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7271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其包括传感器组、主舱体、控制主板、电池组、导向尾翼以及基座;其中,主舱体包括主板耐压仓和电池耐压仓,控制主板设置在主板耐压仓内,电池组设置在电池耐压仓内,电池组与控制主板供电连接,传感器组与控制主板电信号连接;传感器组设置在主舱体的头部;导向尾翼设置在主舱体的尾部上,且导向尾翼沿着与主舱体的虚拟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主舱体枢转地设置在基座上。只需要将本装置投放在预定水域即可实现近底层水体湍流数据测量,无需停船进行测量作业,具有操作耗时短、节约成本、连续长期观测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全球海洋能量平衡理论评估,海洋平均垂向扩散率至少为10-4m2s-1才足以维持现今大洋径向翻转环流的强度(Munk,1998),而海洋现场观测发现,开阔大洋的平均垂向扩散率仅为10-5m2s-1(Gregg,1989;Ledwell,1993),不足以维持全球大洋环流,因此推测大洋中存在强混合区。人们通过不同的观测方法发现了一些强混合区域:如海山(Nabatov,1988;Kunze,1997;Lueck,1997)、海脊(Polzin,1995,1997;Ledwell,2000;Klymak,2002;Althaus,2003)、峡谷(Laurent,2001;Carter,2002)和一些海盆之间的水道处(Roemmich,1996;Polzin,1996;Ferron,1998),其混合强度约为开放大洋的100-1000倍。这些重要的发现表明,海洋中的湍流混合强度与海底地形直接相关,并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大量受海底粗糙地形影响的强混合区,可能对维持大洋环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组、主舱体、控制主板、电池组、导向尾翼以及基座;/n其中,所述主舱体包括主板耐压仓和电池耐压仓,所述控制主板设置在所述主板耐压仓内,所述电池组设置在所述电池耐压仓内,所述电池组与所述控制主板供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与所述控制主板电信号连接;/n所述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主舱体的头部;/n所述导向尾翼设置在所述主舱体的尾部上,且导向尾翼沿着与所述主舱体的虚拟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n所述主舱体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组、主舱体、控制主板、电池组、导向尾翼以及基座;
其中,所述主舱体包括主板耐压仓和电池耐压仓,所述控制主板设置在所述主板耐压仓内,所述电池组设置在所述电池耐压仓内,所述电池组与所述控制主板供电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与所述控制主板电信号连接;
所述传感器组设置在所述主舱体的头部;
所述导向尾翼设置在所述主舱体的尾部上,且导向尾翼沿着与所述主舱体的虚拟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所述主舱体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支杆,所述主支杆的一端与所述主舱体的中间部位枢转设置,所述主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和磁致涡流阻尼器;
所述主支杆通过所述轴承枢转设置在所述主舱体的中间部位上,且所述主支杆和所述主舱体之间设有磁致涡流阻尼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底式湍流微结构观测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广辉屈玲尚晓东鲁远征岑显荣李园园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探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