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0497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30
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高速行驶时被差动装置的末级从动齿轮(第2齿轮)撩起的油从通气室向驱动壳体的外部漏出,而且能够抑制减速机构的搅拌阻力增大。驱动装置(8)具备:上侧油溅落通路部(25)及下侧油溅落通路部(26),其设置于右壳体(11)的侧壁部(11E)的上部,被末级从动齿轮(19)撩起的油在其中流动;以及通气室(27),其设置于比上侧油溅落通路部及下侧油溅落通路部靠侧壁部的前端部(11f)侧的上部的位置,上侧油溅落通路部具有倾斜成从侧壁部的后端部(11r)侧越向前端部延伸越远离侧壁部的内周壁面(11e)的倾斜面(25t),使溅落下来的油沿着倾斜面远离通气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通气室,通气室在驱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上升时,将上升后的压力释放到外部,并且在驱动壳体的内部的压力降低时,将空气从外部导入到驱动壳体的内部,使驱动壳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恒定。以往,作为具备通气室的自动变速器,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通过差动装置的差动齿轮将储存于壳体底部的油撩起。在与设置有差动齿轮的壳体的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的壳体的上部设置有通气室,在被差动齿轮撩起的油的溅落路径上设置有油盘。因此,被差动齿轮撩起的油在溅落路径上与油盘碰撞,能防止该油接近通气室,能够防止该油从通气室向外部漏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5-1403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以往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由于是使被差动齿轮撩起的油与油盘碰撞的构成,因此与油盘碰撞后的油会向下方溅落。由此,当在车辆高速行驶之际差动齿轮高速旋转时,被差动齿轮撩起而与油盘碰撞的油会落到位于油盘的下方的动力传动系的减速齿轮。因此,有可能减速齿轮的搅拌阻力增大,内燃机的燃料消耗量增大。本技术是着眼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高速行驶时被差动装置的末级从动齿轮(第2齿轮)撩起的油从通气室向驱动壳体的外部漏出,而且能够抑制减速机构的搅拌阻力增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技术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驱动壳体,其具有侧壁部;减速机构,其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从驱动源传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从第1齿轮输出;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设置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并收纳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以及第2齿轮,其安装于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上述第1齿轮啮合,上述差动装置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上述第1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在上述驱动壳体的上述侧壁部的上部设置有油溅落通路部,上述油溅落通路部从上述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上述第2齿轮撩起的油在其中流动,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在比上述油溅落通路部靠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侧的上部设置有将上述驱动壳体的内部与上述驱动壳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室,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油溅落通路部具有倾斜成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越向前端部延伸越远离上述侧壁部的内周壁面的倾斜面,使溅落下来的油沿着上述倾斜面远离上述通气室。也可以是,上述通气室相对于沿着上述倾斜面延伸的假想平面位于上述侧壁部的内周壁面侧。也可以是,上述减速机构构成为包含:输入轴,其具有输入齿轮,接受上述驱动源传来的动力;以及输出轴,其设置为与上述输入轴平行,具有与上述输入齿轮啮合的输出齿轮,上述输入齿轮在俯视车辆时设置于上述侧壁部的内周壁面与上述假想平面之间。也可以是,上述油溅落通路部具有:上侧油溅落通路部,其从上述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具有上述倾斜面;以及下侧油溅落通路部,其位于上述上侧油溅落通路部的下方,从上述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成平面状,上述驱动壳体具有收集罐,上述收集罐暂时储存沿着上述下侧油溅落通路部撩起的油,将其提供给上述减速机构。也可以是,上述收集罐具备箱型形状的油储存部,上述油储存部具有位于上述通气室侧的捕捉壁,该油储存部储存被上述捕捉壁捕捉的油,上述捕捉壁的上端位于与上述上侧油溅落通路部的上述通气室侧的终端的下部相同的高度位置,或者位于比上述通气室侧的终端的下部低的位置。技术效果这样,根据本技术,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高速行驶时被差动装置的末级从动齿轮(第2齿轮)撩起的油从通气室向驱动壳体的外部漏出,而且能够抑制减速机构的搅拌阻力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左视图,示出减速机构和差动装置被拆下后的状态。图4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和差动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立体图,是从斜下方观看收集罐时的图。