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柱装置及层析柱装柱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357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层析柱领域,公开了一种层析柱装置及层析柱装柱方法。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层析柱管、柱头和底板,柱头密封设置于层析柱管内且能够沿层析柱管的轴向上下移动,柱头设置有连通柱头上下两侧的第一上通道,底板密封盖设于层析柱管的底端,底板设置有分别连通底板上下两侧的第一下通道和第二下通道,底板还设置有连通底板下侧与第二下通道的第三下通道,第二下通道设置为具有与底板上侧连通而与第三下通道断开的第一状态以及与第三下通道连通而与底板上侧断开的第二状态,层析柱管的内壁面上形成有让位结构,让位结构设置为能够在柱头移动至让位结构处时连通柱头的上下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正压装柱,克服现有技术中负压装柱产生的各种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析柱装置及层析柱装柱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层析柱
,具体地涉及一种层析柱装置及层析柱装柱方法。
技术介绍
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离不开层析柱的使用,但层析柱的装填好坏,直接影响其分配效果,进而影响产品的回收率及纯度。目前,国内外工业级层析柱的装填方法主要为吸入式和置换式两种。置换式在装填小直径层析柱时效果很好,但在层析柱直径较大时(通常直径在800mm以上)分配效果较差。因此广泛采用的装填方法为吸入式,即通过层析柱柱头下压至层析柱底部,将预先混匀的匀浆液通过活塞的方式吸入层析柱内。但是上述吸入式装填方法存在较多缺陷:由于采用负压方式将匀浆液吸入层析柱,第一方面,在负压条件下容易产生气泡,影响最终分配效果,降低填料利用率;第二方面,柱头上升速度慢(通常在20mm/min以下),装柱时间长,而较长的时间会导致填料沉降,柱效降低,分配效果变差;第三方面,对匀浆液浓度要求较高,通常需要在50%以下,这样势必导致吸入的匀浆液总体积不会太多,导致柱床高度较低,对于柱床要求较高的生产工艺不太合适。另外,填料的吸入或卸出均为挤压形式,容易造成填料的破损,导致填料耗损率大,更换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层析柱装置及层析柱装柱方法,实现正压装柱,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负压装柱产生的各种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层析柱装置,包括层析柱管、柱头以及底板,所述柱头密封设置于所述层析柱管内且能够沿所述层析柱管的轴向上下移动,所述柱头设置有连通所述柱头上下两侧的第一上通道,所述底板密封盖设于所述层析柱管的底端,所述底板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底板上下两侧的第一下通道和第二下通道,所述底板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底板下侧与所述第二下通道的第三下通道,所述第二下通道设置为具有与所述底板上侧连通而与所述第三下通道断开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三下通道连通而与所述底板上侧断开的第二状态,所述层析柱管的内壁面上形成有让位结构,所述让位结构设置为能够在所述柱头移动至所述让位结构处时连通所述柱头的上下两侧。可选地,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泵,所述泵设置为与所述第二下通道连通。可选地,所述让位结构由形成在所述层析柱管顶端的内壁面上的向上的倒角和/或形成在所述层析柱管底端的内壁面上的向下的倒角形成。可选地,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下通道内并能够通过移动或转动实现所述第二下通道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转变。可选地,所述第二下通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以及第四段,所述第三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所述第二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和所述第四段的内径,所述第三下通道设置为与所述第三段连通;所述活动件为同轴插设于所述第二下通道内且能够沿所述第二下通道的轴向移动的第二下管,所述第二下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适配,所述第三管段的外径与所述第四段的内径适配,所述第二下管上设置有从所述第一管段的顶面向所述第二管段的底面延伸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管段的顶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下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二段的第二连通孔,所述堵头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内径且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内径,所述堵头顶端至所述第二管段底端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段顶端至所述第三段底端的轴向长度。可选地,所述柱头设置有连通所述柱头上下两侧的第二上通道,所述第二上通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上通道的内径。可选地,所述柱头设置有连通所述柱头上侧与所述第二上通道的第三上通道,所述第二上通道设置为具有与所述柱头下侧连通而与所述第三上通道断开的第三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三上通道连通而与所述柱头下侧断开的第四状态。可选地,各个所述通道均连接有控制其通断的阀门。可选地,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为能够控制所述柱头的移动。可选地,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压力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设置为用于检测所述层析柱管内的压力。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层析柱装柱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向层析柱管内注入预定量的纯化水;S2:下压柱头对所述层析柱管和所述柱头排气泡;S3:向所述层析柱管内泵入匀浆液,并使所述柱头的移动与匀浆液的泵入同步进行,以使所述层析柱管内保持正压;S4:对所述层析柱管进行压柱。可选地,在所述步骤S3中,使所述层析柱管内的压力保持在0.1bar-0.3bar。可选地,所述步骤S4中的压柱方法具体为:将所述柱头下压至预定柱床高度。