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及旋挖钻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2703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及旋挖钻机,配重自拆卸系统包括动臂、伸缩臂、连杆、摆动装置和配重;所述动臂的底部与回转平台的侧壁相铰接,所述摆动装置一端与回转平台的底面相铰接,摆动装置另一端与动臂相铰接,通过摆动装置的伸缩实现动臂的上下摆动;所述伸缩臂一端是活塞,与动臂的缸筒组合成伸缩油缸,实现伸缩臂的伸缩,从动臂伸出的伸缩臂尾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杆一端与连接孔相铰接,连杆另一端与配重相铰接;所述配重设置在回转平台后部,起到维持平衡作用。使用该系统与原工作方法相比,减少了工作时间和人工成本,且可摆脱旋挖钻机配重拆卸及吊装过程中对起重机的依赖,节约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及旋挖钻机
本技术专利属于旋挖钻机领域,具体涉及旋挖钻机配重的吊装与拆卸系统。
技术介绍
旋挖钻机是用于灌注桩作业的常用基础施工设备,用于房建、高铁施工、桥梁建设等施工领域,具有施工效率高,成孔速度快等优点。由于旋挖钻机结构及工作性质的影响,需要配上一定质量的重块来保证整机在工作时能够维持平衡。一般来说,配重的质量随车身质量及工作参数的增大而增大,这就导致了大吨位的旋挖钻机在转场运输时经常出现超重的现象。为了避免超重现象,通常在旋挖钻机转场运输时会选择把配重拆卸掉分开运输。传统的旋挖钻机不具备配重自拆卸的功能,该过程至少需要一台起重机来辅助完成,这就导致操作过程复杂,设备成本较高。此外该工作需要4-6名熟练工来协作完成,人工成本也较高。如果能够在旋挖钻机机身上增加一个装置,使其能够实现配重自拆卸及吊装过程,就能大大减少旋挖钻机转场时间及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本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包括动臂、伸缩臂、连杆、摆动装置和配重;所述动臂的底部与回转平台的侧壁相铰接,所述摆动装置一端与回转平台的底面相铰接,摆动装置另一端与动臂相铰接,通过摆动装置的伸缩实现动臂的上下摆动;所述伸缩臂一端是活塞,与动臂的缸筒组合成伸缩油缸,实现伸缩臂的伸缩,从动臂伸出的伸缩臂尾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杆一端与连接孔相铰接,连杆另一端与配重相铰接;所述配重设置在回转平台后部,起到维持平衡作用。进一步,所述连杆为两节杆,该两节杆之间铰接。进一步,所述连杆与配重之间通过销轴及开口销固定连接;旋挖钻机工作时,连杆与配重处于连接状态;旋挖钻机拆卸配重完成后,连接的销轴可被拆卸。进一步,所述摆动装置采用两个摆动油缸,两个摆动油缸相对称的安装在动臂两侧,其中,摆动油缸的缸体与回转平台相铰接,摆动油缸的活塞杆与动臂相铰接。进一步,所述配重重心至配重前壁的距离e1不大于伸缩臂尾部连接孔中心至动臂外壳的距离e2。进一步,所述配重与回转平台之间通过设置在回转平台上的定位销定位。进一步,所述配重自拆卸系统为两组,两组配重自拆卸系统相对回转平台中心线对称安装。进一步,所述配重的内侧面底部设有插槽,所述回转平台穿入在插槽,用以支撑配重。旋挖钻机,包括回转平台、发动机、行走装置,以及上述的配重自拆卸系统;所述行走装置安装在回转平台下部,实现旋挖钻机的移动;所述发动机安装在回转平台上,为旋挖钻机提供动力;所述配重自拆卸系统装在回转平台后部,为旋挖钻机维持平衡。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可以在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旋挖钻机的装置,实现配重的拆卸及吊装工作,且该过程仅需要2-3名熟练工即可完成。使用该系统与原工作方法相比,减少了工作时间和人工成本,且可摆脱旋挖钻机配重拆卸及吊装过程中对起重机的依赖,节约了设备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结构侧视图;图2为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结构立体图;图3为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序号:1-回转平台,2-动臂,3-伸缩臂,4-连杆,5-摆动油缸,6-配重,7-行走装置,8-发动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包括动臂2、伸缩臂3、连杆4、摆动装置和配重6;动臂2的底部与回转平台1的侧壁相铰接,摆动装置一端与回转平台1的底面相铰接,摆动装置另一端与动臂2相铰接,通过摆动装置的伸缩实现动臂2的上下摆动;伸缩臂3一端是活塞,与动臂2的缸筒组合成伸缩油缸,实现伸缩臂3的伸缩,从动臂2伸出的伸缩臂尾部设有连接孔;连杆4一端与连接孔相铰接,连杆4另一端与配重6相铰接;配重6设置在回转平台1后部,起到维持平衡作用。