图7是图2的VII-VII方向向视截面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右壳体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7:电动机(驱动源);8: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9:驱动壳体;10:左壳体(驱动壳体);11:右壳体(驱动壳体);11e:内周壁面(侧壁部的内周壁面);11f:前端部(侧壁部的前端部);11r:后端部(侧壁部的后端部);12:减速机构;13:差动装置;14:输入轴;15:输入齿轮;16:输出齿轮;17:输出轴;18:末级驱动齿轮(第1齿轮);19:末级从动齿轮(第2齿轮);20:差速器壳体(差动壳体);21:差动齿轮机构;22L、22R:驱动轮;25:上侧油溅落通路部(油溅落通路部);25a:终端(上侧油溅落通路部的通气室侧的终端);25b:下部(终端的下部);25t:倾斜面;26:下侧油溅落通路部;27:通气室;35:收集罐;36:油储存部;36B:前壁(捕捉壁);36u:上端(捕捉壁的上端)。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驱动壳体,其具有侧壁部;减速机构,其收纳于驱动壳体,将从驱动源传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从第1齿轮输出;以及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设置于侧壁部的后端部侧并收纳差动齿轮机构;以及第2齿轮,其安装于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第1齿轮啮合,差动装置收纳于驱动壳体,将第1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在驱动壳体的侧壁部的上部设置有油溅落通路部,油溅落通路部从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第2齿轮撩起的油在其中流动,车辆用驱动装置在比油溅落通路部靠侧壁部的前端部侧的上部设置有将驱动壳体的内部与驱动壳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室,在车辆用驱动装置中,油溅落通路部具有倾斜成从侧壁部的后端部侧越向前端部延伸越远离侧壁部的内周壁面的倾斜面,使溅落下来的油沿着倾斜面远离通气室。由此,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不仅能够抑制车辆高速行驶时被差动装置的末级从动齿轮(第2齿轮)撩起的油从通气室向驱动壳体的外部漏出,而且能够抑制减速机构的搅拌阻力增大。[实施例]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图1至图8是表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在图1至图8中,对于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在将搭载有车辆用驱动装置的车辆行进的方向设为前、将后退的方向设为后的情况下,车辆的宽度方向是左右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是上下方向。首先,说明构成。在图1中,车辆1具备左侧纵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n驱动壳体,其具有侧壁部;/n减速机构,其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从驱动源传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从第1齿轮输出;以及/n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设置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并收纳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以及第2齿轮,其安装于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上述第1齿轮啮合,上述差动装置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上述第1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n在上述驱动壳体的上述侧壁部的上部设置有油溅落通路部,上述油溅落通路部从上述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上述第2齿轮撩起的油在其中流动,/n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在比上述油溅落通路部靠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侧的上部设置有将上述驱动壳体的内部与上述驱动壳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室,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n上述油溅落通路部具有倾斜成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越向前端部延伸越远离上述侧壁部的内周壁面的倾斜面,使溅落下来的油沿着上述倾斜面远离上述通气室。/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4 JP 2019-091037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
驱动壳体,其具有侧壁部;
减速机构,其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从驱动源传来的动力进行减速后从第1齿轮输出;以及
差动装置,其具有:差动齿轮机构;差动壳体,其设置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并收纳上述差动齿轮机构;以及第2齿轮,其安装于上述差动壳体的外周部并与上述第1齿轮啮合,上述差动装置收纳于上述驱动壳体,将上述第1齿轮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左右的驱动轮,
在上述驱动壳体的上述侧壁部的上部设置有油溅落通路部,上述油溅落通路部从上述第2齿轮的上方朝向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延伸,上述第2齿轮撩起的油在其中流动,
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在比上述油溅落通路部靠上述侧壁部的前端部侧的上部设置有将上述驱动壳体的内部与上述驱动壳体的外部连通的通气室,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油溅落通路部具有倾斜成从上述侧壁部的后端部侧越向前端部延伸越远离上述侧壁部的内周壁面的倾斜面,使溅落下来的油沿着上述倾斜面远离上述通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气室相对于沿着上述倾斜面延伸的假想平面位于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考人筱原龙也菅野知筒井麻有子近藤里志铃木秀辅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