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结构及压力锅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及压力锅。
技术介绍
压力锅具有快速烹饪的特点,节能方便。市面上常规的压力锅产品在烹饪工作完成后,锅内为高温高压状态,为了保证安全,需等待压力锅冷却后才能打开锅盖。压力锅烹饪粥、汤等粘稠类食物时,即使只打开排气阀锅内食物也可能会喷出来,需要慢慢等待锅内压力下降以后才能安全开盖。由于等待时间久,影响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及压力锅,以实现压力锅的快速冷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排出口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所述排出口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进一步地,所述冷却通道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通道分布设置在所述冷却盘内,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输入口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输入口凸起的第一锥形面,多个所述冷却通道的入口围绕所述第一锥形面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锥形面将所述输入口输入的流体引导到多个所述冷却通道中;和/或,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排出口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排出口凸起的第二锥形面,多个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围绕所述第二锥形面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锥形面将多个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n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11)、排出口(12)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3),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1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12)连通;/n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11)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排出口(12)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13)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n所述冷却盘为圆形结构,所述冷却通道(13)为多个,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为弧形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沿所述冷却盘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沿所述冷却盘的径向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对压力锅的烹饪腔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结构包括:
冷却盘,所述冷却盘具有输入口(11)、排出口(12)和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3),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与所述输入口(11)连通,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与所述排出口(12)连通;
所述冷却盘的至少一部分结构用于设置在所述烹饪腔内,以吸收所述烹饪腔内的热量,所述输入口(11)用于输入流体至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排出口(12)用于输出流过所述冷却通道(13)的流体,以通过所述流体带走所述冷却盘吸收的热量;
所述冷却盘为圆形结构,所述冷却通道(13)为多个,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为弧形通道,每个所述冷却通道(13)均沿所述冷却盘的周向延伸,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沿所述冷却盘的径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分布设置在所述冷却盘内,
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输入口(11)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输入口(11)凸起的第一锥形面(14),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的入口围绕所述第一锥形面(14)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锥形面(14)将所述输入口(11)输入的流体引导到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中;和/或,
所述冷却盘内与所述排出口(12)对应的位置具有朝向所述排出口(12)凸起的第二锥形面(15),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的出口围绕所述第二锥形面(15)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锥形面(15)将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输出的流体引导到所述排出口(1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包括相互连接的上盘体(20)和下盘体(30),所述上盘体(20)和所述下盘体(30)之间的区域形成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3);所述上盘体(2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一凹槽(21),和/或所述下盘体(30)的外表面具有多个第二凹槽(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盘包括上盘体(20)和下盘体(30),其中,所述下盘体(30)包括下本体(32)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下本体(32)上的多个引导筋(33),所述下本体(32)与所述上盘体(20)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33)均与所述上盘体(20)抵接,所述下本体(32)、所述上盘体(20)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引导筋(33)之间的区域形成一个所述冷却通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盘体(20)包括上本体(22)和间隔设置在所述上本体(22)上的多个上散热筋(23),所述上本体(22)与所述下本体(32)连接,每个所述引导筋(33)均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王俊,夏鹏,陈亮,李振合,程志斌,陈礼昌,胡玉新,孔进喜,王江南,赵万东,王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