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973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设备中,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另一个具有凹槽,突起的至少部分长度可卡入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形成定位,从而在换热设备的组装过程中,可防止第一端板从壳体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窜动及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的上、下移动,便于第一端盖的密封固定。与现有的换热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设备具有以下优点:零部件少,结构、组装步骤和工艺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的轴向和径向定位效果稳定,端板与壳体的端部间的密封性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
,特别是一种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JP4680933B2公开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壳体和树脂制管,树脂管的端部捆扎在一起形成蜂窝结构,为了使蜂窝结构穿过壳体,蜂窝结构的外径必须小于壳体的内径,蜂窝结构通过一个开口环来补偿其外径,壳侧端板同时抵靠按压蜂窝结构的壳侧凸部、开口环和壳侧法兰,再通过螺栓将管侧端板固定至壳侧端板,通过螺栓将管侧法兰固定至管侧端板,拧紧螺栓后,壳侧端板同时将壳侧凸部、开口环朝着壳侧法兰压紧,以实现蜂窝结构相对于壳体的端部的定位,同时确保蜂窝结构与管侧端板、壳侧端板、开口环之间形成密封,以防止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相混合。该方案中通过开口环补偿蜂窝结构的外径,即蜂窝结构采用最大外径小于壳体的内径,以确保蜂窝结构能够伸入并穿过壳体,进而完成蜂窝结构后续的固定安装操作。为了实现蜂窝结构相对于壳体的端部的定位,该热交换器通过在蜂窝结构的外周加设壳侧凸部、壳体的外周加设壳侧法兰,另外还需要单独提供壳侧端板、管侧端板、管侧法兰及螺栓,零部件繁多、制造成本高;且组装操作复杂,而螺栓的紧固操作又繁琐、费时;另外,在热交换器使用时间较长后,可能出现螺栓的松动,进而造成蜂窝结构与管侧端板、壳侧端板、开口环之间的密封性下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相混合的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换热设备,在确保其中空管的端部与壳体的端部形成可靠的定位的前提下,减少零部件的数量,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中空管的端部与壳体的端部之间密封性,并简化换热设备的组装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简化换热设备的结构和组装操作,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并改善中空管的端部与壳体的端部之间的密封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多根中空管;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敞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壳体和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中;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中空管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另一个具有凹槽,所述突起的至少部分长度可卡入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形成定位,所述第二端板在壳体的第二端的内部形成定位。本技术提供的换热设备中,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另一个具有凹槽,突起的至少部分长度可卡入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形成定位,从而在换热设备的组装过程中,可防止第一端板从壳体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窜动及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的上、下移动,便于第一端盖的密封固定。与现有的换热设备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换热设备具有以下优点:零部件少,第一端板和壳体的第一端之间仅通过突起和凹槽实现定位,结构和组装步骤简单,生产制造成本低,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的定位效果稳定,并且,第一和第二端板与壳体的两端之间的密封性可靠。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槽底与突起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凹槽的两个侧壁接触抵靠突起的两个侧壁。凹槽的槽底与突起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其便于突起卡入凹槽内,同时为换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端板的热胀冷缩留有一定的余量;凹槽的两个侧壁接触抵靠突起的两个侧壁,其可进一步改善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的轴向定位效果。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锥部和位于其末端的圆柱部,所述圆锥部为从其与圆柱部连接处朝着远离圆柱部的方向逐渐缩径形成,所述凹槽位于圆柱部对应区域内的外周,所述突起位于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或者,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柱面和位于末端的圆锥面,所述圆锥面为从其与圆柱面连接处朝着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逐渐扩径形成,所述凹槽位于圆柱面对应的区域内,所述突起位于第一端板的外周。第一端板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锥部和位于其末端的圆柱部,圆锥部为从其与圆柱部连接处朝着远离圆柱部的方向逐渐缩径形成,凹槽位于圆柱部对应区域内的外周,突起位于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第一端板的前端的圆锥部方便其快速进入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而凹槽位于圆柱部对应的区域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的突起卡入凹槽内后,二者间形成的轴向定位更稳定、可靠。或者,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柱面和位于末端的圆锥面,圆锥面为从其与圆柱面连接处朝着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逐渐扩径形成,凹槽位于圆柱面对应的区域内,突起位于第一端板的外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末端的圆锥面便于第一端板快速进入其内部,而凹槽位于其前端的圆柱面对应的区域内,第一端板的外周的突起卡入凹槽内后,能够形成稳定、可靠的轴向定位。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与圆锥部和圆柱部的连接处的距离小于突起的宽度;或者,所述凹槽与圆锥面和圆柱面的连接处的距离小于突起的宽度。凹槽与圆锥部和圆柱部的连接处的距离小于突起的宽度时,第一端板从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进入第一端的内部的过程中,当其圆锥部跨过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的突起后,第一端板只需再朝着壳体的内部运动一段小于突起的宽度的距离,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的突起即卡入凹槽内。凹槽与圆锥面和圆柱面的连接处的距离小于突起的宽度时,第一端板从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进入第一端的内部的过程中,第一端板的外周的突起穿过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的圆锥面对应的区域后,再稍稍朝着壳体的内部运动一段小于突起的宽度的距离,其外周的突起即卡入位于圆柱面的凹槽内。两种情形下,突起都能快速卡入凹槽内,操作更便捷。进一步的,所述圆锥部的最小半径小于突起的端面与壳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或者,所述圆锥面的最小半径小于突起的端面与壳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圆锥部的最小半径小于突起的端面与壳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其便于圆锥部跨过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的突起,从而可快速地将第一端板定位于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圆锥面的最小半径小于突起的端面与壳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端板的外周的突起卡入凹槽内后,不会出现突起从凹槽内滑出的问题,确保突起始终卡在凹槽内,从而保证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始终形成稳定的定位。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形成于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的环状凹槽,所述突起为形成于另一个的环形肋状结构。凹槽为形成于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的环状凹槽,突起为形成于另一个的环形肋状结构,换热设备的组装过程中,环形肋状结构的突起卡入环状凹槽内,环形肋状结构的左、右侧壁接触、抵靠环形凹槽的左、右侧壁,进而在第一端板的整个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整个内壁间形成稳定、可靠的定位。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为形成于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的非环状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多根中空管;/n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敞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壳体和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n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中;/n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中空管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n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另一个具有凹槽,所述突起的至少部分长度可卡入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形成定位,所述第二端板在壳体的第二端的内部形成定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外壳和位于外壳内部的多根中空管;
所述外壳包括具有敞开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壳体和分别密封连接于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所述多根中空管的两端部分别密封固定至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中;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中空管的内部连通以供管程流体通过,所述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与壳体的内部连通以供壳程流体通过;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外周和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二者中的一个具有突起,另一个具有凹槽,所述突起的至少部分长度可卡入凹槽内,以使得第一端板在壳体的第一端的内部形成定位,所述第二端板在壳体的第二端的内部形成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槽底与突起的端面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凹槽的两个侧壁接触抵靠突起的两个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锥部和位于其末端的圆柱部,所述圆锥部为从其与圆柱部连接处朝着远离圆柱部的方向逐渐缩径形成,所述凹槽位于圆柱部对应区域内的外周,所述突起位于壳体的第一端的内表面;或者,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内壁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圆柱面和位于末端的圆锥面,所述圆锥面为从其与圆柱面连接处朝着壳体的第一端的外部逐渐扩径形成,所述凹槽位于圆柱面对应的区域内,所述突起位于第一端板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与圆锥部和圆柱部的连接处的距离小于突起的宽度;或者,所述凹槽与圆锥面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东马文豪郭江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科百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