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946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SC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一驱动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开关模块,检测模块,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随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输出电流的增大,逆变输出信号的电压也会增大,当电压增大到使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电压为2.5V时,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输出低电平,光电耦合器U3导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C检测电路
本技术涉及SC检测
,更具体地说是指SC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行业在逆变电路驱动下桥电路中,广泛采用带检测的光耦(如:ACPL-330J),相对单一的驱动光耦,其成本偏高,特别当只是部分损坏时,维修成本更大,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SC检测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SC检测电路,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一驱动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开关模块,检测模块,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均与第一驱动模块,及第二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检测模块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电源输入端,驱动光电耦合器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1;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2脚连接,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与电阻R2的1脚连接,电阻R2的2脚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3脚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8脚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5脚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与电阻R1的1脚连接,电阻R1的2脚与电阻R3的1脚,电容C1的1脚,瞬态抑制二极管DZ1的阴极,及第一开关模块连接,电阻R3的2脚,电容C1的2脚,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1的阳极接地。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电阻R1的2脚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驱动光电耦合器U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2,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2;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与电阻R6的2脚连接,电阻R6的1脚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3脚连接,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2脚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8脚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5脚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6脚和7脚与电阻R4的1脚,及检测模块连接,电阻R4的2脚与电阻R5的1脚,电容C2的1脚,瞬态抑制二极管DZ2的阴极,及第二开关模块连接,电阻R5的2脚,电容C2的2脚,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2的阳极接地。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光电耦合器U1和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型号相同,均为TLP350H。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电阻R4的2脚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型号相同,均为KWBW40N120S3E1。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电源,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3,电容C4,可控精密稳压源U4,及光电耦合器U3;所述电阻R7的2脚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6脚和7脚连接,电阻R7的1脚与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二极管的阳极与电阻R8的1脚,电阻R12的1脚,及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电阻R8的2脚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及第一输出端连接;电阻R12的2脚与电阻R13的1脚,电容C4的1脚,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连接,电阻R13的2脚,电容C4的2脚,及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阳极接地,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与电阻R9的1脚,及光电耦合器U3的2脚连接,电阻R9的2脚与电源的正极,及电阻R10的2脚连接,电阻R10的1脚与光电耦合器U3的1脚连接,光电耦合器U3的3脚接地,光电耦合器U3的4脚与电阻R11的1脚,电容C3的1脚,及第二输出端连接,电阻R11的2脚与电源连接,电容C3的2脚接地。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光电耦合器U3的型号为LTV-356T。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为PWM-信号;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为PWM+信号;第一输出端为逆变输出信号,用于接电机马达;第二输出端为检测输出信号;当PWM-信号和PWM+信为高电平时,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输出低电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截止,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6脚和7脚输出负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截止,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为负压,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无电流通过,光电耦合器U3截止,此时检测输出信号为+5V高电平;当PWM-信号为高电平,PWM+信号为低电平时,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输出高电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导通,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6脚和7脚输出负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截止,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为负压,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无电流通过,光电耦合器U3截止,此时检测输出信号为+5V高电平;当PWM-信号为低电平,PWM+信号为高电平时,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输出低电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截止,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输出高电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导通,随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输出电流的增大,逆变输出信号的电压也会增大,当电压增大到使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电压为2.5V时,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输出低电平,光电耦合器U3导通,检测输出信号为低电平,此时,输出故障信号。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使得随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输出电流的增大,逆变输出信号的电压也会增大,当电压增大到使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参考极电压为2.5V时,可控精密稳压源U4的阴极输出低电平,光电耦合器U3导通,检测输出信号为低电平,此时,输出故障信号,从而封锁屏蔽PWM的输出,保护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降低了成本,且便于维护。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SC检测电路的方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SC检测电路的具体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阐述本技术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一驱动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开关模块,检测模块,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均与第一驱动模块,及第二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检测模块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一驱动模块,第一开关模块,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第二驱动模块,第二开关模块,检测模块,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和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均与第一驱动模块,及第二驱动模块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与第一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与第二驱动模块,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模块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还与检测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检测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包括电源输入端,驱动光电耦合器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容C1,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1;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2脚连接,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与电阻R2的1脚连接,电阻R2的2脚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3脚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8脚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5脚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6脚和7脚与电阻R1的1脚连接,电阻R1的2脚与电阻R3的1脚,电容C1的1脚,瞬态抑制二极管DZ1的阴极,及第一开关模块连接,电阻R3的2脚,电容C1的2脚,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1的阳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电阻R1的2脚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驱动光电耦合器U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2,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2;所述第一电平信号输入端与电阻R6的2脚连接,电阻R6的1脚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1的3脚连接,第二电平信号输入端与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2脚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8脚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5脚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连接,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6脚和7脚与电阻R4的1脚,及检测模块连接,电阻R4的2脚与电阻R5的1脚,电容C2的1脚,瞬态抑制二极管DZ2的阴极,及第二开关模块连接,电阻R5的2脚,电容C2的2脚,及瞬态抑制二极管DZ2的阳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光电耦合器U1和驱动光电耦合器U2的型号相同,均为TLP350H。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C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模块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电阻R4的2脚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电池的负极连接,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检测模块,及第一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程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安邦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