可选地,所述方法采用以上所述的层析柱装置进行,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步骤S3之前对所述第二下通道和所述第三下通道排气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层析柱装置进行装柱时,可以实现正压装柱,具有操作简单、装柱速度快、无气泡产生、对匀浆液浓度要求低、装柱柱床高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层析柱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底板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第二下通道处于第一状态;图3是图2中第二下通道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柱头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第二上通道处于第三状态;图5是图4中第二上通道处于第四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装柱方法装柱高度为17.3cm的柱效测试结果图;图7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装柱方法装柱高度为19.5cm的柱效测试结果图。附图标记说明10-层析管柱,11-让位结构,20-柱头,21-第一上通道,22-第二上通道,23-第三上通道,24-第一上管,241-第一上阀门,25-第二上管,251-第二上阀门,26-第三上管,261-第三上阀门,27-密封圈,30-底板,31-第一下通道,32-第二下通道,321-第一段,322-第二段,323-第三段,324-第四段,33-第三下通道,34-第一下管,341-第一下阀门,35-第二下管,351-第一管段,352-第二管段,353-第三管段,354-第一连通孔,355-堵头,356-第二连通孔,357-第二下阀门,36-第三下管,361-第三下阀门,40-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指参照附图1所示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层析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层析柱管(10)、柱头(20)以及底板(30),所述柱头(20)密封设置于所述层析柱管(10)内且能够沿所述层析柱管(10)的轴向上下移动,所述柱头(20)设置有连通所述柱头(20)上下两侧的第一上通道(21),所述底板(30)密封盖设于所述层析柱管(10)的底端,所述底板(30)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底板(30)上下两侧的第一下通道(31)和第二下通道(32),所述底板(30)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底板(30)下侧与所述第二下通道(32)的第三下通道(33),所述第二下通道(32)设置为具有与所述底板(30)上侧连通而与所述第三下通道(33)断开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三下通道(33)连通而与所述底板(30)上侧断开的第二状态,所述层析柱管(10)的内壁面上形成有让位结构(11),所述让位结构(11)设置为能够在所述柱头(20)移动至所述让位结构(11)处时连通所述柱头(20)的上下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522 CN 20201044341281.一种层析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层析柱管(10)、柱头(20)以及底板(30),所述柱头(20)密封设置于所述层析柱管(10)内且能够沿所述层析柱管(10)的轴向上下移动,所述柱头(20)设置有连通所述柱头(20)上下两侧的第一上通道(21),所述底板(30)密封盖设于所述层析柱管(10)的底端,所述底板(30)设置有分别连通所述底板(30)上下两侧的第一下通道(31)和第二下通道(32),所述底板(30)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底板(30)下侧与所述第二下通道(32)的第三下通道(33),所述第二下通道(32)设置为具有与所述底板(30)上侧连通而与所述第三下通道(33)断开的第一状态以及与所述第三下通道(33)连通而与所述底板(30)上侧断开的第二状态,所述层析柱管(10)的内壁面上形成有让位结构(11),所述让位结构(11)设置为能够在所述柱头(20)移动至所述让位结构(11)处时连通所述柱头(20)的上下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析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泵(40),所述泵(40)设置为与所述第二下通道(32)连通;和/或
所述让位结构(11)由形成在所述层析柱管(10)顶端的内壁面上的向上的倒角和/或形成在所述层析柱管(10)底端的内壁面上的向下的倒角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析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析柱装置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下通道(32)内并能够通过移动或转动实现所述第二下通道(32)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的转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析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下通道(3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第一段(321)、第二段(322)、第三段(323)以及第四段(324),所述第三段(323)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段(322)的内径,所述第二段(32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段(321)的内径和所述第四段(324)的内径,所述第三下通道(33)设置为与所述第三段(323)连通;
所述活动件为同轴插设于所述第二下通道(32)内且能够沿所述第二下通道(32)的轴向移动的第二下管(35),所述第二下管(35)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351)、第二管段(352)以及第三管段(353),所述第二管段(35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351)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351)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管段(353)的外径,所述第一管段(351)的外径与所述第二段(322)的内径适配,所述第三管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浩刘凤阳曲俊法刘咔范湘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众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