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滤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68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气过滤领域,并且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层叠的支撑层,活性炭层,纳米纤维素过滤层,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光触媒纤维复合层,微米纤维素过滤层,且其形状为正弦函数形。所述光触媒纤维复合层可以高效除甲醛,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和微米纤维素过滤层可以两级高效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状污染物,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可以高效杀灭空气中的多种病原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滤芯,具有过滤效率高,可杀灭空气中多种病原体,高效除甲醛,使用寿命长,使用能耗低的特点,能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保护使用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净化器滤芯
本技术涉及空气过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室内空气质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室内空气污染物一般有三大类:固体颗粒物、气态污染物以及微生物。固体颗粒物一般是指PM2.5;气态污染物主要为甲醛、苯、甲苯、其他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以及硫化物、氨气、臭氧等;微生物主要为细菌、真菌、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以及病毒。空气净化器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和过敏原等)。其中,PM2.5、微生物主要依靠HEPA滤网过滤,而气态污染物则主要依靠炭板过滤。空气净化器的滤芯为滤过型空气净化装置的核心,目前较高端的产品为HEPA。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3μm以上微粒阻隔的有效率达到99.7%,但由于一定时限后颗粒物覆盖在滤膜表面,堵塞滤膜中的孔隙,容易造成通风量下降,甚至不能透风,如果空气污染严重的空间内,更是加剧HEPA的失效。为保证净化效果,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滤芯。且过滤部件的过滤空隙设置过于稠密,其过滤效果尚可,但空气流通的阻力大、容量低,导致净化器出现耗电高、噪音大、维护不便等问题,难以很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和尘螨等病原体,以及除去空气中的甲醛,无法确保空气清新健康。因此特别需要一种高效过滤、高效灭菌,高效除甲醛,使用寿命长的空气净化器滤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使用寿命短,净化效果低,灭菌能力差,除甲醛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在保持高效的过滤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和尘螨等病原体,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还可以高效的除去空气中的甲醛,保护使用者的健康。该滤芯还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耗低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包括网状支撑层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网状支撑层上的活性炭层、纳米纤维素过滤层、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光触媒纤维复合层和微米纤维素过滤层。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由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素组成,孔径分布为50-300纳米,层厚度为0.5-5毫米。进一步的,所述活性炭层由200-500目的活性炭颗粒涂覆在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与网状支撑层之间,层厚度为0.5-5毫米。进一步的,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由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素与银纳米颗粒复合制成,层厚度为0.5-5毫米。进一步的,所述银纳米颗粒粒径为1-100纳米,均匀地分布在所述纳米纤维素交织形成的网络结构中。进一步的,所述光触媒纤维复合层由纳米级二氧化钛光触媒与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素复合制成,层厚度为0.5-5毫米。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级二氧化钛光触媒颗粒粒径为1-100纳米,均匀分布在所述纳米纤维素交织形成的网络中。进一步的,所述微米纤维素过滤层由直径1-10微米的植物微米纤维素组成,孔径分布为0.5-20微米,层厚度为0.5-5毫米。进一步的,所述网状支撑层由金属网编织而成,与所述过滤层压制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滤芯弯曲成正弦函数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空气净化器滤芯的光触媒纤维复合层中的纳米级二氧化钛光触媒颗粒可以在光照下通过化学反应分解空气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和微米纤维素过滤层由天然绿色的植物纤维制成,绿色环保,而且可以两级高效过滤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尤其是PM2.5,同时减少了空气阻力,减少了能耗。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中均匀分布在纳米纤维素网络中的银纳米颗粒可以持续释放出高浓度的银离子,可以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和尘螨等病原体,提高空气质量,提高了滤芯的使用寿命,保护使用者的身体健康。所述活性炭层可以通过物理吸附进一步除去空气中的异味,清新空气。其符合正弦函数的形状可以进一步增加过滤面积,提高过滤效果,减少过滤阻力。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用于空气净化器滤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所示:1、微米纤维素过滤层,2、光触媒纤维复合层,3、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4、纳米纤维素过滤层,5、活性炭层,6、网状支撑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清楚的阐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尽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以下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便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包括网状支撑层6以及依次层叠在所述网状支撑层上的活性炭层5,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其中,所述网状支撑层5由金属网编织制成,所述活性炭层5,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和网状支撑层6压制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微米素过滤纤维层由直径为1-10微米的天然绿色的植物微米纤维构成,孔径分布比较大,可以预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且保持很好的透气性,起到了预过滤的效果,防止后续过滤层被阻塞,延长所述过滤材料的使用寿命。所述光触媒纤维复合层由纳米植物纤维与光触媒纳米颗粒复合制成,在光照下可以通过自发的化学反应除去空气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由纳米植物纤维与银纳米颗粒复合制成,可杀灭细菌的银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纳米纤维素交织成的孔隙孔径分布50-300纳米的网络结构之中,持续释放出高浓度的银离子,起到高效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和尘螨等病原体的作用。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由天然绿色的植物纳米纤维制成,纤维直径为4-100纳米,孔径分布50-300纳米,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以及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尤其是对PM2.5有很好的过滤效果。所述活性炭层由200-500目的活性炭颗粒涂覆在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与网状支撑层之间,可以进一步除去空气中的异味,清新空气。所述滤芯弯曲成正弦函数形状,增大了过滤面积,可以提高过滤效率,减少阻力,减少能耗。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空气过滤器滤芯的在保持高效的过滤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霉菌和尘螨等病原体,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还可以高效的除去空气中的甲醛,保护使用者的健康。该滤芯还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耗低的特点。与传统产品相比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滤芯包括支撑层(6)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支撑层(6)上的活性炭层(5)、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和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n其中所述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是由直径1-10微米的植物微米纤维形成的层,其具有微米级孔隙结构,且孔径分布0.5-20微米,/n所述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是由纳米级二氧化钛光触媒与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素复合形成的层,且所述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分布在所述植物纳米纤维交织形成的网络结构中,所述网络结构的孔径分布为50-300纳米,/n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由银纳米颗粒与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复合形成的层,且所述银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由所述纳米纤维素交织成的孔隙孔径分布50-300纳米的网络结构中;/n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由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纤维制成,具有纳米级孔隙的网络结构,孔径分布50-300纳米;/n所述活性炭层(5)由200-500目的活性炭颗粒均匀设置在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与网状支撑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净化器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净化器滤芯包括支撑层(6)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支撑层(6)上的活性炭层(5)、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和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
其中所述微米纤维素过滤层(1)是由直径1-10微米的植物微米纤维形成的层,其具有微米级孔隙结构,且孔径分布0.5-20微米,
所述光触媒纤维复合层(2)是由纳米级二氧化钛光触媒与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素复合形成的层,且所述纳米级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分布在所述植物纳米纤维交织形成的网络结构中,所述网络结构的孔径分布为50-300纳米,
所述银纳米纤维复合灭菌层(3)由银纳米颗粒与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纳米纤维复合形成的层,且所述银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由所述纳米纤维素交织成的孔隙孔径分布50-300纳米的网络结构中;
所述纳米纤维素过滤层(4)由直径4-100纳米的植物纤维制成,具有纳米级孔隙的网络结构,孔径分布50-300纳米;
所述活性炭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书宏管庆方凌张弛韩子盟杨怀斌杨昆鹏尹崇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