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导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20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其包括一面板、一连接组件、多个导光元件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其中该面板具有多个开口,该连接组件上、下两端各形成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导光元件设置于该连接组件上,各所述导光元件的后端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导光元件通过所述固定部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的开口处;以及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面板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尤指是涉及一种电脑周边的面板导光结构。
技术介绍
早在70年代就已经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专利技术,其对人类的生活形态产生极大的影响。数十年来,人们仍不断的努力,希望能专利技术出更具有实用性的有效光源,然而一直无法突破很多的关键技术上的瓶颈,故将其应用于日常照明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亮度的提高和产品的寿命问题。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在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使得LED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LED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许多的优势,例如体积小、发光效率高、操作反应速度快、可挠式或可陈列式元件,且LED无热辐射与水银等有毒物质的污染。目前LED的制造技术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LED的亮度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LED已应用的范围包括汽车仪表板、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室内照明、扫描机与传真机光源等。此外,随着集成电路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子元件的设计与制作持续朝着细微化的趋势发展,并且由于电子元件具备更大规模、高集成度的电子线路,因此包括电子元件的产品也更加完善。请参阅图1,其为公知面板导光结构的立体图。该面板导光结构包括一本体100、一面板101、多个发光二极管102及一电路板103。其中该面板101设置于该本体100的一侧,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02设置于该本体100的另一侧,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02各具有一组的接脚1021,所述多个接脚1021连接于该电路板103上。通过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02使该面板101导光。然而,公知面板导光结构中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102为穿孔插件式元件,由于尺寸无法进一步缩小,会占用电路板103大量的空间。再加上“插件式”的组装方式,需要为每个接脚1021钻一个洞,所以此种元件的接脚1021会占掉电路板103两面的空间,而且连接处的焊点也比较大。此外,所述发光二极管102的接脚1021还需要经过折弯工艺,这会增加成本。另外,所述发光二极管102无法固定彼此之间的间隙。再者,所述发光二极管102并没有任何聚光或导光元件,且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间隙,因此所述发光二极管102的光源会彼此影响,从而会影响面板的导光。所以,由上述内容可知,上述的公知面板导光结构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而具有可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导光结构,主要将多个导光元件的固定部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的开口处,同时将多个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面板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以此改善公知技术的组装不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会彼此影响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是通过表面黏着方式(SMDSurface Mount Device)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因此不使用折弯工艺,会降低成本,此外可容易固定所述发光二极管彼此之间的间隙。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其中该导光元件可单个化或模块化。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其包括一面板,其具有多个开口;一连接组件,其上、下端各形成多个凹槽;多个导光元件,其设置于该连接组件上,所述导光元件的后端各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导光元件通过所述固定部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的开口处;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其设置于所述面板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面板具有一凹部,所述多个开口形成于该凹部上。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面板开口呈一圆弧状。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连接组件形成多个用以容置所述导光元件的容置空间。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连接组件的凹槽呈一V字形状,通过切割该V字形状凹槽,可得到单颗或模块化的导光元件。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导光元件的前端为一圆弧状。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该面板导光结构还包括一印刷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印刷电路板上。本技术的面板导光结构的优点如下(1)可直接快速地将所述导光元件组合于该面板上;(2)开模容易(塑料特性);(3)可针对使用者的需求使所述导光元件单个化或为模块化;(4)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不会彼此影响;以及(5)人工、组装成本降低。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公知面板导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面板导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面板导光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的面板导光结构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本体 101 面板102 发光二极管1021 接脚103 电路板1 面板11 开口 12凹部2连接组件 21凹槽22 容置空间 3导光元件31 固定部4发光二极管 5 印刷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面板导光结构。该面板导光结构包括一面板1、一连接组件2、多个导光元件3及多个发光二极管4。其中该面板1具有多个开口11,该连接组件2的上、下端各形成多个凹槽21。所述多个导光元件3设置于该连接组件2上,各所述导光元件3的后端均具有一固定部31,所述导光元件3通过所述固定部31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1的开口11处;以及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4设置于所述面板1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4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3。该面板1中心处形成一凹部12,所述多个开口11形成于该凹部12上,此外该面板1的开口11呈一圆弧状(也可为任何形状)。该连接组件2形成多个容置空间22,用以容置所述导光元件3。该连接组件2上、下端各形成多个凹槽21,该连接组件2的凹槽21呈一V字形状(也可为任何形状),通过切割所述V字形状凹槽21,可得到单个化或模块化的导光元件3(如图4所示)。该导光元件3前端为一圆弧状,其后端为一固定部31,通过该固定部31将该导光元件3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1的开口11处。所述发光二极管4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3,因此每一个发光二极管4都对应于每一个导光元件3,故此当每一个发光二极管4发光时,可经由每一个导光元件3而发光照明,此外该导光元件3还具有聚光功能,因此所述发光二极管4的光源不会彼此影响。该导光元件3为一PC(聚碳酸脂)热塑性塑料件,所以开模容易。其中该面板导光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印刷电路板5,所述发光二极管4通过表面黏着方式设置于该印刷电路板5上,因此可容易地固定所述发光二极管4彼此之间的间隙。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面板导光结构,主要将多个导光元件3的固定部31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1的开口11处,同时将多个发光二极管4设置于所述面板1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4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3,以此改善公知技术组装不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4的光源会彼此影响的问题。此外,根据本技术的面板导光结构,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4是通过表面黏着方式设置于印刷电路板5上,因此不使用折弯工艺,从而会降低成本,此外可容易固定所述发光二极管4彼此之间的间隙。并且本技术的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板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面板导光结构包括:    一面板,其具有多个开口;    一连接组件,其上、下两端各形成多个凹槽;    多个导光元件,其设置于该连接组件上,所述导光元件的后端各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导光元件通过所述固定部相对应地穿设固定于该面板的开口处;以及    多个发光二极管,其设置于所述面板的一侧,且所述发光二极管分别相对应于所述导光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信
申请(专利权)人:研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