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9386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包括:交流充电模块、直流充电模块、继电器K1和电池;所述交流充电模块通过继电器K1与直流充电模块连接;所述直流充电模块与车载电池电连接,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电动车需兼容交流和直流两种充电方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载电源
,具体涉及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车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以其节能减排的优点,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由于电动车的蓄电能力有限,电动车的发展离不开为其提供充电功能的充电桩。公知的电动车充电桩一般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其中交流充电桩,为电动汽车上的车载充电机提供220V交流电能。直流充电桩提供+12V的直流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解决了电动车需兼容交流和直流两种充电方式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包括:交流充电模块、直流充电模块和继电器K1;所述交流充电模块通过继电器K1与直流充电模块连接;所述直流充电模块与车载电池电连接,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进一步地,交流充电模块的接口J6分别与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和火线连接,其接口J7分别与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和零线连接,其接口J5与继电器K1内置的单刀双掷开关的1触点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充电模块、直流充电模块和继电器K1;/n所述交流充电模块通过继电器K1与直流充电模块连接;/n所述直流充电模块与车载电池电连接,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充电模块、直流充电模块和继电器K1;
所述交流充电模块通过继电器K1与直流充电模块连接;
所述直流充电模块与车载电池电连接,对车载电池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充电模块的接口J6分别与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和火线连接,其接口J7分别与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端和零线连接,其接口J5与继电器K1内置的单刀双掷开关的1触点连接;所述直流充电模块的接口J1与继电器K1内置的单刀双掷开关的动触片连接,其接口J2与车载电池连接;所述继电器K1内置的单刀双掷开关的2触点与外部的直流电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直流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充电模块包括:接口J3、二极管D3、二极管D4、接地电容C2、电阻R3、接地电阻R4、NMOS管Q1、二极管D2、接口J1、电容E1、升压芯片U1、接地电阻R2、接地电阻R1、电容E3、电容E2、接地电容C1、二极管D1、接口J2、接口J4和电容CY1;
所述升压芯片U1的+VIN端分别与接口J1和电容E1的正极连接,其ON/OFF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其-VIN端接地,其+VOU端分别与电容E3的正极、电容E2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和接口J3的第3引脚连接,其TRIM端与接地电阻R1连接,其ITRIM端与接地电阻R2连接;所述接口J3的第1引脚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其第2引脚与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电容C2和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接地电阻R4和N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NMOS管Q1的漏极与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其源极接地;所述接口J1接入12V电压;所述电容E1的负极、电容E3的负极、电容E2的负极和接口J4均接入电源地;所述电容CY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雄四方仕儒李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戎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