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66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利用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合和分离来实现模具的安装与拆卸;上模具内设置上弯型沟道,下模具内设置下弯型沟道,上弯型沟道与下弯型沟道组合实现弯型通道,工件坯从弯型通道的一侧开口挤入弯型通道内,顺着弯型通道的结构而挤压成弯管,采用挤压方式一次成型,避免了传统工艺制备管子时对管子的拉伸变形,简化了拐角处的管壁的应力状态,避免了由于受到拉力和压力不均匀而呈现受压受拉情况复杂的状态,特别是受拉应力的管壁晶格被拉伸变得较薄的问题,提高了弯管外弧壁的致密度、耐高压能力和耐磨损性能,使得管壁密度均匀,避免了微裂纹的产生,提高了活动弯头的质量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活动弯头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在油田的固井、压裂等作业中,流体介质必须经过耐高压的管道才能输送至目标位置,活动弯头是连接水泥车与井口的主要零件之一。在现场作业中,受环境制约,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活动弯头来改变流体的流向,借助这种活动弯头,管线可以连通成任何角度,同时活动弯头能够吸收由于泵量不均匀而产生的大部分震动。然而,在压裂施工时,携带石英砂的高压压裂液以很高的速度流过活动弯头内孔,使弯曲部位外侧的孔壁严重磨损,甚至被磨穿。再者,传统制造活动弯头工艺采用煨弯工艺,将直通管拉弯,造成活动弯管拐角处的内径变形,且拐角处的管壁由于受到拉力和压力不均匀而呈现受压受拉情况复杂的状态,特别是受拉应力的管壁晶格被拉伸变得较薄,致密度下降,耐高压能力、耐磨损能力下降,积极破损和开裂;甚至受拉应力的管壁晶格被拉伸过度而本身就造成了很多微裂纹,从而造成活动弯头在施工过程中的破损和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能够一次挤压成型制备出活动弯头,确保了活动弯头整体的致密性和密度均匀性,以及确保活动弯头内径尺寸的均匀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具,上模具内部设置有上弯型沟道;下模具,下模具内部设置有下弯型沟道;上模具和下模具合在一起组成所述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中,上弯型沟道与下弯型沟道随着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合而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弯型通道;弯型通道内用于装载工件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具包括上外模具、上内模具;所述上内模具嵌入固定于所述上外模具内;所述上弯型沟道设置于所述上外模具内;所述下模具包括下外模具、下内模具;所述下内模具嵌入固定于所述下外模具内;所述下弯型沟道设置于所述下外模具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外模具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槽,用于栓销插入而固定于外部;所述下外模具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第二卡槽,用于栓销插入固定于外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外模具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上外模具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下外模具底部设置有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下外模具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上盖边缘;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下盖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的表面、所述下模具与所述上模具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凹孔和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孔中,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固定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外模具与所述下外模具相对的表面、所述下外模具与所述上外模具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凹孔和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孔中,实现上外模具和下外模具的固定组合;所述上内模具与所述下内模具相对的表面、所述下内模具与所述上内模具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凹孔和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孔中,实现上内模具和下内模具的固定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弯型沟道具有第一直段和第一弯段;所述下弯型沟道具有第二直段和第二弯段;第一直段和第二直段构成第一直管道,第一弯段和第二弯段构成第二弯管道,所述第一直管道和所述第二弯管道构成所述弯型沟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弯管道的末端内壁设置有矫正件结构,矫正件结构能够沿着第二弯管道的内径方向伸缩,矫正件结构伸出顶住进入第二弯管道末端的工件坯将其弯度矫正。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弯段末端的所述上模具设置有镂空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弯段末端的所述下模具设置有与所述镂空区域相对应的矫正件结构;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组合时,所述矫正件结构嵌入所述镂空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矫正件结构的一侧具有一弧面,所述弧面作为所述第二弯管道末端的一部分内壁;所述矫正件结构能够沿第二弯管道内径方向伸缩,矫正件结构伸出顶住进入第二弯管道末端的工件坯将其弯度矫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模具还设置有锁模结构;所述下外模具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锁模结构具有抵触件,所述抵触件穿入所述第一开口中向上伸出抵住所述下内模具,从而使得下内模具与所述上内模具呈夹紧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触件还连接有驱动件,驱动件给所述抵触件提供动力;所述抵触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下外模具上。