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8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内壳内具有隔板,将内壳的内部分隔成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进气通道连通进气口,出气通道连通出气口;隔板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及下部的竖直部,倾斜部正对进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壳的隔板形成倾斜部及竖直部,倾斜部正对上外壳的进气口,空气流从进气口进入气流变向加速腔,撞击到隔板的倾斜部的斜面上,空气流中的一部分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被初步拦截过滤在斜面上,沿斜面下滑、落至下下外壳内腔的底部,撞击变向后的空气流加速进入进气通道的下部,可以进入机油的更深处,更利于机油将空气流中的杂质吸附过滤,过滤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滤清器的壳体
本技术涉及内燃机进气系统的空气过滤器领域,尤其是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壳体。
技术介绍
油浴式空气滤清器通常应用于内燃机进气系统,对进入内燃机的空气进行预过滤,将空气中的杂质滤除。油浴式空气滤清器主要以油和金属丝滤层为主要滤材,利用空气撞击机油,机油将空气中的杂质吸附后,夹带着油雾的空气再通过金属丝滤层将空气中的油雾滤除后排出相对干净的空气,再输入至下一级精滤器中。中国技术专利201520534028.3公开了一种油浴式空气滤清器,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进气通道以及壳体内腔,下壳体内设置有下滤芯总成,壳体内腔内设置有上滤芯总成,上壳体侧壁设置有出气口,空气从进气通道进入下壳体内经下滤芯总成后进入内腔再通过上滤芯总成过滤后从出气口处经出气口接管排出。这种油浴式空气滤清器的进气通道为竖直的通道,空气直接从竖直进气通道垂直冲入机油中,气流的速度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空气中夹带的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很有可能由于油的粘度不够,而未被吸附过滤,随气流一起进入下一级精滤器中,影响过滤效率,过滤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低温低流量的工况时,由于气流流量、流速较低,更多的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未被彻底的滤除就随空气气流一起流走,对过滤效率的影响更大,较大的降低了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油浴式空气滤清器的过滤效率较低、尤其在低温低流量工况时,过滤效率影响较大等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空气滤清器的壳体,过滤效率高,在低温低流量工况时,过滤效率影响较小。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内壳内具有隔板,将内壳的内部分隔成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进气通道连通进气口,出气通道连通出气口;隔板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及下部的竖直部,倾斜部正对进气口。本技术的内壳的隔板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方向向右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及下部的竖直部,倾斜部正对上外壳的进气口,在进气通道的上部形成气流变向加速腔,空气流从进气口进入气流变向加速腔,撞击到隔板的倾斜部的斜面上,空气流中的一部分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被初步拦截过滤在斜面上,在自身重力或气流压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下滑、落至下下外壳内腔的底部,撞击变向后的空气流进入进气通道的下部,由于进气通道下部的过流面积减小,因此空气流的速度增加,即空气流通过气流变向加速腔后,会加速冲入机油中,而机油的油压、粘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空气流冲入机油的初速度增大,可以进入机油的更深处,更利于机油将空气流中的杂质吸附过滤,过滤效率更高,尤其在在低温低流量工况时,空气流加速后获得足够的初速度冲入机油,使得机油可以将空气流中的杂质过滤掉,对整体的过滤效率影响较小,过滤效率较高。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隔板的倾斜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30~50度。本技术的内壳的隔板的倾斜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30~50度,在保证对空气流进行有效初步拦截过滤、获得足够加速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出气通道具有足够的出气过流面积,避免出气过流面积过小而增加出气背压。内壳对应位于进气通道的左侧壁面的高度大于对应位于出气通道的右侧壁面的高度。内壳的竖直部的高度与内壳的前后壁面及右侧壁面的高度相当,在出气通道形成与倾斜的出气口对应的空气流出口。隔板的竖直部与内壳对应的内壁面之间布置有若干块第一筋板。本技术的隔板的竖直部与内壳对应的内壁面支架竖直布置有若干块第一筋板,增加内壳、隔板之间的支撑强度,避免内壳、隔板之间发生塌陷变形。