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结构及压力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769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压力锅,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盘,冷却盘具有输入口、排出口和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入口与输入口连通,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排出口连通,冷却通道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冷却通道分布设置在冷却盘内;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烹饪腔内,以吸收烹饪腔内的热量,输入口用于输入流体至冷却通道,排出口用于输出流过冷却通道的流体,以通过流体带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采用该方案,当压力锅烹饪完成后,在冷却结构的冷却盘中输入气体或液体,这样可通过气体或液体将冷却盘吸收的压力锅内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压力锅的快速冷却,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结构及压力锅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压力锅。
技术介绍
压力锅具有快速烹饪的特点,节能方便。市面上常规的压力锅产品在烹饪工作完成后,锅内为高温高压状态,为了保证安全,需等待压力锅冷却后才能打开锅盖。压力锅烹饪粥、汤等粘稠类食物时,即使只打开排气阀锅内食物也可能会喷出来,需要慢慢等待锅内压力下降以后才能安全开盖。由于等待时间久,影响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压力锅,以实现压力锅的快速冷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排出口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所述排出口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通道分布设置在所述冷却盘内,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输入口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输入口凸起的第一锥形面,多个所述冷却通道的入口围绕所述第一锥形面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锥形面将所述输入口输入的流体引导到多个所述冷却通道中;和/或,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排出口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排出口凸起的第二锥形面,多个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围绕所述第二锥形面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锥形面将多个所述冷却通道输出的流体引导到所述排出口中。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盘为圆形结构,所述冷却通道为多个,每个所述冷却通道均为弧形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均沿所述冷却盘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却通道沿所述冷却盘的径向分布。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盘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盘体和下盘体,所述上盘体和所述下盘体之间的区域形成多个所述冷却通道;所述上盘体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槽,和/或所述下盘体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凹槽。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通道为多个,所述冷却盘包括上盘体和下盘体,其中,所述下盘体包括下本体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下本体上的多个引导筋,所述下本体与所述上盘体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均与所述上盘体抵接,所述下本体、所述上盘体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引导筋之间的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冷却通道。进一步地,所述上盘体包括上本体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本体上的多个上散热筋,所述上本体与所述下本体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均与所述上本体抵接,所述下本体、所述上本体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引导筋之间的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冷却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上散热筋;所述下盘体还包括多个下散热筋,多个所述下散热筋间隔设置在所述下本体上,每个所述冷却通道内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下散热筋。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盘包括上盘体、下盘体和密封件,所述上盘体和所述下盘体连接,所述上盘体和所述下盘体之间的区域形成多个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密封件位于所述上盘体和所述下盘体的连接处。进一步地,所述上盘体包括上本体和设置在上本体上的第一环形件,所述下盘体包括下本体、设置在所述下本体的周缘的第二环形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件的周缘的限位圈;其中,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冷却通道位于所述上本体和所述下本体之间,所述限位圈与所述上本体的边部抵接,所述第一环形件和所述第二环形件套接,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环形件和所述第二环形件之间。进一步地,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输入口连通以输入流体,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壁上具有用于与压力锅的锅盖限位配合的第一台阶;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排出口连通以输出流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具有用于与所述压力锅的锅盖限位配合的第二台阶。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盘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盘叠放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盘之间具有通风空间,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盘中的一个冷却盘的排出口与另一个冷却盘的输入口连通。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力锅,所述压力锅包括锅体、锅盖和冷却结构,所述锅盖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锅体上,所述冷却结构为上述提供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设置在所述锅盖上,所述锅盖在闭合的情况下,所述冷却结构的冷却盘位于所述锅体内。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盘,冷却盘具有输入口、排出口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的入口与输入口连通,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排出口连通;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烹饪腔内,以吸收烹饪腔内的热量,输入口用于输入流体至冷却通道,排出口用于输出流过冷却通道的流体,以通过流体带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采用该方案,当压力锅烹饪完成后,在冷却结构的冷却盘中输入气体或液体,这样可通过气体或液体将冷却盘吸收的压力锅内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压力锅的快速冷却,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冷却结构的另一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上盘体的内侧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的上盘体的外侧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下盘体的内侧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下盘体的外侧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应用图1中的冷却结构的压力锅的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结构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中的冷却结构的剖视图;图10示出了图8中的冷却结构的另一剖视图;图11示出了图8中的冷却结构内的流体流动方向示意图;图12示出了应用图8中的冷却结构的压力锅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1、输入口;12、排出口;13、冷却通道;14、第一锥形面;15、第二锥形面;20、上盘体;21、第一凹槽;22、上本体;23、上散热筋;24、第一环形件;25、第三环形件;30、下盘体;31、第二凹槽;32、下本体;33、引导筋;34、下散热筋;35、第二环形件;36、限位圈;37、第四环形件;41、第一筒体;42、第二筒体;43、第一台阶;44、第二台阶;50、锅体;60、锅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n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11)、排出口(12)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3),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1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12)连通;/n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11)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排出口(12)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13)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n所述冷却盘为圆形结构,所述冷却通道(13)为多个,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为弧形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沿所述冷却盘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沿所述冷却盘的径向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11)、排出口(12)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3),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1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12)连通;
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11)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排出口(12)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13)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
所述冷却盘为圆形结构,所述冷却通道(13)为多个,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为弧形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沿所述冷却盘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沿所述冷却盘的径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分布设置在所述冷却盘内,
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输入口(11)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输入口(11)凸起的第一锥形面(14),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围绕所述第一锥形面(14)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锥形面(14)将所述输入口(11)输入的流体引导到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中;和/或,
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排出口(12)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排出口(12)凸起的第二锥形面(15),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围绕所述第二锥形面(15)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锥形面(15)将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输出的流体引导到所述排出口(1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盘体(20)和下盘体(30),所述上盘体(20)和所述下盘体(30)之间的区域形成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上盘体(2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槽(21),和/或所述下盘体(3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凹槽(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包括上盘体(20)和下盘体(30),其中,所述下盘体(30)包括下本体(32)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下本体(32)上的多个引导筋(33),所述下本体(32)与所述上盘体(20)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33)均与所述上盘体(20)抵接,所述下本体(32)、所述上盘体(20)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引导筋(33)之间的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冷却通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盘体(20)包括上本体(22)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本体(22)上的多个上散热筋(23),所述上本体(22)与所述下本体(32)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33)均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王俊夏鹏陈亮李振合程志斌陈礼昌胡玉新孔进喜王江南赵万东王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