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及其耳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79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15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与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保证佩戴的稳定与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本技术涉及耳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及其耳撑。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应用,耳机作为各种移动终端接收和传送音频的电子配件,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在追求更好音质的同时,更是对耳机佩戴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耳机,如TWS(TrueWirelessStereo)耳机等,因需存放声学零件、电池及电子线路等多种元件,重量大幅提升。现有耳机在佩戴于人耳时,大部分重量和/或体积位于耳朵的耳屏与对耳屏之外,即位于耳朵对耳机的最外侧支撑点之外。在耳机自身重力的影响下,耳机会有朝向耳外移动并最终脱离人耳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借助耳撑来加强耳机佩戴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耳机及其耳撑。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并形成有对应所述扬声器的音嘴,所述音嘴形成于第一壳体背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边缘,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圆形;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一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述第二壳体朝向第三壳体的一侧的两端的连线与第一壳体的音嘴的朝向呈一夹角;所述第三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颈部,所述第一端呈圆形,所述第二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尺寸由所述第一端、第二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颈部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一端的外径的70-90%、为所述第二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的40-90%;所述耳撑包括环套于所述第三壳体上的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外壁面光滑过渡;所述耳机佩戴时,所述第一壳体隐藏于耳甲腔内,所述套接部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本体至用户的外耳。一种耳撑,用于与耳机的壳体相套设,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包括朝向相反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的颈部,所述第一开口端呈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端呈两端窄、中间宽的形状;所述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两端之间的长度;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外凸或者内凹,用于与耳机凹凸定位;所述套接部用于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用于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耳机的本体上套设耳撑,所述耳撑的套接部与耳机本体形成不可转动连接以保证两者连接的稳定;所述耳机在使用时其耳撑的套接部与用户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固持部则与用户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本体至用户的外耳,兼顾舒适性与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耳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耳机的另一角度视图。图3为图1所示耳机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耳机的爆炸图。图5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第三壳体的另一角度视图。图6为图5所示第三壳体的侧视图。图7为图5所示第三壳体的轴向侧端视图。图8为图4所示耳机的耳撑的侧视图。图9为耳撑的轴向第一侧端视图。图10为耳撑的轴向第二侧端视图。图11为本技术耳撑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耳撑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轴向侧端视图。图14为图4所示耳机的本体的第一壳体的轴向侧端视图。图15为本技术耳机的本体的壳体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6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耳机通常成对使用,左、右耳机的结构相同但对称设置。根据不同的使用习惯或使用场合,所述左耳机或者右耳机也可以单独使用。以下以右耳机为例,对本技术耳机进行具体地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耳机包括耳机本体30以及套设于所述耳机本体30上的耳撑50。所述耳机本体30包括壳体32、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32内的扬声器34、麦克风36等电子器件。较佳地,所述壳体32采用硬胶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对本技术耳机内的扬声器34、麦克风36等起到保护作用。所述壳体32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的第三壳体43。所述耳撑50套设于所述第三壳体43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之间。本技术中,以所述耳撑50的位置来定义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即所述壳体32被耳撑50遮挡的部分为本技术耳机的第三壳体43、暴露于耳撑50两侧端之外的部分分别称为本技术耳机的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其中,第一壳体41位于第三壳体43的内侧端,即佩戴时朝向耳道的一侧;第二壳体42位于第三壳体43的外侧端,即佩戴时背向耳道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可以是分别成型后组装为一体;或者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三壳体43一体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壳体42与第三壳体43是一体连接;或者所述壳体32由几个单独成型的部分连接而成,但每一部分与本技术所定义的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并不是一一对应,也就是不以壳体32各个部分在物理结构上的分离位置定义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第三壳体43。所述第一壳体41内形成第一空间,设置所述扬声器34。所述第二壳体42内形成第二空间,设置所述麦克风36。所述第三壳体43内形成第三空间,设置电池38以及与电池38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其特征在于:/n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n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n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包括耳机本体以及套接于所述耳机本体上的耳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扬声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置有麦克风,所述第三壳体设置有外凸的电触点,所述电触点与所述扬声器、麦克风电性连接;
所述耳撑包括套接部以及由所述套接部延伸的固持部,所述套接部环套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三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露出于所述套接部之外,所述套接部形成有穿孔,所述耳机本体的电触点伸入至所述穿孔内;
所述耳机在佩戴至耳朵时,所述套接部与耳朵的耳屏、对耳屏相作用,所述固持部与耳朵的对耳轮相作用,以辅助固持所述耳机至用户的外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包括朝向第一壳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壳体的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颈部;所述套接部的内部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套接部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开口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端与第二开口端之间的第二颈部,所述第二颈部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一颈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开口端为中间宽、两端窄的形状,所述套接部的外部尺寸由所述第一开口端、第二开口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二颈部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为圆形,所述第二端为梭形、水滴形、椭圆形或跑道形,所述第二端的最大径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外径,所述第一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所述第一开口端为圆形,所述第二开口端为梭形、水滴形、椭圆形或跑道形,所述第二开口端的最大径向长度大于所示第一开口端的外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颈部的最大径向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三壳体的第一外端面,所述第一外端面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端的外部尺寸,所述第一外端面与第一端的界面处形成第一台阶;所述套接部的第一开口端的外部尺寸、形状与所述第一外端面的外部尺寸、形状相同,所述第一台阶与第一开口端相抵靠,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光滑过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的界面处形成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的外部尺寸、形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外部尺寸、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台阶与所述第二开口端相抵靠,所述套接部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台阶的外壁面光滑过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由第三壳体的第二端一体外凸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套接部的内壁面其中之一形成有凸出的卡块、其中之另一形成有与所述卡块相插接的卡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本体的第一壳体为硬胶,所述耳撑为软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作为所述麦克风、扬声器的电源,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宏光许世琛
申请(专利权)人:耳一号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