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687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包括:若干个环向排水管,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包括排水主管和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的长度方向;若干个背贴式止水带,均设置于隧道的裂缝处,每个背贴式止水带包括本体和导流层,导流层附着于本体上,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导流管,侧边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侧边导流孔;导流层内设置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中心导流孔;侧边导流管与中心导流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每个环向排水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公路隧道建设及运营养护
,具体涉及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隧道防排水是为了保证隧道建筑不致因渗漏水造成病害,危及行车安全,腐蚀洞内设备,降低结构使用寿命而采取的防水及排水措施。隧道衬砌作为基本的结构防水层,可以用于阻隔地下水,使之不能进入隧道内。但是在突降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时,隧道衬砌背后积水无法及时排出,水压力短时间内急剧增大,隧道衬砌承受较大的水压力,往往会导致隧道衬砌开裂、防水板失效。所以,需要设置排水系统,对衬砌背后积水及时排出。现有的隧道环向排水系统较为单一,主要为环向弹簧盲管,盲管覆盖面积较小,没有集流功能,隧道衬砌背后水流不能有效地流入纵向排水管内部;隧道背贴式止水带往往仅用于隧道施工缝、沉降缝处防水处治,无导流功能,当背贴式止水带施工质量较差时,衬砌背后流水往往通过施工缝渗入到隧道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包括:若干个环向排水管,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包括排水主管和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的长度方向;若干个背贴式止水带,均设置于隧道的裂缝处,每个背贴式止水带包括本体和导流层,导流层附着于本体上,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导流管,侧边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侧边导流孔;导流层内设置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中心导流孔;侧边导流管与中心导流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每个环向排水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以上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1、环向排水管上设置有多个分支引流管,可以将大范围内的渗漏水引流至环向排水管内,有利于提高对衬砌背后积水的排放能力。2、背贴式止水带止水的位置如果发生渗水,渗出的水可以通过侧边导流孔和中心导流孔进入导流管内,并通过导流管流入纵向排水管中,便于将该部分渗水进行有效收集,防止渗水流入隧道内。3、环向排水装置同时设置环向排水管和可导水式背贴式止水带,可以使得隧道衬砌背后积水和隧道衬砌裂缝渗水及时引流至纵向排水管中,并通过纵向排水管外排,对隧道渗漏水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环向排水管的局部放大图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背贴式止水带的剖面图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背贴式止水带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环向排水管,1-1、主管弹簧,1-2、排水主管,1-3、引流管,1-4、引流管弹簧;2、背贴式止水带,2-1、侧边导流管,2-2、侧边导流孔,2-3、中心导流管,2-4、中心导流孔,2-5、导流肋;3、检修道,4、隧道地面,5、纵向排水管,6、横向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包括:若干个环向排水管,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包括排水主管和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的长度方向;若干个背贴式止水带,均设置于隧道的裂缝处,每个背贴式止水带包括本体和导流层,导流层附着于本体上,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导流管,侧边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侧边导流孔;导流层内设置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中心导流孔;侧边导流管与中心导流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每个环向排水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的上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通孔沿引流管的长度方向分布。这些通孔可以将引流管覆盖范围内的积水较为彻底地引流至排水主管中。进一步的,若干个引流管分布于排水主管的两侧,两侧的引流管相错分布。进一步的,引流管的自由端相对于排水主管斜向上设置。更进一步的,引流管与排水主管之间的夹角为30°-60°。便于将流入引流管的水引流至排水主管中。再进一步的,引流管与排水主管之间的夹角为35°-45°。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导流管与侧边导流管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导流肋,导流肋自侧边导流管向中心导流管倾斜向下设置。导流肋的设置可以将围岩渗水导流至中心导流管,并通过中心导流孔流入中心导流管内,外排。进一步的,导流肋沿中心导流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主管由软管和弹簧组成,弹簧对软管进行加强。在一些实施例中,引流管由软管和弹簧组成,弹簧对软管进行加强。在软管内设置弹簧加强结构,可以有效避免隧道支护(初支/二衬)将软管挤压变形,以保证排水主管和引流管的排水性能。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环向排水系统由背贴式止水带2与环向排水管1组成,若干个环向排水管1,如2个、3个、4个、5个或更多个,根据隧道的长度和具体的施工环境确定具体的数量,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1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1包括排水主管1-2和若干个引流管1-3,引流管1-3的数量可以为5个、10个、15个、20个等,引流管1-3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1-2的长度方向,排水主管1-2内设置有主管弹簧1-1,引流管1-3内设置有引流管弹簧1-4。引流管1-3分布于排水主管1-2的两侧,两侧的引流管1-3相错分布,引流管1-2相对于排水主管1-2斜向上设置,引流管1-3与排水主管1-2之间的夹角为30°-60°,如30°、35°、40°、45°、50°、55°、60°。背贴式止水带2和排水主管1-2均与纵向排水管5连接,纵向排水管5还与横向排水管6连接,当纵向排水管内满负荷或发生局部堵塞时,积水可以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出。纵向排水管5和横向排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若干个环向排水管,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包括排水主管和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的长度方向;/n若干个背贴式止水带,均设置于隧道的裂缝处,每个背贴式止水带包括本体和导流层,导流层附着于本体上,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导流管,侧边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侧边导流孔;导流层内设置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中心导流孔;/n侧边导流管与中心导流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n每个环向排水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环向排水管,分布于隧道的长度方向,每个环向排水管均沿隧道的环向设置;环向排水管包括排水主管和若干个引流管,引流管成分支状分布于排水主管的长度方向;
若干个背贴式止水带,均设置于隧道的裂缝处,每个背贴式止水带包括本体和导流层,导流层附着于本体上,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导流管,侧边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侧边导流孔;导流层内设置有中心导流管,中心导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中心导流孔;
侧边导流管与中心导流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
每个环向排水管均与隧道的纵向排水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的上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通孔沿引流管的长度方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集水、导流的隧道环向排水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昌海魏东旭李帅张欣欣周逸凯杨仲尼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