跨度的现浇楼盖拆模强度减少25%,即达到设计强度的50%即可拆模。为解决以上各项问题,通过合理的支设模板,将较大跨度的楼盖,通过增加支撑点(支柱),缩小楼盖的跨度(≤2m),能够达到“早拆模板,后拆支柱”的目的,使梁板龙骨和模板的周转加快,模板一次配置可减少1/3~1/2。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包括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和梁模板支撑体系;所述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顶板模板,相邻两个所述顶板模板之间设有板带(宽度为280mm),所述顶板模板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一连接,所述木方一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二连接,所述木方一与木方二垂直,所述板带的底部设有早拆头,所述早拆头的底端与早拆支撑的顶端连接;所述梁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梁底模板和梁侧模板,所述梁侧模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梁底模板的两端连接,所述梁侧模板的外侧与水平设置的梁侧木方一连接,所述梁侧木方一与竖直设置的梁侧木方二连接,所述梁底模板的中部与梁底木方一连接,所述梁底模板的两侧分别与梁底木方二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一的底部与梁底支撑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二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一连接,所述钢管一与碗扣支撑一的上部连接,所述碗扣支撑一的顶部设有U托一,所述U托一与所述木方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早拆支撑的底端与混凝土楼板面之间设有垫木。进一步地,所述钢管一通过斜撑木方与所述木方二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梁侧模板两侧的梁侧木方二之间设有对拉螺栓。进一步地,所述钢管一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二连接,所述钢管一与所述钢管二垂直。进一步地,所述钢管一通过U托二与碗扣支撑二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早拆模板支撑体系通过增加支撑点,从而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并且支拆快捷,避免了周转材料的中间堆放环节,加快了材料周转,进而降低耗材,减少投入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早拆模板支撑体系构造简单,操作灵活方便,施工工艺容易掌握,与常规支模工艺相比,工作效率可提高2-3倍左右,可加快施工速度,缩短施工工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早拆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梁模板支撑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梁模板支撑体系节点图;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1、顶板模板,2、木方一,3、木方二,4、早拆头,5、早拆支撑,6、U托一,7、碗扣支撑一,8、垫木,9、板带,10、梁底模板,11、梁侧模板,12、梁侧木方一,13、梁侧木方二,14、梁底木方一,15、梁底木方二,16、梁底支撑,17、钢管一,18、斜撑木方,19、对拉螺栓,20、钢管二,21、U托二,22、碗扣支撑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包括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和梁模板支撑体系;所述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顶板模板1,相邻两个所述顶板模板1之间设有板带9,所述顶板模板1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一2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二3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木方二3垂直,所述板带9的底部设有早拆头4,所述早拆头4的底端与早拆支撑5的顶端连接;所述梁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梁底模板10和梁侧模板11,所述梁侧模板11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端连接,所述梁侧模板11的外侧与水平设置的梁侧木方一12连接,所述梁侧木方一12与竖直设置的梁侧木方二13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中部与梁底木方一14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侧分别与梁底木方二15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一14的底部与梁底支撑16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二15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一17连接,所述钢管一17与碗扣支撑一7的上部连接,所述碗扣支撑一7的顶部设有U托一6,所述U托一6与所述木方二3连接。所述早拆支撑5的底端与混凝土楼板面之间设有垫木8,所述钢管一17通过斜撑木方18与所述木方二3连接,所述梁侧模板11两侧的梁侧木方二13之间设有对拉螺栓19,所述钢管一17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二20连接,所述钢管一17与所述钢管二20垂直,所述钢管一17通过U托二21与碗扣支撑二22连接。为了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梁模板支撑体系:梁底模板10与梁侧模板11均使用胶合板,胶合板接缝用手刨刨光、刨直,作成硬拼缝。在梁跨中部预留100mm宽清扫口,在混凝土浇注前封堵。顶板模板底部采用的木方一2为100mm*100mm木方。梁侧模板横向内楞采用梁侧木方一12,竖向外楞采用梁侧木方二13,斜撑木方18为50mm*100mm木方。木方用压刨两面刨光,间距不大于300mm。斜撑木方18的纵向间距不大于600mm。梁底根部加贴密封胶条,避免漏浆。梁侧模板两侧使通长方木用100圆钉固定,然后用大小头木楔将梁侧模板加紧。在梁净高大于800mm时,须使用对拉螺栓19加固,梁中加放PVC套管。拆模后抽出对拉螺栓19,以便于周转使用。梁底模板按设计要求,跨度大于4.00m以上时,按2‰~3‰起拱,尽量避免减小梁的截面尺寸。梁底木方一14为100mm×100mm木方(长300mm,当梁高>850mm时长200mm)。梁底木方二15置于钢管一17上,为100mm×100mm木方(长400~600mm)。钢管一17和钢管二20设置在梁底支撑16和普通的碗扣支撑一7,钢管一17为2¢48.3钢管(长1200mm,当梁高>850mm时,长600mm)。碗口支撑一7(长1500)顶部设可调的U托一6,U托一6上设置木方二3。梁底支撑16顶部设可调U托,U托上设置梁底木方一14。当梁宽≤600mm时,在梁底顺梁长方向设一排长度为900mm的梁底支撑16;当梁宽>600mm时,在梁底顺梁长方向设两排梁底支撑16,排间距不大于600mm。支撑根部在混凝土楼板面垫放50mm*100mm*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和梁模板支撑体系;所述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顶板模板(1),相邻两个所述顶板模板(1)之间设有板带(9),所述顶板模板(1)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一(2)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二(3)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木方二(3)垂直,所述板带(9)的底部设有早拆头(4),所述早拆头(4)的底端与早拆支撑(5)的顶端连接;所述梁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梁底模板(10)和梁侧模板(11),所述梁侧模板(11)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端连接,所述梁侧模板(11)的外侧与水平设置的梁侧木方一(12)连接,所述梁侧木方一(12)与竖直设置的梁侧木方二(13)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中部与梁底木方一(14)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侧分别与梁底木方二(15)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一(14)的底部与梁底支撑(16)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二(15)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一(17)连接,所述钢管一(17)与碗扣支撑一(7)的上部连接,所述碗扣支撑一(7)的顶部设有U托一(6),所述U托一(6)与所述木方二(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和梁模板支撑体系;所述顶板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多个顶板模板(1),相邻两个所述顶板模板(1)之间设有板带(9),所述顶板模板(1)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一(2)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水平设置的木方二(3)连接,所述木方一(2)与木方二(3)垂直,所述板带(9)的底部设有早拆头(4),所述早拆头(4)的底端与早拆支撑(5)的顶端连接;所述梁模板支撑体系包括梁底模板(10)和梁侧模板(11),所述梁侧模板(11)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端连接,所述梁侧模板(11)的外侧与水平设置的梁侧木方一(12)连接,所述梁侧木方一(12)与竖直设置的梁侧木方二(13)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中部与梁底木方一(14)连接,所述梁底模板(10)的两侧分别与梁底木方二(15)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一(14)的底部与梁底支撑(16)连接,所述梁底木方二(15)的底部与水平设置的钢管一(17)连接,所述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金龙田金成赵余江赵宗波陈艳文张兴旺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设高新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