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445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同轴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4mm~5mm,焦距为‑27mm~‑29mm,通光孔径为Φ39mm~Φ42mm;第二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第二片透镜的厚度为6mm~8mm,焦距为24mm~25mm,通光孔径为Φ43mm~Φ45mm;第三片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5mm~7mm,焦距为‑15mm~‑16mm,通光孔径为Φ22mm~Φ24mm;第四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其厚度为6mm~8mm,焦距为17mm~18mm,通光孔径为Φ16mm~Φ18mm;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间距为29.1mm~29.3mm,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间距为12.1mm~12.4mm,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距为1.2mm~1.4mm,红外光学系统的总长为59~80mm。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视场角大、镜片数少、材料常规且涉及种类少、在较宽温度范围实现了较好成像质量的无热化设计、一次成像即实现了良好的冷阑匹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光学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系统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无热化紧凑型大视场的中波红外光学系统。
技术介绍
大视场红外光学系统无论在军事对抗还是在民用监视、资源勘探和搜救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因此,大视场凝视型红外成像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强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红外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在实现大视场和无热化的同时实现紧凑结构和低畸变是一个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热化紧凑型大视场的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该系统结构紧凑、视场角大、镜片数少、材料常规且涉及种类少、在较宽温度范围实现了较好成像质量的无热化设计、一次成像即实现了良好的冷阑匹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同轴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4mm~5mm,焦距为-27mm~-29mm,通光孔径为Φ39mm~Φ42mm;第二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第二片透镜的厚度为6mm~8mm,焦距为24mm~2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同轴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4mm~5mm,焦距为-27mm~-29mm,通光孔径为Φ39mm~Φ42mm;所述第二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二片透镜的厚度为6mm~8mm,焦距为24mm~25mm,通光孔径为Φ43mm~Φ45mm;所述第三片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5mm~7mm,焦距为-15mm~-16mm,通光孔径为Φ22mm~Φ24mm;所述第四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其厚度为6mm~8mm,焦距为17mm~18mm,通光孔径为Φ16mm~Φ18mm;/n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路方向依次同轴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4mm~5mm,焦距为-27mm~-29mm,通光孔径为Φ39mm~Φ42mm;所述第二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所述第二片透镜的厚度为6mm~8mm,焦距为24mm~25mm,通光孔径为Φ43mm~Φ45mm;所述第三片透镜的光焦度为负,其厚度为5mm~7mm,焦距为-15mm~-16mm,通光孔径为Φ22mm~Φ24mm;所述第四片透镜的光焦度为正,其厚度为6mm~8mm,焦距为17mm~18mm,通光孔径为Φ16mm~Φ18mm;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间距为29.1mm~29.3mm,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的间距为12.1mm~12.4mm,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间距为1.2mm~1.4mm,所述红外光学系统的总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成王德江洪永丰虞林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