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579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把光纤光缆插入金属套内并使其顶端面露出的光连接器,把防止光纤光缆相对金属套移动及防止降低传送效率作为课题。在把光缆本体(12)插入金属套(14A)内使光缆本体(12)的顶端面(34)露出的光连接器中,由具有第1筒状部(19)的本体部(15A)和压入第1筒状部(19)的头部(16)构成金属套(14A)。另外,把头部(16)的顶端孔(27)的直径(R1)设定成比压入第1筒状部(19)的压入孔直径(R2)小,在压入结束的状态下,在凸缘部(28)和第1筒状部(19)的顶端部(25)之间形成间隙部(31),同时,光缆本体(12)的一部分进入该间隙部(31)内并形成具有固定器功能的固定部(45A)。(*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连接器,特别涉及把光缆的芯插入金属套内并在金属套的顶端部中露出芯端面的光连接器。
技术介绍
图18及图19表示原有实施例的光连接器。图18所示的是光连接器1A,金属制的金属套3一体地模塑成形在树脂制的接头体2内。在接头体2内设置光纤光缆4的穿插孔2a,在金属套3内设置轴心与设置在接头体2内的穿插孔2a一致的芯穿插孔3a,这些孔从金属套23的顶端面贯通到接头体2的后端面。在金属套3的前部形成顶尖部3b,在中间部和后端部之间形成小直径,金属套3嵌入接头体2内,在金属套3的小径部3c的外周上一体地包装着接头体2的套筒部2b,接头体2和金属套3结合而形成单头的光连接器1A。光纤光缆4由光缆本体5和保护它的外包皮6构成。光缆本体5,即插入接头体2内的光纤光缆4通过把棱状的光纤止挡(图未示)压入在接头体2的侧面开设的槽2c内而被固定在接头体2内。在金属套3的前端部上形成台阶部3c。光纤光缆4的光缆本体5进入该台阶3c(在图18(B)中放大表示)。具体地讲,在制造光连接器1A时,光缆本体5插入金属套3后进行加热处理,由此,光缆本体5被熔化并进入台阶部3c的内部。从而,光缆本体5被固定在金属套3内,限制光缆本体5光缆4相对金属套3的移动。图19表示另一个原有例的光连接器1B。在图19中,对于与在图18中表示的构成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9表示的光连接器1B,在金属套3的前端部分的内壁上形成螺纹部3d。光纤光缆4的光缆本体5进入该螺纹部3d内。该螺纹部3d具有多个螺纹峰和螺纹谷,光缆本体5成为深入该多个螺纹峰及螺纹谷内的状态。为此,与图18所示的光连接器1A相比,可以可靠地防止光缆本体5相对于金属套3的移动。在上述的图18所示的光连接器1A中,例如,当由于光纤光缆4被弯曲等光缆本体5被迫欲向图中箭头A2移动时,可以可靠地限制其移动,但是,当光缆本体5被迫欲向图中箭头A1方向移动时,由于台阶部3c和光缆本体5在图中箭头A1方向的结合力小,所以光缆本体5有向箭头A1方向移动的危险。在光缆本体5向箭头A1方向移动了时,光缆本体5的顶端部从金属套3凸出出来,存在着不能进行正确的光连接的危险。另外,在图19所示的光连接器1B中,由于光缆本体5成为啮入到螺纹3d(多个螺纹峰和螺纹谷)内的状态,所以没有向箭头A1,A2方向移动的危险。但是,当在光连接器1A与其它光连接器连接的位置、即金属套3的附近位置形成螺纹部3d时,在光缆本体5中传送的光会由于螺纹部3d而漫反射或错乱,存在传送效率降低的问题。对该理由再详述一下,如众所周知那样,构成光纤光缆4的光缆本体5由芯和围绕芯形成的包层构成,而且电—光转换的信号光在芯内边全反射边行进。这时,如果在芯和包层的分界面上存在凹凸,信号光会因凹凸而漫反射,会降低传送效率。光缆本体5在形成为在芯和包层的分界面上不存在凹凸。但是在固定金属套3和光缆本体5的部位上,由于把光缆本体5啮入到螺纹部3d(多个螺纹峰和螺纹谷)内,所以在芯和包层的分界面上就产生了凹凸。为此,在螺纹部3d形成于金属套3的附近位置的构成中,产生了传送效率降低的问题。该问题只在图19所示的光连接器1B上产生。在具有图18所示的一个台阶部3c的光连接器1A中不产生。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防止光纤光缆相对金属套移动又能防止传送效率降低的光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中,具有下述各种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光连接器,在该光连接器中,在金属套内插入光纤光缆的光缆本体,在该金属套的顶端部露出上述光缆本体的端面,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套由具有筒状部的第1构件和通过压入该筒状部固定在上述第1构件上的第2构件构成,把形成在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上的顶端孔的直径设定成比压入了上述筒状部的压入孔的直径小,在固定上述第1和第2构件构成了金属套的状态下,在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和上述筒状部的顶端部之间形成间隙部,同时,上述光缆本体介于该间隙部内。在上述专利技术中,金属套由第1构件和第2构件构成,通过把在第1构件上形成的筒状部压入第2构件内来构成金属套。