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隔音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270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由纤维集合材料(50)构成的纤维层(52)的隔热隔音材料(40)。纤维集合材料(50)包含多条由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接合而得到的接合纤维(54)。在纤维集合材料(5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中,多条接合纤维(54)以一端为放射中心,另一端面向周缘侧的方式形成放射形状。当以该放射形状的逆时针方向为上游侧,顺时针方向为下游侧时,所有接合纤维(54)的第1纤维(60)位于上游侧,并且第2纤维(62)位于下游侧。由此,能够实现高温时的隔热性能与散热性能的均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热隔音材料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纤维层的隔热隔音材料,其中,所述纤维层由包含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构成。
技术介绍
在机动车的车身上,搭载有发动机等发声源、电池等发热源。为了避免这些声音、热量被传递至乘员,而在车身上一并搭载有隔热隔音材料。作为这种隔热隔音材料,已知有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521065号中所记载的材料。具体而言,隔热隔音材料具有透气性硬质层、弹性透气性层和夹装于这些透气性硬质层与弹性透气性层之间的透气阻力调节层,该隔热隔音材料用作被设置于车身板金上的底板材料。此外,在弹性透气性层上,隔着摩擦片设置有透气性外观层。在此,在透气性硬质层、弹性透气性层、透气阻力调节层中含有纤维。即,隔热隔音材料构成为,具有含有纤维的层。
技术实现思路
众所周知,发动机的温度随着机动车的行驶而变得较高。若使隔热隔音材料的隔热性能过度地提高,则能够抑制传递热量。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难以使热量从发动机室散出,因此热量会滞留在发动机室中。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实现高温时的隔热性能与散热性能的均衡的隔热隔音材料。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产生热破坏的隔热隔音材料。根据本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隔热隔音材料,其具有由纤维集合材料构成的纤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集合材料包含多条由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接合而得到的接合纤维,并且,在所述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中,多条所述接合纤维形成放射形状,其中,所述放射形状通过以所述接合纤维的一端为放射中心,另一端面向周缘侧的方式配设为放射状而构成,当以所述放射形状的逆时针方向为上游侧,以顺时针方向为下游侧时,所有所述接合纤维的所述第1纤维位于上游侧,并且所述第2纤维位于下游侧。根据本技术,将多条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第1纤维、第2纤维接合而得到的接合纤维材料配置为放射状,并且将第1纤维、第2纤维的位置(方向)对齐。因此,在温度变得较高时,热膨胀量在第1纤维与第2纤维之间产生差异,接合纤维材料例如以弯曲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例如使纤维集合材料的有效直径变小。随之,使纤维层变得疏松的结果是在该纤维层中形成多个透气孔。在高温时,由于通过该透气孔而促进了散热,因此能够避免所谓的热滞留,并且有效地防止产生热破坏。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可从与参照附图配合的下面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例的说明中更容易地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设置有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的机动车的车身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的概略侧视图。图3A和图3B是分别示意地表示常温时或者高温时的吸音层(纤维层)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构成纤维层的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常温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当温度上升而变为高温时的纤维集合材料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纤维集合材料被随机配置而构成的纤维层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A和图7B分别是由三条接合纤维以放射状配置而成的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常温时和高温时的示意性剖视图。图8A和图8B分别是由四条接合纤维以放射状配置而成的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常温时和高温时的示意性剖视图。图9A和图9B分别是由六条接合纤维以放射状配置而成的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常温时和高温时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图1是设置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的机动车10的车身12的概略侧视图。