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五邑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8489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尼器,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耗能单元包括第一金属板环、第二金属板环、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耗能单元将第一金属板环和第二金属板环经过与所述第一垫板和所述第二垫板连接,形成耗能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形变耗散地震能量,实现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分级屈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尼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阻尼器。
技术介绍
目前,阻尼器抗震是利用金属材料变形耗散地震的能量输入,从而有限减轻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响应。但是现有阻尼器基于中震或大震屈服耗能设计,大部分是中震屈服耗能,如此则导致阻尼器在大震时的屈服承载力提高有限,而小震时又不具备耗能能力不具备分级屈服功能,而且发生地震后不易替换阻尼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阻尼器。所述阻尼器是一种使用位置广泛、具备分级屈服和能够承受大变形和竖向轴向荷载的金属阻尼器。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自动化功能的阻尼器。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第二螺丝孔;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耗能单元包括第一金属板环、第二金属板环、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所述耗能单元将第一金属板环和第二金属板环,经过与所述第一垫板和所述第二垫板连接,形成能够分级进入屈服阶段的耗能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形变耗散地震能量,实现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分级屈服效果。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所述耗能单元个数和位置,达到阻尼器抗侧和耗能能力改变的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为C字形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尺寸不同但是设置的位置位于同一轴上,能达到使所述耗能单元稳定承受地震形变的吸能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第一端板上还设置有第一螺丝孔,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螺丝孔通过第一螺丝连接。所述第一垫板通过所述第一螺丝与所述第一端板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第二端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螺丝孔,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螺丝孔通过第二螺丝连接。所述第二垫板通过所述第二螺丝与所述第二端板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耗能单元设置有若干对,所述耗能单元至少设置一对。所述耗能单元是偶数能增强所述阻尼器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对地震冲击波的吸能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耗能单元的朝向反对称设置,同一个所述耗能单元的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朝向相同,同一对所述耗能单元的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朝向相反,同一对所述耗能单元的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朝向相反,能增强对地震冲击波的吸能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使用Q345钢材制作。能增强机械强度,增强阻尼器的支撑减震效果和结构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还包括用于与剪力墙连接的顶板单元,所述顶板单元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顶板单元用于连接剪力墙。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顶板单元包括顶板、第三端板和第四端板,所述第三端板和所述第四端板分别与所述顶板垂直,所述第三端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四端板。所述顶板用于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固定,所述第三端板和所述第四端板垂直于所述顶板能有效传递地震冲击波到所述耗能单元,所述第三端板和所述第四端板相互垂直设置能加强所述阻尼器的结构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顶板的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连接的第三螺丝孔。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端板或所述第二端板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顶板单元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端板101、第一螺丝孔102、第二端板103、第二螺丝孔104、耗能单元201、第一金属板环202、第二金属板环203、第一垫板204、第二垫板205、第一螺丝206、第二螺丝207、顶板单元301、顶板302、第三端板303、第四端板304、第三螺丝孔305。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包括:第一端板101;第二端板103;耗能单元201,所述耗能单元20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01和所述第二端板103之间,所述耗能单元201包括第一金属板环202、第二金属板环203、第一垫板204和第二垫板205,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板204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垫板205连接,所述第一垫板204与所述第一端板101连接,所述第二垫板205与所述第二端板103连接。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所述耗能单元201将不同尺寸的第一金属板环202和第二金属板环203,经过与所述第一垫板204和所述第二垫板205连接,形成能够分级进入屈服阶段的耗能单元201。通过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的形变耗散地震能量,实现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的分级屈服效果。达到通过调整设置所述耗能单元201个数和位置的方式,达到阻尼器抗侧和耗能能力改变的技术效果。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阻尼器,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为C字形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金属板环202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203的尺寸不同但是设置的位置位于同一轴上,能达到使所述耗能单元201稳定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端板;/n第二端板;/n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耗能单元包括第一金属板环、第二金属板环、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板;
第二端板;
耗能单元,所述耗能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耗能单元包括第一金属板环、第二金属板环、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垫板连接,所述第一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垫板连接,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端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环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环为C字形且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上还设置有第一螺丝孔,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一螺丝孔通过第一螺丝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螺丝孔,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第二螺丝孔通过第二螺丝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语严自强王连坤陈振佳
申请(专利权)人:五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