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45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所述底模本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底模本体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第一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的第一插接体、位于第一插接体下方的第一固定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的第二插接体、位于第二插接体下方的第二固定体,第一插接体与第二插接体相配合,第一固定体与第二固定体相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扣合机构和第二扣合机构的设置,使相邻两个底模本体组装和拆卸方便,且便于多次拆卸和组装底模本体而不浪费材料,节省施工成本,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
技术介绍
钢筋桁架楼承板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成员,具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它是由钢筋桁架、底模组成,在压型楼承板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是一种新兴建筑材料。可减少现场钢筋绑扎工作量,加快施工进度,增加施工安全保证,实现文明施工。然后,现有的底模的连接处采用H型注塑件或Z型注塑件,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拆除底模时,势必要破坏H型注塑件或Z型注塑件,造成H型注塑件或Z型注塑件不能重复利用,浪费原材料,增加了施工成本。因此,提供一种拆卸和组装方便且连接密封性好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拆卸和组装方便且连接密封性好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所述底模本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底模本体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第一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的第一插接体、位于第一插接体下方的第一固定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的第二插接体、位于第二插接体下方的第二固定体,第一插接体与第二插接体相配合,第一固定体与第二固定体相配合。所述第一插接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左的第一插槽、位于第一插槽的底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接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且与第一插槽相配合的第一插块、位于第一插块的下表面且与第二插槽相配合的第二插块。所述第一固定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右的容置槽、与容置槽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导向杆、套设在导向杆上且左右移动的连接块、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插杆机构。所述插杆机构包括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插杆、位于第一插杆的下方且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插杆,连接块的底部设有推柄,容置槽的下表面设有使推柄通过的条形孔。所述第二固定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且开口向右的插孔机构。所述插孔机构包括开口向右且与第一插杆相配合的第一插孔、开口向右且第二插杆相配合的第二插孔,第一插孔的内表面和第二插孔的内表面均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位于第一插孔内表面和第二插孔内表面的密封槽、位于密封槽内的密封垫,密封垫的内表面与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密封接触。还包括用于使连接块与底模本体固定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位于连接块上的第一通孔、穿过底模本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第二通孔、穿过底模本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且位于第二通孔左侧的第三通孔、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栓组件,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与容置槽连通,第一通孔穿过连接块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第一插杆和第二插杆的外表面均设有密封垫。积极有益效果:本技术第一扣合机构和第二扣合机构的设置,使相邻两个底模本体组装和拆卸方便,且便于多次拆卸和组装底模本体而不浪费材料,节省施工成本,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底模本体1,第一扣合机构2,第二扣合机构3,第一插接体4,第一固定体5,第二插接体6,第二固定体7,第一插槽8,第二插槽9,容置槽10,连接块11,第一插杆12,第二插杆13,导向杆14,推柄15,条形孔16,第一固定孔17,第一插块18,第二插块19,第一插孔20,第二卡孔21,密封槽2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1,所述底模本体1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2、底模本体1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2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3,第一扣合机构2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左端面的第一插接体4、位于第一插接体4下方的第一固定体5,所述第二扣合机构3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右端面的第二插接体6、位于第二插接体6下方的第二固定体7,第一插接体4与第二插接体6相配合,第一固定体5与第二固定体7相配合,第一插接体4和第二插接体6便于将相邻两块底模本体1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固定体5和第二固定体7便于将相邻两块底模本体1进行固定,拆卸和安装方便,第一扣合机构2和第二扣合机构3便于多次使用,节省施工成本,节能环保,工作效率高。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插接体4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左的第一插槽8、位于第一插槽8的底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插槽9。所述第二插接体6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右端面且与第一插槽8相配合的第一插块18、位于第一插块18的下表面且与第二插槽9相配合的第二插块19,第二插槽9为开口向上的弧形槽,第二插块19为弧形块,第一插块18和第二插块19与底模本体一体成型,当需要将相邻两块底模本体1进行连接时,将第一插块18和第二插块19从第一插槽8和第二插槽9的前侧面进入,然后推动第一插块18和第二插块19向后运动,直至相邻两块底模本体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在同一平面上,则第一插接体4和第二插接体6插接完成。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体5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右的容置槽10、与容置槽10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导向杆14、套设在导向杆14上且左右移动的连接块11、与连接块1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插杆机构,导向杆14的长度方向与容置槽10的长度方向相同,导向杆14的右侧面与容置槽10的左侧面通过粘胶剂或焊接固定,连接块11与底模本体1通过定位机构固定。所述插杆机构包括与连接块1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插杆12、位于第一插杆12的下方且与连接块1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二插杆13,连接块11的底部设有推柄16,容置槽10的下表面设有使推柄16通过的条形孔17。所述第二固定体7包括位于底模本体1的右端且开口向右的插孔机构。所述插孔机构包括开口向右且与第一插杆12相配合的第一插孔20、开口向右且第二插杆13相配合的第二插孔21,第一插孔20的内表面和第二插孔21的内表面均设有密封机构,当第一插接体4和第二插接体6插接完成后,打开定位机构,推动推柄16向左移动,使第一插杆12进入第一插孔20内,第二插杆13进入第二插孔21内,然后通过定位机构,将连接块11与底膜本体1固定,则第一插杆12和第一插孔20配合固定,第二插杆13与第二插孔21固定配合,则相邻两个底模本体1的连接完成,当混凝土完成拆卸底模本体1时,打开定位机构后,推动推柄16向右运动,则连接块11带动第一插杆12和第二插杆13向右运动,且第一插杆12和第二插杆13位于容置槽10内,然后通过定位机构将第一插杆12和第二插杆13放置在容置槽内,则向前后两侧抽拉模板本体1,拆卸完成。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1,所述底模本体1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2、底模本体1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2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3,第一扣合机构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本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底模本体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第一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的第一插接体、位于第一插接体下方的第一固定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的第二插接体、位于第二插接体下方的第二固定体,第一插接体与第二插接体相配合,第一固定体与第二固定体相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包括底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本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扣合机构、底模本体的右端设有与第一扣合机构相配合的第二扣合机构,第一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的第一插接体、位于第一插接体下方的第一固定体,所述第二扣合机构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的第二插接体、位于第二插接体下方的第二固定体,第一插接体与第二插接体相配合,第一固定体与第二固定体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左的第一插槽、位于第一插槽的底部且开口向上的第二插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右端面且与第一插槽相配合的第一插块、位于第一插块的下表面且与第二插槽相配合的第二插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体包括位于底模本体的左端面且开口向右的容置槽、与容置槽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的导向杆、套设在导向杆上且左右移动的连接块、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插杆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底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机构包括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插杆、位于第一插杆的下方且与连接块的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国春白文化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宝冶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