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028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耳机领域,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电气组件和容纳所述电气组件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机身和连接所述机身的机柄,所述机柄连接所述机身并向下延伸,所述机柄包括与所述机身弧形过渡连接的连接段和连接所述连接段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由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且其两侧在所述耳机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耳机,能够有效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稳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机
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包括机身和机柄,佩戴时,机身位于人耳内,机柄露于人耳外部并供人手抓持。现有的耳机,佩戴时依靠机身与耳甲腔之间的相互抵持固定。部分耳机通过在机身的音嘴处套设耳帽,以增强佩戴的稳固性。但无论机身本身与耳甲腔抵持还是经由耳帽与外耳道抵持,为提高佩戴的稳固性,一般会将耳机与外耳道抵接之处适当增加尺寸,而该设置使得佩戴的舒适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耳机,其旨在提高佩戴的舒适性和稳定性。一种耳机,包括电气组件和容纳所述电气组件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机身和连接所述机身的机柄,所述机柄连接所述机身并向下延伸,所述机柄包括与所述机身弧形过渡连接的连接段和连接所述连接段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由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且其两侧在所述耳机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可选的,所述机壳由前壳、中壳和后壳顺次连接形成,将所述前壳和所述中壳的连接的平面定义为衔接面,所述机壳在所述衔接面的周长为40-55mm;所述前壳包括具有出音孔的音嘴,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夹角为25度-45度;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交点到垂直于所述衔接面且通过所述衔接面的中心的平面的距离为1mm-4mm;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交点到所述出音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mm-10mm。可选的,所述衔接面的中心到所述前壳在沿垂直于所述衔接面方向的距离为2mm-7mm;所述前壳在垂直于所述机柄长度方向的平面的投影与所述衔接面的夹角为8度-18度。可选的,所述电气组件包括喇叭、电路板和充电触点,所述喇叭固定于所述机身内并通过开设于所述机身的出音孔向外发出声音,所述电路板部分设于所述机柄内并与所述喇叭电连接,所述充电触点设于所述机柄靠近机身的位置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机柄朝向人脸的一侧表面开设有避让所述充电触点的避让孔。可选的,所述延伸段在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的位置宽度为7.6-9.6mm。可选的,所述机身包括音嘴,所述音嘴具有供喇叭声音传出的出音孔,所述出音孔由佩戴时靠近耳屏的第二弧段和远离耳屏的第一弧段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弧段和所述第二弧段均呈半边椭圆形状,且所述第一弧段的离心率大于所述第二弧段的离心率。可选的,耳机在所述音嘴处套设有耳帽,所述耳帽在在沿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为1mm-8mm。可选的,所述耳帽为实心结构,所述耳帽外侧表面呈大致锥形且其凸出于所述前壳的厚度为0.5mm-2.5mm。可选的,所述电气组件包括用于显示电源和/或信号信息的信号灯,所述信号灯发出的可视光至少从所述机柄的下表面射出。可选的,所述信号灯有两个并相对设置,各信号灯向另一信号灯方向发出可视光。可选的,所述耳机还包括低音管,所述低音管为弧形并沿喇叭的周沿设置。本申请提供的耳机,其与人耳之间的固定主要由机柄和耳屏、对耳屏的配合实现,由于连接位置从外耳道转移至耳屏和对耳屏位置,因此,不会带来外耳道挤压的不适。且由于耳屏和对耳屏与耳屏间切迹之间围合形成倒三角的容置空间,而将机柄夹设于内。理论上,耳屏和对耳屏限制机柄离开该容置空间,在该情况下,机柄两侧在耳机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时,即可实现耳机的固定,耳屏和对耳屏所受到的压力远小于现有设计中机身对外耳道的压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而机柄设为从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能够提高其佩戴时的稳固性,换个角度说,在保证同样的稳固效果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耳机对耳屏和对耳屏的压力,而提高佩戴的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佩戴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中耳帽与出音孔的配合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剖面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分解结构图一;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的分解结构图二;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低音管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照图1至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1,包括电气组件和容纳电气组件的机壳10,机壳10包括机身11和连接机身11的机柄12,机柄12连接机身11并向下延伸,机柄12包括与机身11弧形过渡连接的连接段121和连接连接段121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122,延伸段122由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且其两侧在耳机1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2和对耳屏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人耳的耳屏2和对耳屏3相对设置,耳屏2和对耳屏3中间具有间隙并延伸至耳屏2间切迹处,形成类倒三角的容置空间。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请参照图2,在佩戴于人耳时,机柄12两侧分别抵贴人耳的耳屏2和对耳屏3,耳屏2和对耳屏3对机柄12进行夹持,从而实现机柄12与人耳的相对固定。进一步将机柄12设为从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使得机柄12贴近容置空间的尺寸,从而提高其与耳屏2、对耳屏3和耳屏2间切迹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机柄12和人耳的连接紧固性。现有设计中,耳机1的机柄12为上下延伸的圆柱状,机柄12本身不参与耳机1与人耳之间的连接固定,使得耳机1的固定由机身11和外耳道的抵压实现。相比现有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1,其与人耳之间的固定主要由机柄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气组件和容纳所述电气组件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机身和连接所述机身的机柄,所述机柄连接所述机身并向下延伸,所述机柄包括与所述机身弧形过渡连接的连接段和连接所述连接段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由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且其两侧在所述耳机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气组件和容纳所述电气组件的机壳,所述机壳包括机身和连接所述机身的机柄,所述机柄连接所述机身并向下延伸,所述机柄包括与所述机身弧形过渡连接的连接段和连接所述连接段并向下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由上到下截面面积减缩设置,且其两侧在所述耳机戴于人耳时抵贴人耳的耳屏和对耳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由前壳、中壳和后壳顺次连接形成,将所述前壳和所述中壳的连接的平面定义为衔接面,所述机壳在所述衔接面的周长为40-55mm;所述前壳包括具有出音孔的音嘴,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夹角为25度-45度;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交点到垂直于所述衔接面且通过所述衔接面的中心的平面的距离为1mm-4mm;所述音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衔接面的交点到所述出音孔的中心的距离为4mm-1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面的中心到所述前壳在沿垂直于所述衔接面方向的距离为2mm-7mm;所述前壳在垂直于所述机柄长度方向的平面的投影与所述衔接面的夹角为8度-18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组件包括喇叭、电路板和充电触点,所述喇叭固定于所述机身内并通过开设于所述机身的出音孔向外发出声音,所述电路板部分设于所述机柄内并与所述喇叭电连接,所述充电触点设于所述机柄靠近机身的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启龙林柏青叶孝德许硕仁
申请(专利权)人:耳一号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