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芃专利>正文

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21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护壳体、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一端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与第一排放端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下端的缓冲栅格,所述进水端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护壳体、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构成了防洪堤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通过缓冲栅格对水流进行缓冲,且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拍档端对水流进行导向,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水流对防护壳体进行的冲击,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相关
,具体为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技术介绍
防洪堤是指为了防止河流泛滥而建的堤坝,防洪堤在几百年前就已出现,防洪堤通常就是一堆泥土,土堆呈长条形,有时会沿河流、湖泊或海洋绵延数公里;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防洪堤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再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易由于水流的冲击降低其本身的韧性,进而无法满足目前对防洪堤的多种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防洪堤由于其本身的设计特点,结构简单且使用方式单一,再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易由于水流的冲击降低其本身的韧性,进而无法满足目前对防洪堤的多种使用需求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护壳体、设置在防护壳体一端的进水端、设置在防护壳体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与第一排放端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以及设置在防护壳体下端的缓冲栅格,进水端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防护壳体、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构成了防洪堤本体,进而便于通过缓冲栅格对水流进行缓冲,且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拍档端对水流进行导向,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水流对防护壳体进行的冲击,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缓冲栅格的外周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且缓冲栅格以防护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进而有效的提高缓冲栅格与防护壳体相连接的稳定性,且有效的提高了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进水端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且进水端远离与防护壳体相连接的一端设置为光滑的圆弧面,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进水端与防护壳体相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的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第一排放端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排放端与第一排放端固定连接,进而效的提高了第一排放端与防护壳体相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第一排放端与第二排放端相连接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第一排放端设置在进水端水平面的下方,第二排放端设置在第一排放端水平面的下方,进而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对水流进行导向;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面,还包括设置在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外周的防护侧板,防护侧板分别与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的两侧固定连接,进而便于通过防护侧板对水流进行限位,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对水流进行导向的质量。工作原理: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护壳体、设置在防护壳体一端的进水端、设置在防护壳体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与第一排放端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以及设置在防护壳体下端的缓冲栅格,进水端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防护壳体、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构成了防洪堤本体,进而便于通过缓冲栅格对水流进行缓冲,且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拍档端对水流进行导向,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水流对防护壳体进行的冲击,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使用寿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设计合理且操作简单的特点,本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护壳体、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一端的进水端、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与第一排放端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下端的缓冲栅格,所述进水端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护壳体、进水端、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排放端构成了防洪堤本体,进而便于通过缓冲栅格对水流进行缓冲,且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和第二拍档端对水流进行导向,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水流对防护壳体进行的冲击,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整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中的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中的图1的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防护壳体、2-缓冲栅格、3-第一排放端、4-第二排放端、5-进水端、6-防护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实施例1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护壳体1、设置在防护壳体1一端的进水端5、设置在防护壳体1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3、与第一排放端3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4以及设置在防护壳体1下端的缓冲栅格2,进水端5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防护壳体1、进水端5、第一排放端3和第二排放端4构成了防洪堤本体,进而便于通过缓冲栅格2对水流进行缓冲,且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3和第二拍档端对水流进行导向,进而有效的避免了水流对防护壳体1进行的冲击,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使用寿命;请参照图1、图2和图3,缓冲栅格2的外周与防护壳体1固定连接,且缓冲栅格2以防护壳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进而有效的提高缓冲栅格2与防护壳体1相连接的稳定性,且有效的提高了对水流进行缓冲的作用;请参照图1、图2和图3,进水端5与防护壳体1固定连接,且进水端5远离与防护壳体1相连接的一端设置为光滑的圆弧面,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进水端5与防护壳体1相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本体的使用寿命;请参照图1、图2和图3,第一排放端3与防护壳体1固定连接,第二排放端4与第一排放端3固定连接,进而效的提高了第一排放端3与防护壳体1相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第一排放端3与第二排放端4相连接的稳定性;请参照图1、图2和图3,第一排放端3设置在进水端5水平面的下方,第二排放端4设置在第一排放端3水平面的下方,进而便于通过第一排放端3和第二排放端4对水流进行导向。实施例2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包括防护壳体1、设置在防护壳体1一端的进水端5、设置在防护壳体1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3、与第一排放端3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4以及设置在防护壳体1下端的缓冲栅格2,进水端5相对与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壳体(1)、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一端的进水端(5)、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3)、与第一排放端(3)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4)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下端的缓冲栅格(2),所述进水端(5)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护壳体(1)、进水端(5)、第一排放端(3)和第二排放端(4)构成了防洪堤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壳体(1)、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一端的进水端(5)、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另一端的第一排放端(3)、与第一排放端(3)相连接的第二排放端(4)以及设置在所述防护壳体(1)下端的缓冲栅格(2),所述进水端(5)相对与水流的方向设置,所述防护壳体(1)、进水端(5)、第一排放端(3)和第二排放端(4)构成了防洪堤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栅格(2)的外周与防护壳体(1)固定连接,且缓冲栅格(2)以防护壳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用高效耐久防洪堤,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端(5)与防护壳体(1)固定连接,且进水端(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芃孙众张绿君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王芃孙众张绿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