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约束条件的列车运行调整的计算方法和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约束条件的列车运行调整的计算装置。
技术介绍
高速列车作为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中国铁路旅客运输的主要方式,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90亿人次的旅客经由高速列车输送到大江南北,快速、安全已经成为它的标志。但是,当运行环境中出现恶劣天气、设备故障、人为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力时,高速运行的列车会被迫降速甚至停车而出现晚点,由于列车运行速度快,列车数量多,行车间隔小,晚点将在线路上快速传播,导致大量列车延误,这对高速列车的快速、稳定运行产生了巨大威胁。当干扰消除后,已经延误的各次列车无法按原计划行车,如何重新安排列车的行车计划能够使线路尽快恢复原有秩序,缩短晚点时间,对保证高速列车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高速列车运行计划的调整做了许多的研究。早期部分研究人员通过数学规划法、分支界定法等运筹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但由于模型较为复杂、搜索空间较大,很难得到最优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快速发展,智能算法逐步应用到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的研究当中,常用的算法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萤火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求解优化的目标通常为所有列车总晚点时间、终到站晚点时间、按不同列车速度等级划分不同权重后的加权晚点时间等,问题的解以各次列车在各站的出发、到达时刻的形式表述,通过建立模型并运用计算机求解,可以获得满足条件的解作为晚点发生后的调整计划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约束条件的列车运行调整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1,对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进行建模;/nS2,根据建好的模型,构建综合考虑列车晚点时间和能耗的优化目标;/nS3,在约束条件下,根据所述优化目标,对列车进行调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约束条件的列车运行调整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对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进行建模;
S2,根据建好的模型,构建综合考虑列车晚点时间和能耗的优化目标;
S3,在约束条件下,根据所述优化目标,对列车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
S31,将列车运行调整计划以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的形式表示;
S32,首次列车按线路最大限速全速行驶,后续各次列车按间隔时间确定与前车的位置依次计算最大限速,生成速度-位置曲线并确定区间运行时间;
S33,由各次列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及区间运行时间确定实际到站时间;
S34,结合计划运行图确定晚点时间;
S35,由速度-位置曲线计算能耗;
S36,由晚点时间及能耗加权求和得出目标函数作为确定该调整方案优劣程度的依据;
S37,按照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变异进入种群的寻优过程;
S38,判断算法是否达到收敛的终止条件,如果没有,则跳到步骤S31,否则,结束处理,将当前结果作为最优调整方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数的方式,产生第一代种群,种群个体大于预定阈值以保证随机性且利于后续的计算;
步骤32,参与调整的各次列车当中,首次出发的列车前方无其他列车为追踪点,则将前方到达车站作为追踪点,按照最大牵引力加速至线路最大限速后保持巡航,最大制动力减速至前方车站停车的方式计算速度-位置曲线,取相应的时间步长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保存该列车每一时刻的速度、位置、时间及牵引电流、电压值;
步骤33,后续行驶的各次列车以前方最近的列车作为追踪点,计算每时刻的最大允许限速,由限速得到速度-位置曲线,当发车间隔较小时,后行列车的限速容易受前车影响而降低;按照发车间隔时间依次安排各次列车发车,每时刻获取前车位置计算最大限速,保证各次列车均不超过限速行驶,同样记录每时刻的列车速度、位置、时间、牵引电流值;
步骤34,由速度-位置曲线,得到各次列车的运行总时间并确定牵引、巡航工况的转换点及各工况下的运行距离;
步骤35,由各次列车的区间运行时间结合发车时间计算得出到站时间:
步骤36,实际到站时间与计划到站时间的差值即为该列车的晚点时间,各次列车的晚点时间之和为总晚点时间,能耗为牵引及巡航工况下牵引力对位移的积分,晚点时间与能耗按不同权重经归一化处理后求和即为适应度值:
Ψ1=qT*TDelay+qE*E(4)
步骤37,由各次列车运行过程中的牵引电流、位移数据,得出当前所处供电区间内的接触网分压大小,判断是否满足供电约束条件,若不满足则将适应度值加一,作为最终的适应度;
Ψ2=Ψ1+sgn(U)(5)
步骤38,进入下一代运算并重复步骤32~步骤37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度的计算方式包括:
(1)对个体进行解码,得到参与调整的各次列车发车间隔时间;
(2)参照时刻表,由发车间隔时间确定各次列车的发车时刻;
(3)根据ATP限速约束条件,由前方列车的所处位置依次计算后续各次列车在运行过程当中的速度、位置、牵引电流、分压等各数据;
(4)根据高速列车的所需电能大小,由实际的电流电压值判断其是否满足供电能力约束;
(5)由各次列车的运行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伟,袁志明,朱力,林思雨,刘桐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