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629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包括第一振子片、第二振子片、耦合片、振子支撑柱、馈电板、馈线及安装底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分别通过振子支撑柱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馈电板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馈电板之间均不直接接触,耦合片固定安装在馈电板上;耦合片位于馈电板的中央线上,第一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左侧,第二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右侧;馈电板设有馈线孔,馈线通过馈线孔分别与馈电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大的带宽以满足5G频段范围要求,并且可靠性高、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5G频谱的划分完毕,各运营商已经开始了5G网络的试点运行。但是在室内覆盖方面,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覆盖天线方案。现有的室内覆盖天线主要是双极化的吸顶天线,其垂直极化频段为806-960MHz,1710-2690MHz。其水平极化频段仅为1880-2690MHz,该频段范围并不能满足新的5G频段范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具有较大的带宽以满足5G频段范围要求,并且可靠性高、便于安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包括第一振子片、第二振子片、耦合片、振子支撑柱、馈电板、馈线及安装底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分别通过振子支撑柱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馈电板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馈电板之间均不直接接触,耦合片固定安装在馈电板上;耦合片位于馈电板的中央线上,第一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左侧,第二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右侧;馈电板设有馈线孔,馈线通过馈线孔分别与馈电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振子片的左上侧设有缺口,第一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挖空区域的左下角延伸出一个矩形片及一个三角形片,第一振子片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片。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二振子片的右上侧设有缺口,第二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挖空区域的右下角延伸出一个矩形片及一个三角形片,第二振子片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片。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振子片与第二振子片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0-25mm。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馈电板的上下间距均为20-22mm。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耦合片的形状由两个矩形组合形成。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馈电板的形状为梯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安装底板底部设有螺柱。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安装底板的形状为圆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馈电板还设有馈电板耦合片,馈电板耦合片向上弯折形成,馈电板耦合片悬空的一端通过耦合片支撑柱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实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实施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具有较大的带宽以满足5G频段范围要求,并且可靠性高、便于安装。具体来说,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分别通过振子支撑柱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馈电板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上,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馈电板之间均不直接接触,从而使得两个振子与馈电板存在一定的上下距离,进而提高天线带宽。耦合片固定安装在馈电板上,耦合片位于馈电板的中央线上,第一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左侧,第二振子片位于耦合片的右侧。这一位置关系可提高第一振子片与第二振子片的隔离度。馈电板设有馈线孔,馈线通过馈线孔分别与馈电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方便安装连接馈线。另外,安装底板的圆形形状,及安装底板设有的螺柱,使得整体天线的安装工作更为便捷。馈电板还设有馈电板耦合片,可降低驻波比。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立体视角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专利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限定。图1至图4是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实施例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第一振子片1、第二振子片2、耦合片3、振子支撑柱4、馈电板5、馈线及安装底板6;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分别通过振子支撑柱4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6上,馈电板5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6上,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与馈电板5之间均不直接接触,耦合片3固定安装在馈电板5上;耦合片3位于馈电板5的中央线上,第一振子片1位于耦合片3的左侧,第二振子片2位于耦合片3的右侧;馈电板5设有馈线孔51,馈线通过馈线孔51分别与馈电板5、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连接。实施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具有较大的带宽以满足5G频段范围要求,并且可靠性高、便于安装。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分别通过振子支撑柱4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6上,馈电板5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6上,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与馈电板5之间均不直接接触,从而使得两个振子与馈电板存在一定的上下距离,进而提高天线带宽。耦合片3固定安装在馈电板5上,耦合片3位于馈电板5的中央线上,第一振子片1位于耦合片3的左侧,第二振子片2位于耦合片3的右侧。这一位置关系可提高第一振子片与第二振子片的隔离度。馈电板5设有馈线孔51,馈线通过馈线孔51分别与馈电板5、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连接,方便安装连接馈线。在具体连接时,馈线的网线与馈电板连接,芯线分别与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振子支撑柱4用于连接安装底板与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图1实施例中,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各有2条振子支撑柱4与安装底板6连接。振子支撑柱4、安装底板6均采用塑料等绝缘、轻便的材料制造。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实施例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频段为698-960MHz,1710-3800MHz,该频段范围可满足5G天线室内覆盖的频段要求。下面对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一振子片1的左上侧设有缺口,第一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挖空区域的左下角延伸出一个矩形片及一个三角形片,第一振子片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片。第二振子片2的右上侧设有缺口,第二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挖空区域的右下角延伸出一个矩形片及一个三角形片,第二振子片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片。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的形状是对称的,两个振子片不规则的形状,以及向下弯折形成的弯折片均有助于提高两个振子片的辐射效率。第一振子片1与第二振子片2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0-25mm。在这一距离范围下,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保持较好的隔离度的同时,减少占用空间,从而减少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的面积。第一振子片1及第二振子片2与馈电板5的上下间距均为20-22mm。在该距离范围下,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充分提高天线带宽的同时,减少占用空间,从而减少本技术双极化吸顶天线的厚度。耦合片3的形状由两个矩形组合形成。耦合片的不规则的形状有助于提高第一振子片与第二振子片的隔离度,减少两个振子片之间互相信号干扰。馈电板5的形状为梯形。馈电板的梯形形状使得馈电板上第一振子片、第二振子片及馈电板所在的区域较大,保证上述部件所需的安装空间,同时其它区域面积较小,节省了材料。安装底板6底部设有螺柱6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振子片、第二振子片、耦合片、振子支撑柱、馈电板、馈线及安装底板;/n所述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分别通过所述振子支撑柱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馈电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所述馈电板之间均不直接接触,所述耦合片固定安装在所述馈电板上;/n所述耦合片位于所述馈电板的中央线上,所述第一振子片位于所述耦合片的左侧,所述第二振子片位于所述耦合片的右侧;/n所述馈电板设有馈线孔,所述馈线通过所述馈线孔分别与所述馈电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化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振子片、第二振子片、耦合片、振子支撑柱、馈电板、馈线及安装底板;
所述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分别通过所述振子支撑柱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馈电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所述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与所述馈电板之间均不直接接触,所述耦合片固定安装在所述馈电板上;
所述耦合片位于所述馈电板的中央线上,所述第一振子片位于所述耦合片的左侧,所述第二振子片位于所述耦合片的右侧;
所述馈电板设有馈线孔,所述馈线通过所述馈线孔分别与所述馈电板、第一振子片及第二振子片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极化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子片的左上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一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所述挖空区域的左下角延伸出一个矩形片及一个三角形片,所述第一振子片的边沿向下弯折形成弯折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极化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子片的右上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二振子片的中心区域为椭圆形的挖空区域,所述挖空区域的右下角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伟洪肖显达罗洪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迪安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