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012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包括排料装置和还原单元;还原单元包括还原室、燃烧室和蓄热室,还原室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加料口位于还原室的炉顶或侧炉门,出料口位于还原室侧炉门;还原室两侧布置有燃烧室,还原室与燃烧室间设有导热炉墙;还原室下方设有蓄热室,蓄热室通过连接通道与燃烧室的火道相连;排料装置包括螺旋出料机,螺旋出料机位于还原室侧炉门处,热料排出后经过分选得到还原产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充分利用了烟气余热,降低能耗,同时导热墙起到了加筋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排料装置出料,避免了因炉料与侧壁粘结造成炉料运行受阻的情况,提高了设备作业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
本技术涉及火法冶金直接还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直接还原的主要工艺包括:气基竖炉工艺、煤基回转窑工艺、转底炉工艺、隧道窑工艺和煤基竖炉工艺等。其中,气基竖炉采用天然气或煤制气为原料,而我国是缺气多煤的国家,以气为原料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势必造成成本升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煤基回转窑工艺由于结圈问题和单体产量小等原因,使得天津大无缝和新疆富蕴等项目停产。转底炉工艺在国内处理废弃物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该工艺产品质量差、品位低,产品应用受到了限制。隧道窑工艺由于产量低、自动化程度低,能耗高等原因已被市场淘汰。煤基竖炉工艺适合中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现状,最有发展潜力。但现有的煤基竖炉工艺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没有考虑燃烧废气热能的最佳回收利用,只是简单地采用了换热方式,没有充分地利用余热;(2)生产时,炉料靠自重运行,当炉料之间及炉料与炉墙之间粘结时,造成下料困难,影响作业率;(3)还原室温度分布不均,影响产品质量;(4)窑炉结构不合理,炉墙易损坏。公开号为CN201166513《煤基直接还原铁外热式竖炉》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煤基直接还原铁外热式竖炉,其采用在炉体内设置多个独立的矩形竖式还原反应室,并在每个矩形竖式还原反应室的两侧分别设置煤气燃烧室,燃烧室沿高度方向设多层煤气烧嘴,热烟气在炉子上部通过换热方式回收部分热量。该竖炉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烧嘴附近温度高,远离烧嘴处温度低,造成炉料温度不均,影响产品质量,对还原效果产生影响;(2)矩形竖式还原反应室两侧外墙没有加强筋固定,当炉内炉料高温反应时,侧壁受力加大,易损坏炉墙;(3)高温烟气经换热器虽可以回收部分热量但热回收效果不理想;(4)炉料与炉墙粘粘,影响下料。公开号为CN204529897U《一种生产直接还原铁的外热式煤基竖炉》的专利,该专利描述炉料还原室两侧设置有气流通道,分隔墙中设置有补气道,气流通道上方与烟气汇集道连通,气流通道下方与供气道连通,分隔墙下部设置有供气道,供气道下部设置有还原气道,气流通道和供气道之间设置有气流分布砖。分隔墙由立墙、气流通道、整体砌筑而成。气流通道在炉体中部为竖直通道。根据该专利描述,其缺点为:(1)结构相当复杂,施工困难,耐火材料用量大,整体投资高;(2)供气通道温度分布不均,影响产品质量,对还原效果产生影响;(3)热交换面墙无有效的加固处理,当炉内炉料高温反应时,侧壁受力加大,易损坏热交换面墙;(4)高温烟气无有效的热回收设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能耗低,加热温度均匀,设备投资低的优点。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包括排料装置和还原单元;还原单元包括还原室、燃烧室和蓄热室,还原室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加料口位于还原室的炉顶或侧炉门,出料口位于还原室侧炉门;还原室两侧布置有燃烧室,还原室与燃烧室间设有导热炉墙;还原室下方设有蓄热室,蓄热室通过连接通道与燃烧室的火道相连;排料装置包括螺旋出料机,螺旋出料机位于还原室出料口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采用蓄热室燃烧技术,充分利用了烟气余热,降低能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烟气换热能耗损失大的问题;燃烧室的火道组定期更换废热烟气流量方向,使还原室加热温度更加均匀,燃烧室火道同时起到了加筋作用,使还原室炉墙更加牢固;本技术采用排料装置出料,避免了因炉料与侧壁粘结造成炉料运行受阻的情况,提高了设备作业率。