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243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中,由于制氧机通过供氧管和循环管与脱气塔连接,在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由进水管输入到上部容腔中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由供氧管输入到下部容腔中的氧气向上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而与水充分接触并溶入水中充分溶入有氧气的水被出水管输出进行利用;水中非氧气体被置换出来而与剩余的氧气进入到上部容腔中并经循环管吸入到制氧机中循环利用以制备氧气。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制氧并向水中增氧的功能,提高氧气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
技术介绍
水产集约化养殖,需要依靠各类设备控制水质。为了达到高密度养殖的目的,必须不断对养殖水体进行二氧化碳脱出和氧气溶入,以满足鱼类对水质的要求。目前二氧化碳脱出主要采用脱气塔设备。利用水流经过多孔隙填料时,形成水膜,同时输送大量空气进入填料,与水膜接触,根据双膜理论,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扩散到空气中。氧气溶入主要采用低水头溶氧或高压溶氧锥等封闭腔式设备。低水头溶氧装置通过水分散落下,与氧气充分接触,达到溶氧目的。高压溶氧锥通过密闭加压的方式,提高氧气分压提高溶氧。两个过程需要独立的设备及动力完成。偶有一体设备,也是两个环节在设备内分别进行仅节约了占地,实际设备体积无明显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脱气、向水中增氧并回收尾气制氧的功能,提升设备功能和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包括制氧机和脱气塔,脱气塔与制氧机之间连接有供氧管和循环管,所述供氧管用于将制氧机制备的氧气输送至脱气塔中,所述循环管用于将脱气塔中的混合气体吸回制氧机中制备氧气;所述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具有多孔隙结构,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所述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由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连通;所述循环管与上部容腔连通,所述供氧管与下部容腔连通;所述上容腔中连接有进水管所述下部容腔中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用于向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淋水并使得水向下地扩散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所述供氧管用于向下部容腔中输入氧气并使得氧气向上地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出水管的口部没入底部容腔中的水面以下。优选地,所述上部容腔上连接有冷凝器,所述循环管通过冷凝器与上部容腔连通。优选地,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设有布水板或者布水器。优选地,所述制氧机上设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进气管和用于排出非氧气体的排气管。优选地,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优选地,所述供氧管和循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更为优选地,所述供氧管和循环管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管口朝下正对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所述供氧管的管口朝上正对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底部。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中,由于制氧机通过供氧管和循环管与脱气塔连接,在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由进水管输入到上部容腔中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由供氧管输入到下部容腔中的氧气向上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中而与水充分接触并溶入水中,充分溶入有氧气的水被出水管输出进行利用;水中非氧气体被置换出来而与剩余的氧气进入到上部容腔中并经循环管吸入到制氧机中后循环利用以制备氧气。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氧气替代空气输入脱气塔中对水进行脱气增氧,提高了氧气分压,能够在脱气的同时实现超饱和溶氧,由此可见,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脱气、向水中增氧并回收尾气制氧的功能,提升设备功能和效率。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进水管2布水板3多孔隙填料模块4出水管5单向阀6单向阀7脱气塔8上部容腔9下部容腔10布散装置11冷凝器12进水管的管口13出水管的管口14多孔隙结构15制氧机16供氧管17循环管18进气管19排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包括制氧机15和脱气塔7,脱气塔7与制氧机15之间连接有供氧管16和循环管17,所述供氧管16用于将制氧机15制备的氧气输送至脱气塔7中,所述循环管17用于将脱气塔7中的混合气体吸回制氧机15中制备氧气;所述脱气塔7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3,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3具有多孔隙结构14,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容腔8和下部容腔9,所述上部容腔8和下部容腔9由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多孔隙结构14连通;所述循环管17与上部容腔8连通,所述供氧管16与下部容腔9连通;所述上容腔中连接有进水管1,所述下部容腔9中连接有出水管4;所述进水管1用于向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顶部淋水并使得水向下地扩散到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多孔隙结构14中,所述供氧管16用于向下部容腔9中输入氧气并使得氧气向上地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多孔隙结构14中。水与氧气在多孔隙填料模块3的多孔隙结构14中接触后,部分氧气溶入水中并与水一起流至下部容腔9中并经出水管4流出;且水中的部分非氧气体排出并与剩余的氧气一起进入到上部容腔8中并经循环管17流出。在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中,由于制氧机通过供氧管16和循环管17与脱气塔7连接,在脱气塔7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3,由进水管1输入到上部容腔8中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3中,由供氧管16输入到下部容腔9中的氧气向上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3中而与水充分接触并溶入水中,充分溶入有氧气的水被出水管4输出进行利用;水中非氧气体被置换出来而与剩余的氧气进入到上部容腔8中并经循环管17吸入到制氧机15中循环利用以制备氧气。由此可见,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能够集成制氧并向水中增氧的功能,提高氧气利用效率。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可以实现养殖过程中过脱气、增氧同步进行,制备氧气与向水中增氧的功能合二为一,减少设备成本,同时整套系统利用同一动力节省能耗。本技术的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制氧机和脱气塔,脱气塔与制氧机之间连接有供氧管和循环管,所述供氧管用于将制氧机制备的氧气输送至脱气塔中,所述循环管用于将脱气塔中的混合气体吸回制氧机中制备氧气;/n所述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具有多孔隙结构,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所述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由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连通;/n所述循环管与上部容腔连通,所述供氧管与下部容腔连通;所述上部容腔中连接有进水管,所述下部容腔中连接有出水管;/n所述进水管用于向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淋水并使得水向下地扩散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所述供氧管用于向下部容腔中输入氧气并使得氧气向上地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制氧机和脱气塔,脱气塔与制氧机之间连接有供氧管和循环管,所述供氧管用于将制氧机制备的氧气输送至脱气塔中,所述循环管用于将脱气塔中的混合气体吸回制氧机中制备氧气;
所述脱气塔中设有多孔隙填料模块,所述多孔隙填料模块具有多孔隙结构,多孔隙填料模块的上方和下方分别为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所述上部容腔和下部容腔由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连通;
所述循环管与上部容腔连通,所述供氧管与下部容腔连通;所述上部容腔中连接有进水管,所述下部容腔中连接有出水管;
所述进水管用于向多孔隙填料模块的顶部淋水并使得水向下地扩散到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所述供氧管用于向下部容腔中输入氧气并使得氧气向上地扩散入多孔隙填料模块的多孔隙结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口部没入底部容腔中的水面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收尾气制氧的脱气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悬旗王志谢宁郭黎明王先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耕海渔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