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柴油加氢反应的组分含量确定方法、装置
本公开涉及柴油加氢反应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柴油加氢反应的组分含量确定方法、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高清洁燃料的质量,柴油质量标准被逐步提升。加氢脱硫技术是生产清洁柴油的关键技术。该技术使用加氢处理催化剂来降低柴油原料中的硫、氮和芳烃含量。在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作用下,柴油中的硫、氮含量逐步降低,多环芳烃逐渐发生饱和。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性能,有必要认清柴油中硫、氮和芳烃组分沿催化剂轴向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加氢脱硫、加氢脱氮、加氢脱芳烃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性能柴油加氢催化剂。对柴油加氢脱硫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工作较多,模型一般针对模型化合物或实际柴油原料建立模型。针对模型化合物的加氢脱硫动力学模型较为简单,无法满足对复杂真实柴油体系动力学研究的需要。针对复杂柴油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分为单集总模型和多集总模型。单集总模型是以原料中的总硫为研究对象,多集总模型将硫化物分为几类。目前研究的模型均是基于单一催化剂体系而建立的模型,而柴油加氢装置中常用催化剂级配体系,针对催化剂级配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柴油加氢反应的组分含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加氢反应中使用由N段催化剂床层构成的催化剂级配体系,所述方法包括:/n根据柴油加氢反应的反应器进口组分含量、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与第一段催化剂床层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所述第一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n根据当前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所述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与下一段催化剂床层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所述下一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直至计算得到第N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其中,N为整数,N≥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柴油加氢反应的组分含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加氢反应中使用由N段催化剂床层构成的催化剂级配体系,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柴油加氢反应的反应器进口组分含量、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与第一段催化剂床层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所述第一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
根据当前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所述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与下一段催化剂床层对应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所述下一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直至计算得到第N段催化剂床层的出口组分含量,其中,N为整数,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绝热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
所述出口组分含量包括多个芳烃集总的占比,所述多个芳烃集总包括: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三环以上芳烃集总和非芳烃集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学参数包括所述多个芳烃集总中每个集总的指前因子、反应温度对吸附的影响因子、每个反应路径中在先集总到在后集总的指前因子、以及每个反应路径中在先集总到在后集总的活化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包括:
ηAed=tanh(parpA*v)
ηNed=tanh(parpN*v)
1+fN1×wN+∑fAi×wi=1+fN1×wN+fA1w1+fA2w2+fA3w3
其中,w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4为非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kij为集总i到集总j的反应速率常数,为氢气压力,为氢气和柴油的体积比,fA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τ为空时,αA1、αA2、αA3分别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对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影响因子,β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ηNe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Ni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ηAe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Ai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fN1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吸附平衡常数,wN为氮化物的质量分率,k0,N为氮化物的反应指前因子,EaN为氮化物的反应活化能,T为反应温度,R为气体普适常数,e为自然常数,n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反应级数,α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的影响因子,β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v为空塔线速度,parp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parp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包括:
ηAed=tanh(parpA*v)
ηNed=tanh(parpN*v)
1+fN1×wN+∑fAi×wi=1+fN1×wN+fA1w1+fA2w2+fA3w3
其中,w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4为非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kij为集总i到集总j的反应速率常数,为氢气压力,为氢气和柴油的体积比,fA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τ为空时,αA1、αA2、αA3分别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对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影响因子,β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ηNe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Ni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ηAe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Ai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fN1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吸附平衡常数,wN为氮化物的质量分率,k0,N为氮化物的反应指前因子,EaN为氮化物的反应活化能,T为反应温度,R为气体普适常数,e为自然常数,n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反应级数,α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的影响因子,β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v为空塔线速度,parp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parp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Foil、分别为柴油的进料流率和氢气的进料流率,ΔH1、ΔH2、ΔH3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反应热,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摩尔分率,Cp.oil、分别为柴油的比热和氢气的比热,Moil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三环以上芳烃集总和柴油的平均分子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包括: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绝热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所述出口组分含量包括氮化物的占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学参数包括柴油的氮化物的反应指前因子和反应活化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包括:
ηNed=tanh(parpN*v)
其中,为氢气压力,为氢气和柴油的体积比,τ为空时,ηNe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Ni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wN为氮化物的质量分率,k0,N为氮化物的反应指前因子,EaN为氮化物的反应活化能,T为反应温度,R为气体普适常数,e为自然常数,n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反应级数,α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的影响因子,β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v为空塔线速度,parp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包括:
ηAed=tanh(parpA*v)
ηNed=tanh(parpN*v)
1+fN1×wN+∑fAi×wi=1+fN1×wN+fA1w1+fA2w2+fA3w3
其中,w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w4为非芳烃集总的质量分率,kij为集总i到集总j的反应速率常数,为氢气压力,为氢气和柴油的体积比,fA1为单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2为双环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fA3为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吸附平衡常数,τ为空时,αA1、αA2、αA3分别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对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影响因子,β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ηNe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Nid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ηAe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外扩散影响因子,ηAid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内扩散影响因子,fN1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吸附平衡常数,wN为氮化物的质量分率,k0,N为氮化物的反应指前因子,EaN为氮化物的反应活化能,T为反应温度,R为气体普适常数,e为自然常数,n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氮化物的反应级数,α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气压力的影响因子,β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氢油体积比的影响因子,v为空塔线速度,parpA为等温型芳烃加氢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parpN为等温型加氢脱氮动力学模型中的相关系数,Foil、分别为柴油的进料流率和氢气的进料流率,ΔH1、ΔH2、ΔH3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反应热,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和三环以上芳烃集总的摩尔分率,Cp.oil、分别为柴油的比热和氢气的比热,Moil分别为单环芳烃集总、双环芳烃集总、三环以上芳烃集总和柴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康,李明丰,江洪波,陈文斌,吕海龙,张乐,习远兵,鞠雪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