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及其系统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547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41
本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和一种包括所述系统的系统组。所述系统包括进水单元、混凝池单元、絮凝池单元和沉淀池单元。所述系统布置成一矩形区域,所述矩形区域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子矩形区域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子矩形区域。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沉淀池单元,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并且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沿着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的一个边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及其系统组
本公开涉及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和包括多个这样的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的系统组。
技术介绍
沉淀池系统(在本文中,或称为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可用于处理工业和生活用水,例如污水处理、水净化处理等。沉淀池系统例如可以包括高密度沉淀池,其与混凝池、絮凝池合建,通过混凝和絮凝等处理使水中悬浮物迅速沉降,提高了沉淀池系统的处理能力。现有的沉淀池系统中诸如进水单元、混凝池单元、絮凝池单元和沉淀池单元等各个单元通常被顺序地依次布置,导致沉淀池系统的占地中存在细碎且无法利用的面积,从而占地面积大,当布置多座沉淀池系统时,沉淀池组(在本文中,或称为系统组)难以紧凑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其包括:进水单元,其配置为将来水引入到所述系统中;混凝池单元,包括混凝池,其配置为将混凝剂与来自所述进水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混凝反应;絮凝池单元,包括絮凝池,其配置为将絮凝剂与来自所述混凝池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絮凝反应;以及沉淀池单元,包括沉淀池,其配置为使来自所述絮凝池单元的来水沉淀。所述系统布置成一矩形区域,所述矩形区域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子矩形区域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子矩形区域。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沉淀池单元,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并且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沿着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的一个边布置。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使得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并且可以简单地设计具有多个系统的系统组。此外,彼此相邻的两个系统或者系统与相邻的其他建筑物可以共壁布置,从而节省土建费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矩形区域等于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加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单元单独形成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并且所述沉淀池单元、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所占据的区域为矩形。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的中间,所述进水单元、所述絮凝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絮凝池单元的两侧,所述进水单元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连接到所述混凝池单元,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絮凝池单元的底部延伸。所述絮凝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的中间有利于避免所述沉淀池的进水的偏流。通过至少一部分在絮凝池单元的底部延伸的第一过水通道连接混凝池单元和进水单元高效利用了空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单元和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与所述沉淀池单元共壁地建造,所述进水单元与所述絮凝池单元共壁地建造,所述絮凝池单元与所述混凝池单元共壁地建造。多个功能单元被共壁地建造,降低了系统的土建费用和占地面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和配水堰,来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并通过所述配水堰分配到所述系统中,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单元的远离第一矩形区域的一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污泥输送单元。所述污泥输送系统包括:用于将在所述沉淀池单元中沉淀下来的污泥循环至所述絮凝池单元或排出所述系统的污泥回流和排放管路;以及设置所述污泥回流和排放管路中的多个污泥回流和排放泵。所述多个污泥回流和排放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的远离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的一侧。将多个污泥回流和排放泵设置在作为矩形区域的一侧的操作面处,有助于方便操作和维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凝池为第一混凝池,所述混凝池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混凝池连通的第二混凝池。所述第一混凝池和所述第二混凝池沿其所占据的区域呈矩形的所述絮凝池单元的一个边布置。所述进水单元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连接到所述第一混凝池的底部,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絮凝池单元的底部延伸。所述第二混凝池的底部通过第二过水通道连接到所述絮凝池的底部。这样的水流通道布置有助于水处理工艺的高效运行和系统的紧凑布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单元包括取样排渣管,所述絮凝池单元包括第一放空管,所述进水单元包括第二放空管。所述取样排渣管、所述第一放空管和所述第二放空管设置在所述进水单元所占据的区域处,并且能够从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的与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相反的一侧接近。将取样排渣管、第一放空管和第二放空管设置在进水单元所占据的区域处并且靠近操作面,有助于方便操作和维修。本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的系统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组包括多个所述系统,所述多个系统并排布置,使得相邻的两个系统的第一子矩形区域和第二子矩形区域分别并排布置且共壁地建造。本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的系统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一对系统。所述一对系统对称地布置,使得相邻的所述一对系统的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分别并排布置,并且所述一对系统的进水单元彼此邻近。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示出了一种沉淀池系统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一种沉淀池组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沉淀池组的俯视示意图;图4出了图3中沉淀池组的底层平面图;图5出了图3中沉淀池组的放大俯视图;图6示出了图4中沉淀池组的放大俯视图;图7示出了沿图5中A-A线截取的沉淀池组的局部剖视图;图8示出了沿图5中B-B线截取的沉淀池组的局部剖视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沉淀池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沉淀池系统100、200、300、400进水单元110、210、310、410进水口311配水堰312过水竖井313第二放空管314混凝池单元120、220、320、320第一混凝池321第二混凝池322絮凝池单元130、230、330、430第一放空管331沉淀池单元140、240、340、440取样排渣管341沉淀池141斜管142集水槽143出水渠144刮泥机145污泥输送单元150污泥回流和排放管道351污泥回流和排放泵352中间区域201第二过水通道360第一过水通道370沉淀池墙38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沉淀池系统和沉淀池组。为使本实用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进水单元,其配置为将来水引入到所述系统中;/n混凝池单元,包括混凝池,其配置为将混凝剂与来自所述进水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混凝反应;/n絮凝池单元,包括絮凝池,其配置为将絮凝剂与来自所述混凝池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絮凝反应;以及/n沉淀池单元,包括沉淀池,其配置为使来自所述絮凝池单元的来水沉淀,其中,/n所述系统布置成一矩形区域,/n所述矩形区域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子矩形区域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子矩形区域,/n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沉淀池单元,/n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并且/n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沿着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的一个边布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模块化紧凑布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单元,其配置为将来水引入到所述系统中;
混凝池单元,包括混凝池,其配置为将混凝剂与来自所述进水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混凝反应;
絮凝池单元,包括絮凝池,其配置为将絮凝剂与来自所述混凝池单元的来水混合以发生絮凝反应;以及
沉淀池单元,包括沉淀池,其配置为使来自所述絮凝池单元的来水沉淀,其中,
所述系统布置成一矩形区域,
所述矩形区域包括位于其一端的第一子矩形区域和位于其另一端的第二子矩形区域,
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沉淀池单元,
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包括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并且
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沿着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的一个边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形区域等于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加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淀池单元单独形成所述第一子矩形区域,
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共同形成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并且
所述沉淀池单元、所述进水单元、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所占据的区域为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絮凝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子矩形区域的中间,所述进水单元、所述絮凝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絮凝池单元的两侧,
所述进水单元通过第一过水通道连接到所述混凝池单元,所述第一过水通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絮凝池单元的底部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单元和所述混凝池单元和所述絮凝池单元与所述沉淀池单元共壁地建造,所述进水单元与所述絮凝池单元共壁地建造,所述絮凝池单元与所述混凝池单元共壁地建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单元包括进水口和配水堰,来水从所述进水口进入并通过所述配水堰分配到所述系统中,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单元的远离第一矩形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威于红艳崔碧玉赵欣
申请(专利权)人: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