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征信息,表征信息选自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间充质干细胞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中的至少一种;根据表征信息判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发明专利技术人意外地发现,不同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大小和聚合态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差别能够直接反映出其生长能力、组织修复能力等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因而可以通过对其大小、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的鉴定来准确评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潜力、组织修复潜力等各项生理功能。将其应用于间充质干细胞的筛选可以在源头上保障经增殖扩增制备得到的MSCs的高性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干细胞
,尤其是涉及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中胚层来源的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抗炎、营养作用及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在适宜的微环境里具有向血管、脂肪、神经、软骨、骨等多个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与胎盘干细胞及其他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如血液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相比,MSCs具有易获得、易培养、低免疫原性、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可在微环境诱导下归巢到损伤部位并分化为特异的组织细胞,参与组织修复、易被外源基因转染并长期表达等优点。MSCs存在于人体多处组织与器官的间质中,如骨髓、脐血、脐带和脂肪组织等,已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及器官移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既往研究证明MSCs具有组织损伤修复能力,目前国际上已批准多个MSCs治疗组织损伤和炎症的产品,有超过800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尽管如此,MSCs的制备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发现,使用MSCs移植治疗组织损伤时,单次移植细胞数量要达到109这一数量级才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现有的医药级MSCs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多代次MSCs的增殖扩增,制备周期较长,成本高。但不同个体来源的MSCs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可能会导致经历长周期制备得到的MSCs产品的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在MSCs增殖扩增前对不同个体来源的MSCs进行生理作用能力方面的筛选,从而在源头上保障制备得到的MSCs的高性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就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征信息,表征信息选自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间充质干细胞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中的至少一种;根据表征信息判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专利技术人意外地发现,不同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大小和聚合态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差别能够直接反映出其生长能力、组织修复能力等生理指标上的差异。因而可以通过对其大小、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的鉴定来准确评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潜力、组织修复潜力等各项生理功能。而将其这种对MSCs各项潜力的预估方法应用于MSCs增殖扩增前的筛选可以在源头上保障经增殖扩增制备得到的MSCs的高性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根据表征信息判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直径与第一阈值比较,和/或,将含量与第二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比较结果满足以下(a)和/或(b)时,间充质干细胞判定为具有较高的生理功能:(a)直径不大于第一阈值;(b)含量不大于第二阈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第一阈值为22μm,第二阈值为70%;其中,第二阈值为70%是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图像检测中,间充质干细胞图像中聚合态肌动蛋白所占间充质干细胞面积为70%。就该检测方法而言,当间充质干细胞的平均直径大于22μm和/或其中的聚合态肌动蛋白占到间充质干细胞图像整体面积的70%以上时,表明该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较差。而在间充质干细胞的平均直径小于等于22μm和/或其中的聚合态肌动蛋白占到间充质干细胞图像整体面积的70%或以下时,表明该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较好,其所拥有的组织损伤修复能力等可以使其在增殖扩增后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第一阈值为16μm,第二阈值为40%。就该检测方法而言,当间充质干细胞的平均直径小于等于16μm和/或其中的聚合态肌动蛋白占到间充质干细胞图像整体面积的40%或以下时,表明该个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非常好,其组织损伤修复能力等可以使该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扩增后具有高效的治疗作用。而对于其它一些平均直径在16~22μm和/或聚合态肌动蛋白占到间充质干细胞图像整体面积的40%~70%的间充质干细胞,这些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一定的适用于组织损伤修复或炎症治疗的功效,但具体功效程度如何还需进一步配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其它一些参数进行另外的分析才能够得出相应的结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该间充质干细胞为人源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自体或异体的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排异反应,因而在检测时,优先选择人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筛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该间充质干细胞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检测方法,生理功能选自以下至少一种:组织损伤修复潜力、分化潜力、细胞因子分泌潜力。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的平均直径不大于22μm。具有该特性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能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组织损伤修复潜能、分化潜能和细胞因子分泌潜能。在MSCs产品的制备流程中,使用上述形态大小的间充质干细胞群用于后续的增殖扩增,可以降低批间差异,有效提高MSCs产品的效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的平均直径不大于16μm。平均直径更小的间充质干细胞群的组织损伤修复潜能、分化潜能和细胞因子分泌潜能相对更加优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的平均直径不大于14μ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的平均直径不大于11μ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其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不大于70%。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旁泌作用有关,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越少,其旁泌作用可能越高,因而能够表现出更优异的组织损伤修复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其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不大于4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间充质干细胞群,该间充质干细胞群为人源间充质干细胞群。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上述的间充质干细胞群在制备组织损伤修复产品中的应用。具有上述形态特征或蛋白含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组织损伤修复活性,因而可以作为组织损伤修复产品的原料使用,使其能够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以下至少一种:a.上述的间充质干细胞群;b.上述的间充质干细胞群分泌的胞外囊泡或胞外基质;c.上述的间充质干细胞群的条件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活性与其旁泌作用相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征信息,所述表征信息选自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间充质干细胞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中的至少一种;/n根据所述表征信息判断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征信息,所述表征信息选自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间充质干细胞中聚合态肌动蛋白的含量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所述表征信息判断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表征信息判断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直径与第一阈值比较,和/或,将所述含量与第二阈值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所述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为22μm,所述第二阈值为70%;
优选地,所述第一阈值为16μm,所述第二阈值为4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充质干细胞为人源间充质干细胞。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充质干细胞为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耀炯,S·萨迪亚,董艳凯,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