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包括转子、定子、机壳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机壳两端的端盖,还包括:设于机壳的侧壁内的冷却通道,机壳设有分别与冷却通道连通的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与转子固定连接的轴流风扇,转子设有轴向风道,两个端盖分别设有通风口。该电机通过冷却通道形成定子冷却结构,实现定子的冷却;并通过轴流风扇、轴向通道以及通风口的配合作用形成转子冷却结构,实现转子的冷却,也即,该电机通过定子冷却结构和转子冷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电机的整体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增加了定子冷却结构,而且改进了转子冷却结构,使得电机的整体冷却效果好,冷却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
技术介绍
随着电机向永磁化、高功率密度以及高速化方向发展,电机的温升问题越来越突出。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冷的方式对电机进行降温,例如,在转子上增加风扇,通过转子转动带动风扇转动,以在电机运转过程中,利用风扇使其内部的空气实现循环,使得转子的热量被电机内部的空气带走,然后,通过空气与机壳、端盖等的热交换,将热量传递至外部,实现电机转子的冷却。可见,这种散热方式的热阻大,且电机内部的空气循环使得电机内部空气的温度提高,不能实现高效散热,冷却效率低。综上所述,如何提高电机的冷却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冷却效果好,冷却效率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包括转子、定子、机壳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机壳两端的端盖,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的侧壁内的冷却通道,所述机壳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与所述转子固定连接的轴流风扇,所述转子设有轴向风道,两个所述端盖分别设有通风口。优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固定套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设有沉槽,以形成所述冷却通道。优选地,所述冷却通道内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筋。优选地,所述冷却通道为螺旋形冷却通道。优选地,两个所述端盖各自朝向所述转子的一侧分别设有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子的端部。优选地,所述导风筒与所述端盖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轴流风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轴流风扇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导风筒内,且两个所述轴流风扇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同。优选地,所述转子的端部设有扰风环,所述扰风环与所述导风筒的一端转动套接。优选地,所述转子包括转子铁芯、嵌设于所述转子铁芯内的磁钢和用于防止所述磁钢脱出的磁钢挡板,所述扰风环与所述磁钢挡板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轴向风道内设有第二散热筋;和/或,所述通风口内设有第三散热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通过冷却通道形成定子冷却结构,实现定子的冷却;并通过轴流风扇、轴向通道以及通风口的配合作用形成转子冷却结构,实现转子的冷却,也即,该电机通过定子冷却结构和转子冷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电机的整体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不仅增加了定子冷却结构,而且改进了转子冷却结构,使得电机的整体冷却效果好,冷却效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机壳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子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子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B-B向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端盖的剖视图;图8为图7的右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端盖的剖视图;图10为图9的右视图。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为转子、11为转子铁芯、111为轴向风道、112为第二散热筋、12为磁钢、13为磁钢挡板、131为扰风环、14为磁钢保护层、15为定位块、16为转轴、17为连接键、18为螺母、2为定子、3为机壳、31为第一壳体、311为介质入口、312为介质出口、313为出线口、32为第二壳体、321为冷却通道、322为第一散热筋、323为定子挡台、4为端盖、41为通风口、42为第三散热筋、43为轴承室、5为轴流风扇、6为导风筒、7为加强筋、8为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冷却效果好,冷却效率高。请参考图1-图10,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机壳的剖视图;图3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子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图5为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子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B-B向剖视图;图7为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端盖的剖视图;图8为图7的右视图;图9为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端盖的剖视图;图10为图9的右视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包括转子1、定子2、机壳3以及分别设于机壳3两端的两个端盖4,还包括定子2冷却结构和转子1冷却结构。具体地,定子2冷却结构包括用于供冷却介质流过的冷却通道321,冷却通道321设于机壳3的侧壁内,机壳3设有分别与冷却通道321连通的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可以理解的是,冷却介质从介质入口311进入冷却通道321后,冷却介质沿冷却通道321流动,带走定子2传给机壳3的热量,进而实现对定子2的冷却。转子1冷却结构包括轴流风扇5,其与转子1固定连接,还包括沿转子1轴向设置的轴向风道111以及分别设于两个端盖4的通风口41。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机运转过程中,轴流风扇5随着转子1一起转动,在轴流风扇5的作用下,使得外部空气从电机一端的端盖4的通风口41进入,然后流入转子1的轴向风道111内,实现转子1与空气的热量交换,空气带走转子1的热量,最终从电机另一端的端盖4的通风口41流出,实现对转子1的高效冷却。由此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通过冷却通道321形成定子2冷却结构,实现定子2的冷却;并通过轴流风扇5、轴向通道以及通风口41的配合作用形成转子1冷却结构,实现转子1的冷却,也即,该电机通过定子2冷却结构和转子1冷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电机的整体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不仅增加了定子2冷却结构,而且改进了转子1冷却结构,使得电机的整体冷却效果好,冷却效率高。该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尤其适用于永磁电机,因为对于永磁电机来说,其热量主要由定子2中的绕组产生,但是随着转子1高速运转,由于定子2交变磁场的作用,使得转子1表面产生涡流效应,这种涡流效应使得高速电机的转子1温度剧增,而转子1上的永磁体对于温度十分敏感,永磁体温度越高,其磁性能也越差,电机的效率也越低,当永磁体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值后,其甚至会出现失磁,从而永久破坏电机。而当该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为永磁电机时,则可利用冷却通道321对永磁电机的定子2绕组进行散热,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包括转子(1)、定子(2)、机壳(3)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机壳(3)两端的端盖(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设于所述机壳(3)的侧壁内的冷却通道(321),所述机壳(3)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321)连通的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n与所述转子(1)固定连接的轴流风扇(5),所述转子(1)设有轴向风道(111),两个所述端盖(4)分别设有通风口(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包括转子(1)、定子(2)、机壳(3)以及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机壳(3)两端的端盖(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于所述机壳(3)的侧壁内的冷却通道(321),所述机壳(3)设有分别与所述冷却通道(321)连通的介质入口(311)和介质出口(312);
与所述转子(1)固定连接的轴流风扇(5),所述转子(1)设有轴向风道(111),两个所述端盖(4)分别设有通风口(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3)包括固定套接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32),所述第一壳体(31)的内侧壁和/或所述第二壳体(32)的外侧壁设有沉槽,以形成所述冷却通道(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321)内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筋(3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321)为螺旋形冷却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端盖(4)各自朝向所述转子(1)的一侧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慧,邓春志,王永恒,张腾,刘振清,胡永丽,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上海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创电机技术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