内壳的顶端、位于倾斜部的上方朝上竖立设置有围板。内壳的顶端、位于围板的外侧设有若干第一立柱,第一立柱上开设安装孔。相邻第一立柱之间、各第一立柱与围板的壁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竖筋。本技术的内壳的顶端、位于倾斜部的上方朝上竖立设置有一圈围板,形成方形的空气流入口,引导进气口的空气进入进气通道的气流变向加速腔内;围板的左右两外侧分别竖直设有若干第一立柱,第一立柱上开设安装孔,用于安装紧固件、将内壳与上外壳固定连接;相邻第一立柱之间、各立柱与围板的壁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竖筋,增加强度,避免发生变形。内壳的下端部凸起有凸缘。隔板的竖直部的顶端以及内壳的对应出气通道的前后壁面的顶端、右侧壁面的顶端分别形成有第二下翻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内壳的隔板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方向向右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及下部的竖直部,倾斜部正对上外壳的进气口,在进气通道的上部形成气流变向加速腔,空气流从进气口进入气流变向加速腔,撞击到隔板的倾斜部的斜面上,空气流中的一部分颗粒较大、重力较重的杂质被初步拦截过滤在斜面上,在自身重力或气流压力的作用下,沿斜面下滑、落至下下外壳内腔的底部,撞击变向后的空气流进入进气通道的下部,由于进气通道下部的过流面积减小,因此空气流的速度增加,即空气流通过气流变向加速腔后,会加速冲入机油中,而机油的油压、粘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空气流冲入机油的初速度增大,可以进入机油的更深处,更利于机油将空气流中的杂质吸附过滤,过滤效率更高,尤其在在低温低流量工况时,空气流加速后获得足够的初速度冲入机油,使得机油可以将空气流中的杂质过滤掉,对整体的过滤效率影响较小,过滤效率较高。本技术的内壳的隔板的倾斜部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30~50度,在保证对空气流进行有效初步拦截过滤、获得足够加速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出气通道具有足够的出气过流面积,避免出气过流面积过小而增加出气背压。隔板的竖直部与内壳对应的内壁面支架竖直布置有若干块第一筋板,增加内壳、隔板之间的支撑强度,避免内壳、隔板之间发生塌陷变形。内壳的顶端、位于倾斜部的上方朝上竖立设置有一圈围板,形成方形的空气流入口,引导进气口的空气进入进气通道的气流变向加速腔内;围板的左右两外侧分别竖直设有若干第一立柱,第一立柱上开设安装孔,用于安装紧固件、将内壳与上外壳固定连接;相邻第一立柱之间、各立柱与围板的壁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竖筋,增加强度,避免发生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的爆炸图。图2为采用本技术的空气滤清器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图6为下油丝总成的爆炸图。图7为下油丝总成的底盘的立体图。图8为图7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B-B的剖视图。图10为图8中C部的放大图。图11为旋流盘的俯视图。图12位图11中D-D的剖视图。图中:1、上外壳;11、进气口;12、出气口;13、第一下翻边;14、第一凹入部;2、内壳;21、进气通道;22、出气通道;23、凸缘;24、隔板;241、倾斜部;242、竖直部;25、第一筋板;26、围板;27、第一立柱;28、竖筋;29、第二下翻边;3、上油丝总成;4、下油丝总成;41、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内壳(2)内具有隔板(24),将内壳(2)的内部分隔成进气通道(21)及出气通道(22),进气通道(21)连通进气口(11),出气通道(22)连通出气口(12);隔板(24)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22)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241)及下部的竖直部(24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内壳(2)内具有隔板(24),将内壳(2)的内部分隔成进气通道(21)及出气通道(22),进气通道(21)连通进气口(11),出气通道(22)连通出气口(12);隔板(24)的上部朝向出气通道(22)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形成倾斜部(241)及下部的竖直部(24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隔板(24)的倾斜部(24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30~50度。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内壳(2)对应位于进气通道(21)的左侧壁面的高度大于对应位于出气通道(22)的右侧壁面的高度。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内壳(2)的竖直部(242)的高度与内壳(2)的前后壁面及右侧壁面的高度相当,在出气通道(22)形成与倾斜的出气口(12)对应的空气流出口。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的壳体,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忠可田传宝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