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10399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8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除磁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反应装置,包括: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除磁器,该除磁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用于解决目前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利用除磁管道进行除磁效果差且需要停机进行点检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除磁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反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锂离子电池中,磁性异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及安全性能的关键性因素,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制备过程中一般要求Fe、Cr、Ni和Zn的总质量占比要小于50ppb,有些电芯公司会有更高需求,即要求30ppb以下。
[0003]为了管控磁性异物,目前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除磁方式是在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制备系统中安装专用的除磁管道以去除磁性杂质。利用除磁管道进行除磁是在反应、陈化、洗涤和包覆等过程结束后进行的,属于被动除磁,在包覆工艺过程中不能有效防止磁性杂质包裹在材料颗粒表面,磁性杂质还会进入颗粒内部。另外,利用除磁管道进行除磁后需要停机进行点检清理,若不及时点检会吸附过多的磁性材料,从而导致除磁管道堵塞及除磁失效的风险,停机时需要停止各个工艺的设备的运转,从而造成生产的停滞。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装置,用于解决目前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过程中利用除磁管道进行除磁效果差且需要停机进行点检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反应装置,包括:
[0007]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
[0008]除磁器,所述除磁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0009]本技术的上述反应装置,通过在反应器的壳体形成的容纳腔内插设除磁棒,从而达到在反应器中就能除磁的效果。利用本技术提供的反应装置生产锂离子电池材料时,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就可以达到除磁的效果,有效避免工艺后期除磁的问题,在包覆工艺前或者在包覆工艺过程中进行除磁能有效避免磁性杂质聚集在包覆颗粒的表面或进入包覆颗粒的内部。另外,利用本技术提供的反应装置,由于壳体的内壁与除磁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除磁器至少部分插设于反应腔内,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实现除磁器的清理,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0010]此外,当搅拌物料时,会有部分物料直接撞击到除磁器上,也会有部分物料撞击到壳体的内壁上,撞击到壳体内壁上的物料会有部分再次溅射到除磁器上,同时,撞击到除磁器上的物料会有部分反弹回流,除磁器对物料的反弹会促进物料的混合作用,被反弹的物料会二次流经除磁器,从而提高除磁器与物料的接触频率。另外,由于反应器的壳体与除磁器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也会有部分物料从壳体与除磁器之间的间隙流过,从而增加物料与除磁器的接触面积。由此,通过在壳体与除磁器之间设置一定的间隙可以增加除磁器与物料的接触频率和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除磁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应装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沿图1中A

A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部分构件未示出);
[00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磁器与保护套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磁棒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0

壳体;11

容纳腔;12

挡板;13

搅拌器;20

除磁器;21

除磁棒;22

保护套;23

第一固定部;24

第二固定部;241

螺栓;25

固定套筒;26

第三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装置,该反应装置例如可以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驱体反应釜、陈化釜、洗涤釜或液相包覆釜中的至少一种。该反应装置还可应用但不限于电池负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等物料的生产过程装置中。
[0020]下面以液相包覆釜为例,对本技术的反应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反应装置,如液相包覆釜,包括壳体10和除磁器20。该壳体10为两端封闭的筒形结构,围设形成的容纳空间为液相包覆釜的容纳腔11。该容纳腔11内设有搅拌器13,搅拌器13位于容纳腔11的中间位置。除磁器20的一部分插设于容纳腔11内,且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0022]其中,该实施例的除磁器20例如包括除磁棒21,该除磁棒21插设于容纳腔11内且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0023]该实施例的反应装置,通过在反应器的壳体10形成的容纳腔11内插设除磁棒21,从而达到在反应器中就能除磁的效果。利用该实施例的反应装置生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就可以达到除磁的效果,有效避免工艺后期除磁的问题,在包覆工艺前或者在包覆工艺过程中进行除磁能有效避免磁性杂质聚集在包覆颗粒的表面或进入包覆颗粒的内部。另外,利用本技术提供的反应装置,由于壳体10的内侧壁与除磁棒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除磁棒21插设于反应腔内,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实现除磁器20的清理,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0024]当搅拌物料时,会有部分物料直接撞击到除磁棒21上,也会有部分物料撞击到壳体10的内壁上,撞击到壳体10内壁上的物料会有部分再次溅射到除磁棒21上,同时,撞击到除磁棒21上的物料会有部分反弹回流,除磁棒21对物料的反弹会促进物料的混合作用,被反弹的物料会二次流经除磁棒21,从而提高除磁棒21与物料的接触频率。另外,由于反应器的壳体10与除磁棒2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也会有部分物料从壳体10与除磁棒21之间的间隙流过,从而增加物料与除磁棒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除磁效率。
[0025]在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除磁棒21为板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中所
指出的板状结构为宽度大于其厚度的结构,例如,除磁棒的宽度尺寸是其厚度尺寸的10倍以上。通过将除磁棒21设置为板状结构,可以有效增大除磁棒21与物料的接触面积,提高除磁效果。同时,将除磁棒21设置为板状结构,还可以在物料流动过程中减少涡流,提高物料的混合效果。作为示例性地说明,除磁棒21的结构还可以为圆柱形结构。
[002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除磁棒21的宽度和容纳腔11的直径的比例为1:10

1:12。通过将除磁棒21的宽度与容纳腔11的直径的比例限定在该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壳体;除磁器,所述除磁器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磁器包括除磁棒,所述除磁棒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磁棒为板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磁棒的宽度和所述容纳腔的直径的比例为1:10

1:1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挡板,沿物料的流动方向,至少一个所述挡板的前方设有所述除磁棒,且所述除磁棒与所述挡板的板面之间存在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凯王志敏单旭意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