在该压入时,由于把在第1构件上形成的筒状部的顶端部定位从离开第2构件的顶端部离开的位置上,所以在第2构件的顶端部和筒状部的顶端部之间形成间隙部。另外,由于把形成于第2构件顶端部的顶端孔的直径设定成比压入筒状部的压入孔的直径小,所以间隙部形成环状的凹部。而且,由于在该间隙部内夹置光缆本体,所以光缆本体进入间隙部内的部分具有固定器的功能,为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光缆本体相对金属套移动。另外,在固定第1及第2构件构成了金属套的状态下,只形成一个间隙部,因此,与原有的存在多个螺纹的峰和谷的螺纹状的槽相比,可以抑制在光纤光缆内传送的光漫反射的发生,可以提高传送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是一种光连接器,在该光连接器中,在金属套内插入光纤光缆的光缆本体,在该金属套的顶端部露出上述光缆本体的端面,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套由具有筒状部的第1构件和通过压入该筒状部固定在上述第1构件上的第2构件构成,把形成在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上的顶端孔的直径设定成比压入了上述筒状部的压入孔的直径小,在上述筒状部上形成开槽,在固定上述第1和第2构件构成了金属套的状态下,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和在上述筒状部上形成的开槽协作形成槽部,同时,上述光缆本体介于该槽部内。在上述专利技术中,金属套由第1构件和第2构件构成,通过把在第1构件上形成的筒状部压入第2构件构成金属套。在该压入时,由于在第1构件的筒状部上形成开槽,在把筒状部的顶端部插入到与第2构件的顶端部接触的位置时,第2构件的顶端部和在筒状部上形成的开槽协作形成槽部。由于在该槽部内夹置光缆本体,所以进入该槽部内的光缆本体具有固定器的功能,为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光缆本体相对金属套移动。另外,在上述那样把筒状部压入第2构件内时,可以把筒状部的顶端部插到与第2构件的顶端部接触的位置,因此,在压入时,不必进行第1构件和第2构件的定位处理,可以容易地进行压入作业。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是一种光连接器,在该光连接器中,在金属套内插入光纤光缆的光缆本体,在该金属套的顶端部上露出上述光缆本体的端面,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金属套的芯插入孔的内周面设有槽部,同时把该槽部的顶端部处的上述金属套向芯插入孔侧弯曲而形成弯曲部。根据上述专利技术,由于将槽部的顶端部处的金属套向芯插入孔侧弯曲来形成弯曲部,所以弯曲部形成位置的直径变得比槽部直径小,另外,由于槽部形成在金属套的芯插入孔的内周面上,所以槽部的直径比芯插入孔的直径大。为此,光缆本体进入槽部内的部分具有固定器的功能,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光缆本体相对金属套的移动。另外,由于槽部只形成一个,所以与原有的存在多个螺纹的峰和谷的螺纹状的槽相比,可以抑制在光纤光缆内传送的光的漫反射的发生,可以提高传送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光连接器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光连接器的外观的图,(A)是俯视图,(B)是正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光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的压入本体部和顶尖部的处理方法的图,(A)是正视图,(B)是剖面图。图4是表示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光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本体部和头部被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连接器,在该光连接器中,在金属套内插入光纤光缆的光缆本体,使上述光缆本体的端面露出于该金属套的顶端部,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套由具有筒状部的第1构件和通过压入该筒状部固定在上述第1构件上的第2构件构成,把形成在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上的顶端孔的直径设定成比压入了上述筒状部的压入孔的直径小,在上述第1和第2构件被固定构成了金属套的状态下,在上述第2构件的顶端部和上述筒状部的顶端部之间形成间隙部,同时,上述光缆本体进入该间隙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野刚太田好纪大内将史茂治英朗
申请(专利权)人: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