在该情况下,车身12是搭载有发动机14和马达16的所谓的混合动力型车辆。即,在车身12的前方,被界定出收纳发动机14和马达16的发动机室18。另外,在乘员室20的下方,形成有收纳用于向马达16供电的高压电池22(电池)的电池室24。此外,参照附图标记26、28分别为前轮、后轮。而且,在发动机室18、电池室24的整个内壁(发动机罩30的内表面等)和乘员室20的内饰板金的外表面侧等设置有隔热隔音材料40。发动机室18的隔热隔音材料40抑制发动机14、马达16的声音、热量进行传递,电池室24的隔热隔音材料40抑制高压电池22的热量进行传递。另外,乘员室20附近的隔热隔音材料40以使声音、热量不会向乘员室20传递的方式进行隔断。接着,说明隔热隔音材料40。如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40的概略侧视图的图2所示,该隔热隔音材料40具有公知结构的吸音层42和透气性可变层44。吸音层42兼作隔热层。如图3A所示,透气性可变层44通过由纤维集合材料50以网格状排列而成的纤维层52构成。即,纤维层52例如为织布。此外,图3A表示常温时,但如果温度在某种程度上升,则纤维层52如图3B所示的那样变得疏松。在下面说明其原因。在此,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一条纤维集合材料50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纤维集合材料50形成由多条(图4的情况为两条)接合纤维54呈放射状配设的放射形状。接合纤维54的一端为面向放射中心的中心侧端部55,另一端为面向周缘的周缘侧端部56。中心侧端部55通过接合剂而与芯材58接合。即,芯材58为作为接合纤维54的基端的放射中心。在图4的例子中,两条接合纤维54以彼此分离大致180°的方式与芯材58接合。在这样将每一条接合纤维54与芯材58接合的情况下,相比将接合纤维54彼此直接接合的情况,具有使制作纤维集合材料50的作业简单的优点。此外,芯材58可以为一条纤维或者一束纤维束。一方的周缘侧端部与接合纤维54的外切圆C1相接。在本说明书中,将该外切圆C1的直径定义为“纤维集合材料50的有效直径”。每一条接合纤维54为由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相接合而得到的接合体。在常温下,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形成大致长方形形状。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沿着厚度方向重叠且接合。这样得到的接合纤维54彼此为全等形状。因此,在两条接合纤维54中,常温时从中心侧端部55至周缘侧端部56的距离L大致相等。该距离L与外切圆C1的半径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1纤维60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2纤维62。作为这样组合的一例,可列举出第1纤维60为聚丙烯而第2纤维62为低密度聚乙烯的情况、第1纤维60为聚酰胺66而第2纤维62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情况。此外,当设放射形状的逆时针方向为上游侧,顺时针方向为下游侧时,两条接合纤维54中的第1纤维60均位于上游侧,并且两条接合纤维54中的第2纤维62均位于下游侧。即,两条接合纤维54处于围绕芯材58(放射中心)为旋转对称的位置关系。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隔热隔音材料40基本上如以上这样构成,接着说明其作用效果。图1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隔音材料,其具有由纤维集合材料(50)构成的纤维层(52),其特征在于,/n所述纤维集合材料包含多条由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接合而得到的接合纤维(54),/n并且,在所述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中,多条所述接合纤维形成放射形状,其中,所述放射形状通过以所述接合纤维的一端为放射中心,另一端面向周缘侧的方式配设为放射状而构成,/n当以所述放射形状的逆时针方向为上游侧,以顺时针方向为下游侧时,所有所述接合纤维的所述第1纤维位于上游侧,并且所述第2纤维位于下游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隔音材料,其具有由纤维集合材料(50)构成的纤维层(52),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集合材料包含多条由热膨胀系数彼此不同的第1纤维(60)和第2纤维(62)接合而得到的接合纤维(54),
并且,在所述纤维集合材料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中,多条所述接合纤维形成放射形状,其中,所述放射形状通过以所述接合纤维的一端为放射中心,另一端面向周缘侧的方式配设为放射状而构成,
当以所述放射形状的逆时针方向为上游侧,以顺时针方向为下游侧时,所有所述接合纤维的所述第1纤维位于上游侧,并且所述第2纤维位于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常温时的所述第1纤维和所述第2纤维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为大致长方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从每一条所述接合纤维的中心侧端部(55)至周缘侧端部(56)的距离大致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隔音材料,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隆畑野佳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