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15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第一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用于将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还包括第二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包括搭接部以及输出部,搭接部位于第一连接片朝向电池组的一面,且搭接部与第一连接片电连接;输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搭接部的支撑结构。上述实施例中,该电池模组通过叠片式结构设计降低了第二连接片的高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输出极底座以及保护盖的安装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行业内越来越关注模组体积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等于模组总能量与模组体积的比值),即在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标准模组设计要求下,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或者在模组相同电量要求下使模组外形尺寸减小。参考图1所示出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图,电池模组包括模组框架01,模组框架01内设有多个单体电池(未示出),这些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还包括第一连接片02与第二连接片03,其中,第一连接片02用于将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第二连接片03与第一连接片02为一体结构,第二连接片03作为电池模组的输出极,与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模组框架01上设置有线束隔离板06,第一连接片02位于线束隔离板06内;第二连接片03位于模组框架01的两端位置,并与设置在其端板上的输出极底座04固定连接,输出极底座04上设置有保护盖05,以对第二连接片03形成绝缘保护。由于第二连接片03与第一连接片02为一体结构,为了与第二连接片03的高度相匹配,输出极底座04也必须安装到相应的高度,此时,如图2所示,保护盖05的顶部将凸出于整个模组的顶面,从而影响模组的总体高度,不利于提高模组的体积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通过叠片式结构设计降低了第二连接片的高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输出极底座以及保护盖的安装高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线束隔离板上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用于将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搭接部以及输出部,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朝向所述电池组的一面,且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部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所述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搭接部的支撑结构。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通过将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叠置,且使第二连接片位于第一连接片的下方,从而降低了第二连接片的高度,进而降低了输出极底座以及保护盖的安装高度;同时,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搭接部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介于搭接部与电池之间,使搭接部远离电池,避免搭接部与电池的外壳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出的电池模组中输出极底座与保护盖装配后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出的电池模组中输出极底座与保护盖装配后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隔离板的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隔离板的整体结构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现有技术:01-模组框架02-第一连接片03-第二连接片04-输出极底座05-保护盖06-线束隔离板本申请:10-模组框架20-第一连接片30-第二连接片301-搭接部302-输出部40-输出极底座50-保护盖60-线束隔离板601-支撑结构602-容置槽603-第一支撑结构604-第一容置槽605-凹槽结构70-柔性电路板701-本体部702-弯折部703-缺口80-转接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通过叠片式结构设计降低了第二连接片的高度,从而有效降低了输出极底座以及保护盖的安装高度。具体的,该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多个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还包括线束隔离板以及设置在线束隔离板上的第一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用于将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还包括第二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包括搭接部以及输出部,搭接部位于第一连接片朝向电池组的一面,且搭接部与第一连接片电连接;输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搭接部的支撑结构。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通过将第二连接片与第一连接片叠置,且使第二连接片位于第一连接片下方,从而降低了第二连接片的高度,进而降低了输出极底座以及保护盖的安装高度;同时,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搭接部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介于搭接部与电池之间,使搭接部远离电池,避免搭接部与电池的外壳接触。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现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一并参考图3、图4、图5,该电池模组包括模组框架10,模组框架10内设有多个单体电池(未示出),这些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每个单体电池具有极性相反的极柱;还包括线束隔离板60,线束隔离板60位于电池组上方,线束隔离板60上设有第一连接片20,第一连接片20用于将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还包括第二连接片30,第二连接片30与第一连接片20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第二连接片30包括搭接部301以及输出部302,其中,搭接部301位于第一连接片20朝向电池组的一面,且搭接部301与第一连接片20电连接,输出部302用于与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以模组框架10的底板为参考,各个部件距底板的垂向距离定义为其高度,该电池模组中,由于搭接部301位于第一连接片20的下方,相较于现有技术,在保证第一连接片20的高度不变时,使得搭接部301以及输出部302的高度得以降低,从而使得与输出部302配合的输出极底座40以及保护盖50的安装高度得以降低,避免了保护盖50的安装高度过高而影响模组的总体高度。具体设置时,如图5所示,搭接部301的一部分被第一连接片20所覆盖,另一部分从第一连接片20下方露出;或者,也可以将整个搭接部301置于第一连接片20的正下方。搭接部301与第一连接片20可以采用焊接方式实现电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电连接。搭接部301与输出部302相垂直,且搭接部301与输出部302之间通过圆角部连接,装配后,输出部302位于线束隔离板60的外侧,由于搭接部301低于第一连接片20,则线束隔离板60的边框上设有与圆角部配合的避让结构,如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结构。线束隔离板60上设有用于支撑搭接部301的支撑结构601,支撑结构601介于搭接部301与电池之间,在对搭接部301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支撑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线束隔离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线束隔离板上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用于将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n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搭接部以及输出部,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朝向所述电池组的一面,且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部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n所述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搭接部的支撑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多个单体电池沿堆叠方向依次堆叠以形成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线束隔离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线束隔离板上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用于将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
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搭接部以及输出部,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朝向所述电池组的一面,且所述搭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电连接;所述输出部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接部件电连接;
所述线束隔离板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搭接部的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且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电池组之间的垂向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电池组之间的垂向距离;
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所述搭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隔离板上还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搭接部的容置槽,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覆盖所述容置槽的底面的绝缘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结构围绕所述容置槽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豪孙东升刘军辉杨慧杰颜廷露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