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路线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路线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市面上一些地图软件能够基于用户需求生成出行路径。具体而言,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置起点和终点,这些地图软件所采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可以按照最短通行时间、最短路程或最少换乘次数为用户生成相应的出行路径。然而,上述方式生成的路径通常只涉及到单一的出行方式,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采用多种出行方式的组合。上述方式由于没有考虑到用户可以组合多种出行方式,导致无法为用户提供通行效率更好的最优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考虑多种出行方式的路线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一种路线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出行信息及出行偏好信息;确定所述出行信息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对应的多层交通网络,所述多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子网络、步行子网络和公共交通子网络;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不同子网络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获取出行信息及出行偏好信息;/n确定所述出行信息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对应的多层交通网络,所述多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子网络、步行子网络和公共交通子网络;/n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不同子网络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n基于所述多层交通网络,根据所述出行偏好信息、所述通行时长生成与所述出行信息匹配的出行路线,其中,所述出行路线采用多种出行方式生成,各所述出行方式对应的出行方式标识所构成的序列,是出行方式状态转移模型中的可行序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线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出行信息及出行偏好信息;
确定所述出行信息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对应的多层交通网络,所述多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子网络、步行子网络和公共交通子网络;
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不同子网络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
基于所述多层交通网络,根据所述出行偏好信息、所述通行时长生成与所述出行信息匹配的出行路线,其中,所述出行路线采用多种出行方式生成,各所述出行方式对应的出行方式标识所构成的序列,是出行方式状态转移模型中的可行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地理位置的地图数据;
根据所述地图数据生成道路子网络,所述道路子网络包括道路结点及所述道路结点之间的路段,所述道路结点包括道路停靠点和泊车点;
根据所述地图数据生成步行子网络,所述步行子网络包括步行结点及所述步行结点之间的路段,所述步行结点包括道路停靠点、泊车点和公共交通站点;
根据所述地图数据及公共交通线路数据生成公共交通子网络,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包括公共交通结点及所述公共交通结点之间的路段,所述公共交通结点包括公共交通站点;
根据所述道路停靠点和所述泊车点将所述道路子网络与所述步行子网络连接,以及根据所述公共交通站点将所述步行子网络与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连接后,获得所述多层交通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图数据及公共交通线路数据生成公共交通子网络,包括:
根据所述公共交通线路数据获取公共交通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的顺序;
根据所述地图数据获取公共交通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的地理坐标;
根据所述顺序及所述地理坐标将所述公共交通站点与所述道路子网络匹配后,生成包括所述公共交通站点及所述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路段的公共交通子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行子网络中的步行结点还包括私营交通结点,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私营交通服务对应的私营交通道路数据;
根据所述私营交通道路数据生成私营交通子网络,所述私营交通子网络包括私营交通结点和所述私营交通结点之间的路段;
所述根据所述道路停靠点和所述泊车点将所述道路子网络与所述步行子网络连接,以及根据所述公共交通站点将所述步行子网络与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连接后,获得多层交通网络,包括:
根据所述道路停靠点和所述泊车点将所述道路子网络与所述步行子网络连接,根据所述公共交通站点将所述步行子网络与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连接,以及根据所述私营交通结点将所述私营交通子网络与所述步行子网络连接后,获得所述多层交通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与预设的各类出行方式对应的出行方式标识;
获取用于约束出行过程中更换出行方式的转移限制条件;
将满足所述转移限制条件的出行方式标识序列,作为所述可行序列;
根据所述可行序列生成所述出行方式状态转移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不同子网络中各个网络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包括:
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道路子网络中各道路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
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步行子网络中各步行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
查询所述多层交通网络的公共交通子网络中公共交通结点之间的行驶时长和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并根据所述行驶时长和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计算所述公共交通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行驶时长和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计算公共交通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包括:
当从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中的第一站点至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中的第二站点之间存在多条公共交通线路时,则将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中从所述第一站点至所述第二站点的路段标记为超路段;
获取所述多条公共交通线路中的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
获取所述每条公共交通线路从所述第一站点至所述第二站点的行驶时长;
根据所述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得到所述超路段的联合车辆频率;
根据所述联合车辆频率确定所述第一站点对应的平均等待时间;
根据所述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及所述联合车辆频率确定每条公共交通线路作为第一个到达所述第一站点的线路的概率;
根据所述平均等待时间、所述概率及所述行驶时长计算从所述第一站点至所述第二站点之间的超路段的通行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行驶时长和每条公共交通线路的车辆频率计算公共交通结点之间的通行时长,包括:
当从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中的第一站点至所述公共交通子网络中的第二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韦,宋玉晨,杨敏,刘向龙,
申请(专利权)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