本技术中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的优选方案为:排料装置还包括料罐、接料箱和滑道;接料箱与滑道动配合,接料箱下端口与料罐相连,接料箱侧端口与还原室侧炉门相连,螺旋出料机可移动地贯穿接料箱从侧炉门伸入还原室内。接料箱端板外壁设有滑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还原单元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还原单元燃烧过程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料罐与冷却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炉顶加料口,2-燃烧室,3-还原室,4-连接通道,5-天然气通道,6-蓄热室,7-单一蓄热室,8-烟道,9-单数火道,10-双数火道,11-流动通道,12-通道墙,13-提升装置,14-料罐排料塞,15-除尘口,16-料斗,17-密封罩,18-冷却筒,19-马达,20-溢流水槽,21-出水槽,22-料仓,23-惰性气体入口,24-接料箱,25-料罐,26-排烟口,27-滑道,28-螺旋出料机,301-还原室一,302-还原室二,201-燃烧室一,202-燃烧室二,203-燃烧室三,601-蓄热室一,602-蓄热室二,603-蓄热室三,604-蓄热室四。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此。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由排料装置、和还原单元等组成,还原单元由还原室3、燃烧室2和蓄热室6等组成,还原室3数量为1个以上;冷却装置数量为1个;还原室3设有加料口和出料口;还原室3两侧布置有燃烧室2,燃烧室2内设有至少一个火道组,每个火道组包括一个单数火道9和一个双数火道10,单数火道9和双数火道10的上部设有流动通道11,下部设有通道墙12隔开;还原室3下方设有蓄热室6,蓄热室6分别与其上方一个燃烧室2的单数火道9和另一个燃烧室2的双数火道10相连,一个还原单元两端分别设有单一蓄热室7,单一蓄热室7只与其上方一个燃烧室2的单数火道9或双数火道10相连。每个还原室3宽度通常在0.3~0.7米,优选0.3~0.5米宽度。还原室3上部为炉顶,炉顶可以设加料口1,设加料口1时配套增设密封盖,出料口位于侧面炉门。无炉顶加料口的还原室3横向两侧为密封炉门,加料口位于一侧炉门,对侧炉门作为出料口。还原室3非炉门的纵向两侧为提供热量的燃烧室2,燃烧室2通过连接通道4与蓄热室6或单一蓄热室7相连,其中连接通道4数量与燃烧室2内单双火道数量相一致。优选地,燃气可以是煤气和/或天然气。请参阅图1和图2,还原室3加热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采用如下方式实现:当燃气为煤气或煤气与天然气混合时,蓄热室6和单一蓄热室7用于预热空气和煤气,一个还原单元中还原室3数量为n个,则燃烧室2数量为n+1个,蓄热室6数量为2n个,单一蓄热室7数量为4个。每个还原室3下部设有两个蓄热室6,一个蓄热室6用于预热煤气,一个蓄热室6用于预热空气,煤气蓄热室分别与其上方一个燃烧室2的单数火道9和另一燃烧室2的双数火道10相连,空气蓄热室与煤气蓄热室连接方式一致。炉内两端无还原室处分别设有两个单一蓄热室7,两个单一蓄热室7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包括排料装置和还原单元;其特征在于,/n还原单元包括还原室、燃烧室和蓄热室,还原室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加料口位于还原室的炉顶或侧炉门,出料口位于还原室侧炉门;/n还原室两侧布置有燃烧室,还原室与燃烧室间设有导热炉墙;/n还原室下方设有蓄热室,蓄热室通过连接通道与燃烧室的火道相连;/n排料装置包括螺旋出料机,螺旋出料机位于还原室出料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煤基还原装置,包括排料装置和还原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原单元包括还原室、燃烧室和蓄热室,还原室设置有加料口和出料口,加料口位于还原室的炉顶或侧炉门,出料口位于还原室侧炉门;
还原室两侧布置有燃烧室,还原室与燃烧室间设有导热炉墙;
还原室下方设有蓄热室,蓄热室通过连接通道与燃烧室的火道相连;
排料装置包括螺旋出料机,螺旋出料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雷李文忠张力元李昆鹏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中科乾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