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739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信号接收仪,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外;以及检测结构,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内,与信号接收仪电连接,检测结构包括检测本体,与检测本体连接的推动本体,以及设于检测本体的压力传感器;其中,检测本体开设有容置槽,压力传感器部分地容置于容置槽内,且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容置槽外。技术效果:在检测本体上开设容置槽,使得压力传感器部分地位于容置槽内,且使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容置槽外,减少压力传感器在埋设及检测过程中的暴露体积,降低被压伤的可能性,进而更准确地得到软弱地层围岩内的土压力,来较为准确地衡量注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隧道工程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在隧道工程领域中,通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地层。当遇到软弱富水地层时,一般采用超前帷幕注浆方式来改善围岩特性,注浆液在高压作用下,以扩散或劈裂的方式注入地层,对地层进行挤密,进而改善地层的力学性能,降低地层的渗透系数,减少加固区域地层的含水率,降低施工开挖时的风险。在传统技术中,一般需要对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进行实时检测,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获取注浆效果及判断软弱地层中的浆脉走向,为施工过程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信息。传统的实时检测装置中,一般在检测结构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信号接收仪电连接,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对应位置的土压力信息,来判断注浆过程中软弱地层的土压力变化。但是,在传统的实时检测装置中,压力传感器在埋设及检测过程中容易被压伤,影响土压力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旨在解决在传统的实时检测装置中,压力传感器在埋设及检测过程中容易被压伤,影响土压力检测结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包括:信号接收仪,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外;以及检测结构,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内,与所述信号接收仪电连接,所述检测结构包括检测本体,与所述检测本体连接的推动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检测本体的压力传感器;其中,所述检测本体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压力传感器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外。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粘接胶体。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容置槽的槽壁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感应部的表面设有防水胶体,所述防水胶体覆盖所述感应部,且覆盖绕所述感应部一圈的部分所述检测本体。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检测本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槽的穿孔,用于容置连接所述信号接收仪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线缆。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检测本体具有与所述推动本体连接的过渡段,所述线缆从所述过渡段穿出至所述检测本体外。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检测本体自邻近所述推动本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推动本体的一端的周向轮廓呈减小趋势。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推动本体自邻近所述检测本体的一端至远离所述检测本体的一端的周向轮廓呈先不变、再减小的趋势。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定义所述检测本体邻近所述推动本体的一端为第一端面,定义所述推动本体邻近所述检测本体的一端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轮廓范围大于所述第二端面的轮廓范围,且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同轴设置。作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沿所述检测本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沿所述检测本体的周向轮廓依次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本技术提供的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中,在检测本体上开设容置槽,使得压力传感器部分地位于容置槽内,且使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容置槽外,减少压力传感器在埋设及检测过程中的暴露体积,在保证可以检测土压力的基础上,降低被压伤的可能性,进而更准确地得到软弱地层围岩内的土压力,来较为准确地衡量注浆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容置槽和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信号接收仪和检测结构的安装示意图。图中:100、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110、信号接收仪120、检测结构130、检测本体132、第一锥体段134、过渡段136、容置槽138、穿孔140、推动本体142、柱体段144、第二锥体段150、压力传感器152、感应部160、粘接胶体170、弹性件180、防水胶体190、线缆200、软弱地层围岩300、注浆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100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100,包括:信号接收仪110,设于软弱地层围岩200外;以及检测结构120,设于软弱地层围岩200内,与信号接收仪110电连接,检测结构120包括检测本体130,与检测本体130连接的推动本体140,以及设于检测本体130的压力传感器150;其中,检测本体130开设有容置槽136,压力传感器150部分地容置于容置槽136内,且压力传感器150的感应部152位于容置槽136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信号接收仪110包括压力测试仪和地下水测试仪。压力测试仪与每个检测本体130上的压力传感器150数据连接,用于接收压力传感器150的测量数据,实时获取和显示软弱地层围岩200内对应位置的土压力,来衡量注浆效果。地下水测试仪与每个检测本体130电连接,用来接收两个检测本体130之间的水力关系,判断浆脉联系强弱,进而判断浆脉走向等信息,进一步为注浆施工过程提供指导信息。信号接收仪110与检测本体130之间采用线缆190实现数据连接或电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将检测结构120安装至注浆管300的前端,通过在注浆管300内注入注浆液,使得注浆液作用于推动本体140,通过推动本体140带动检测本体130脱离注浆管300的前端,并插入软弱地层围岩200中。具体地,检测本体130至少设有两个,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可以作为电极,通过电流变化来测量两个检测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信号接收仪,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外;以及/n检测结构,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内,与所述信号接收仪电连接,所述检测结构包括检测本体,与所述检测本体连接的推动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检测本体的压力传感器;/n其中,所述检测本体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压力传感器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软弱地层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效果实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接收仪,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外;以及
检测结构,设于软弱地层围岩内,与所述信号接收仪电连接,所述检测结构包括检测本体,与所述检测本体连接的推动本体,以及设于所述检测本体的压力传感器;
其中,所述检测本体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压力传感器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感应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之间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粘接胶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压力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部的表面设有防水胶体,所述防水胶体覆盖所述感应部,且覆盖绕所述感应部一圈的部分所述检测本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本体开设有连通所述容置槽的穿孔,用于容置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林超郎志军檀建武郭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