以下给出上述实施例关于连杆的一优选实施例:连杆4为两节杆,该两节杆之间铰接。连杆4与配重6之间通过销轴及开口销固定连接;旋挖钻机工作时,连杆4与配重6处于连接状态;旋挖钻机拆卸配重完成后,连接的销轴可被拆卸。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即是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的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关于连杆结构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是本技术的范畴之中。以下给出上述实施例关于摆动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摆动装置采用两个摆动油缸5,两个摆动油缸5相对称的安装在动臂2两侧,其中,摆动油缸5的缸体与回转平台1相铰接,摆动油缸5的活塞杆与动臂2相铰接。进一步方案:如图1所示,配重6重心至配重前壁的距离e1不大于伸缩臂3尾部连接孔中心至动臂2外壳的距离e2。优选方案:配重6与回转平台1之间通过设置在回转平台1上的定位销定位。优选方案:配重6的内侧面底部设有插槽,回转平台1穿入在插槽,用以支撑配重6。继续参照图2所示,配重自拆卸系统为两组,两组配重自拆卸系统相对回转平台1中心线对称安装。如图3所示,配重6安装时,连杆4与配重6相连(如图3a),伸缩臂3与摆动油缸5协作(如图3b、3c),将配重6吊装到回转平台1尾部,通过定位销定位(如图3d)。配重拆卸时与安装流程相反。综上,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可以在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旋挖钻机的装置,实现配重的拆卸及吊装工作,且该过程仅需要2-3名熟练工即可完成。使用该系统与原工作方法相比,减少了工作时间和人工成本,且可摆脱旋挖钻机配重拆卸及吊装过程中对起重机的依赖,节约了设备成本。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旋挖钻机,包括回转平台1、发动机8、行走装置7以及配重自拆卸系统;所述行走装置7安装在回转平台1下部,实现旋挖钻机的移动;所述发动机8安装在回转平台1上,为旋挖钻机提供动力;所述配重自拆卸系统装在回转平台1后部,为旋挖钻机维持平衡。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其特征在于:/n包括动臂、伸缩臂、连杆、摆动装置和配重;/n所述动臂的底部与回转平台的侧壁相铰接,所述摆动装置一端与回转平台的底面相铰接,摆动装置另一端与动臂相铰接,通过摆动装置的伸缩实现动臂的上下摆动;/n所述伸缩臂一端是活塞,与动臂的缸筒组合成伸缩油缸,实现伸缩臂的伸缩,从动臂伸出的伸缩臂尾部设有连接孔;/n所述连杆一端与连接孔相铰接,连杆另一端与配重相铰接;/n所述配重设置在回转平台后部,起到维持平衡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动臂、伸缩臂、连杆、摆动装置和配重;
所述动臂的底部与回转平台的侧壁相铰接,所述摆动装置一端与回转平台的底面相铰接,摆动装置另一端与动臂相铰接,通过摆动装置的伸缩实现动臂的上下摆动;
所述伸缩臂一端是活塞,与动臂的缸筒组合成伸缩油缸,实现伸缩臂的伸缩,从动臂伸出的伸缩臂尾部设有连接孔;
所述连杆一端与连接孔相铰接,连杆另一端与配重相铰接;
所述配重设置在回转平台后部,起到维持平衡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为两节杆,该两节杆之间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与配重之间通过销轴及开口销固定连接;旋挖钻机工作时,连杆与配重处于连接状态;旋挖钻机拆卸配重完成后,连接的销轴可被拆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旋挖钻机的配重自拆卸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装置采用两个摆动油缸,两个摆动油缸相对称的安装在动臂两侧,其中,摆动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余张栩苛耿倩斌范强生王鹏卢立建孟新张伟黄国争高霞芳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