本专利技术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设置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合和分离来实现模具的安装与拆卸,以及实现工件坯的取出;上模具内设置上弯型沟道,下模具内设置下弯型沟道,上弯型沟道与下弯型沟道组合实现弯型通道,工件坯从弯型通道的一侧开口挤入弯型通道内,顺着弯型通道的结构而挤压成弯管,采用挤压方式一次成型,避免了传统工艺制备管子时对管子的拉伸变形,简化了拐角处的管壁的应力状态,避免了由于受到拉力和压力不均匀而呈现受压受拉情况复杂的状态,特别是受拉应力的管壁晶格被拉伸变得较薄的问题,提高了弯管外弧壁的致密度、耐高压能力和耐磨损性能,使得管壁密度均匀,避免了微裂纹的产生,提高了活动弯头的质量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上模具包括上内模具和上外模具,下模具包括下内模具和下外模具,提高了模具使用的灵活性,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更换上外模具和下外模具,只需更换上内模具和下内模具,就可以实现不同工件坯形状的制备。进一步的,在上外模具的顶部边缘设置第一卡槽,下外模具的顶部外边设置第二开槽,用于栓销插入而将上外模具与下外模具固定于设备上。较佳的,上外模具顶部设置了上盖,下外模具底部设置了下盖,上盖和下盖的设置方便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安装和拆卸;上模具和下模具采用凸起和凹孔的配合来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卡紧定位。优选的,弯型沟道由第一直管道和第二弯管道构成,工件坯从第一直管道向内挤入,从第二弯管道向外挤出,从而实现活动弯头的成型也即是形成弯管。在工件坯从第一直管道挤入到第二弯管道之后,为了避免工件坯的前端会出现过弯,在第二弯管道的末端内壁设置了矫正件结构,矫正件结构能够沿着第二弯管道的内径方向伸缩,矫正件结构伸出顶住进入第二弯管道末端的工件坯将其弯度矫正。较佳的,矫正件结构设置于第二弯段末端,从而能够实现最佳矫正效果。此外,由于工件坯是采用挤压方式成型的,考虑到模具所承受的压力可能会造成上内模具和下内模具的松动而导致工件坯的成型出现误差,还设置了锁模结构于下模具中。锁模结构设置有抵触件,抵触件穿过下外模具设置的开口二抵住下内模具,使得下内模具与上内模具呈夹紧状态。此外,可以采用驱动件连接抵触件来提供动力,驱动件可以采用油缸等驱动结构。抵触件可以拆卸,方便模具的安装和拆卸。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的分离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下模具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件坯前端被挤压后过弯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与第一开口的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锁模结构与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装关系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模具,上模具内部设置有上弯型沟道;/n下模具,下模具内部设置有下弯型沟道;上模具和下模具合在一起组成所述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中,上弯型沟道与下弯型沟道随着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合而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弯型通道;弯型通道内用于装载工件坯。/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831 CN 20201089975551.一种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具,上模具内部设置有上弯型沟道;
下模具,下模具内部设置有下弯型沟道;上模具和下模具合在一起组成所述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中,上弯型沟道与下弯型沟道随着上模具和下模具的组合而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弯型通道;弯型通道内用于装载工件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包括上外模具、上内模具;所述上内模具嵌入固定于所述上外模具内;所述上弯型沟道设置于所述上外模具内;
所述下模具包括下外模具、下内模具;所述下内模具嵌入固定于所述下外模具内;所述下弯型沟道设置于所述下外模具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模具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槽,用于栓销插入而固定于外部;所述下外模具的顶部边缘设置有第二卡槽,用于栓销插入固定于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模具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上外模具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下外模具底部设置有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下外模具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上盖边缘;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下盖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相对的表面、所述下模具与所述上模具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凹孔和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孔中,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固定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动弯头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模具与所述下外模具相对的表面、所述下外模具与所述上外模具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相配合的凹孔和凸起,所述凸起插入所述凹孔中,实现上外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菊生勾轶
申请(专利权)人:戴昇超高压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